《山.海.人》序
调寄“西江月”
(韵倚《三国演义》开头篇)
滚滚淄水东流去,浪花淘尽时空。挥笔应记秦老翁,齐营依旧在,登高观岱峰(注)。几多乡尊河沿上,诉说古月今风。父老乡亲喜相逢,南沙多少事,都在记忆中。
注:在南沙高高的南坪上,天晴时可以看到泰山顶。
秦克新兄弟三人交给我一本厚厚的书稿《山.海.人》,请我写序。书,是回忆、纪念他们的父亲——我村老共产党员秦宗宜先生。
请我写序,诚惶诚恐。然而,出于对先生的敬佩和深刻地了解,我又感到责无旁贷。于是乎,拉杂成篇。
民国初年,岁在辛亥。孙中山领导创立民国,逐除废帝。袁世凯篡权,洪宪称帝,蔡锷护国,张勋复辟。岁月的年轮,转眼进入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在淄水源头,美丽的常孰川里,有一个历史悠久风景旖旎的小山村——南沙井。在这里,天地灵气孕育了一位精明飘逸、钦崎磊落的人物,他就是我敬重的先辈——秦宗宜先生。
先生少年时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聪明睿智。只可惜祖辈务农,收入甚微,山岭薄地,荒种薄收,一年四季,食不果腹。母亲体弱多病,父亲由于劳累、贫困,过早的躬了腰、驼了背。两个弟弟,一个姐姐,年皆幼小。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先生这稚嫩的肩上。正是上学读书的大好时光,先生却无缘上他那朝思暮想的小学堂,整日里干这不合他年龄的沉重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挨冻受饿成为先生的家常便饭。
国家的衰亡,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出国探寻拯救中国的真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共产主义的火种播洒到了中国大地。“七、七”事变,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韩复榘弃守山东。七七事变后五个月,美丽的山城博山就陷入了日本铁蹄的蹂躏之下。次年春天,先生的邻居赵炳焘成为村里第一个共产党员。耳闻目睹,赵炳焘看好了先生这个富有民族气节、正直敢干的邻里青年。仲夏时节,赵炳焘带着先生,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给他讲述革命道理,革命的火种照亮了先生的心田。血气方刚的他,毅然参加了革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在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不少人经受不住恶劣环境的考验叛变投敌的时候,先生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们村党组织第一批最忠诚、最坚强,不畏艰难、奋不顾身的布尔什维克。
此时,我地,以刘黑七为首的土匪祸国殃民,以翟汝鉴、唐云芳为首的地痞、兵匪、流氓、国贼,打着抗日旗号,招降纳叛,搜括地皮,要钱要粮,鱼肉百姓。日寇、汉奸筑兵营,修炮楼,修“折断线”,拉电话线,隔三差五抓民夫,要小工,烧杀奸淫,无所不用其极。嗟呼!天在落泪,地在哀哭,山川流血,日昏月暗。
在民族危亡之关键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担起了敌后抗战的重任。自此,秦宗宜先生满怀一腔热血,勇敢的加入了这场出生入死,刀光石火的严酷战斗之中。
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党把三沙井、盆泉,划为“游击区”。表面上由石马的日寇所辖,暗地里为根据地所属。当时,负责人是焦海峰、岳长祥。他们负责白天应付日寇征粮拿钱,天黑后,共产党进村发动群众与敌斗争。白天给敌人修的“折断线”,树的电线杆,夜晚组织人员全部破坏掉。期间,明着的村长包括赵景材、于太诚、苏荫潭、栾若斋。
先生入党之前,即担任村里的青抗先队长。村里党组织建立以后,又担任党小组长、青救会长(青年团长)、农救会长(农运部长)、联络员、情报员、盘查员……。受任于动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生干了多少差事,天地可鉴。先生从来没因家里揭不开锅而耽误过公事,定期不误、积极勤奋的干着各种危险而繁重的工作。学习、受训、送信、联络、支前、动参、派伕,给八路军送军鞋、号房子、攒给养、送军鞋,配合岳长祥把黄廷约璇的手榴弹把子藏匿起来。给党员培训,传达各种通知。一天到晚忙得满头大汗,鞋底磨穿。原博山县审讯股长李品三以及张敬焘、翟翕武、魏行之、李东鲁、赵景槐、栾奉武等,都是先生的良师益友和战友同志。先生与他们一同躲山洞、钻地窖,讲形势、传信息,招待食宿,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每一项任务。
万事难陈,试举一例。先生病入膏肓之时,我去为其油漆寿材,他悲叹的说道:彤云啊,我这辈子不容易,经过了许多人和事。1943年春,枪打李奉魁,我方有一武工队员腿部受伤。背回来后,岳长祥去老姑峪请来一位军医。其人为掩护自己,头戴毡帽,身穿棉大袄,扎包処腰。拿着一杆长烟袋,烟锅有小酒盅那么大。两鬓白发飘垂,上面的虮子成串。他把伤员伤口处理了一下后,叫我将他送往莱芜文字现八路军地下医院。我和你振田爷爷不敢耽搁,人命关天啊。时值深夜,夜莺哀嚎,空山狼吼。脚下跟头跘拉,山路崎岖难行。又得不时窥探左右,恐有敌情——害怕碰见汉奸侦探,心中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虽然寒气袭人,但是冷汗还是浑身往外冒。走到莱芜文字岭上,见一大树。按照暗号,向南138步,东折267步,再向南106步,又向东78步,见一方形石板,大约一平方米左右。用石头敲了三下,这是暗号。连敲好几次,才有了动静。推开石板,下到三米深的洞里——这就是我党的秘密地下医院。昏暗的油灯下,横七竖八躺着好多伤员。医生将伤员收下,我们便连夜赶回了咱们村,圆满完成安全护送伤员的任务。这个事今天一说,就和昨天发生的一样。
说起这深夜送伤员,还是先生领着交通员去敲开我大伯的门,约上他一块去的。这种事很多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当岳长祥在“文革”期间背“伪保长”黑锅时,先生曾对后来的村支书黄庆年说:岳长祥家弟兄俩管了共产党一点煎饼卷子啦(意为共产党游击队没少吃岳长祥弟兄家的饭)。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为一个所谓的“伪保长”说这样的公道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先生不怕,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先生一生豁达,精明过人,往事历历在目。1963年8月,我村战斗英雄、荣军秦宗福(先生的二弟)旧伤复发。当年战斗中负伤,一颗子弹嵌在了锁骨与肩骨之间,后因劳动摩擦撞击发炎、肿胀。导致溃烂和溃疡,且危及生命。时任党支部书记的黄振田先生,多次上博山与民政局联系,始得去济南荣军医院附属二院治疗。时值秋忙,人手不够。先生亲自张罗各种事务,陪同前往。去了以后,打针服药、输液,等待手术。医生郑重地向陪人——也是伤员亲属说:这个手术难度很大,有手术台上下不来的可能,请草备后事。先生郁闷,无人相告。夙夜难眠,寝食不安。慌乱之隙,去了趵突泉。在泺水桥北段西侧秦琼故地剪子巷旁,有一棋局,先观阵,后布局。先生棋艺高超,遂于棋友混熟。忽一日见墙上横列选民告示,红纸上赫然写着秦氏大名,先生甚喜。询问左右,有一老者知其府邸所在,引导前往。进得门来,秦氏一家热情有加。问其姓名,道“秦荣刚”,年届四十。遂茶饭款待,先生侃侃而谈。荣钢慕其才而恭奉。于是,先生乞曰:我家二弟手术之事,恐有不测,奈何将其尸骨还乡?言讫,泪流满面。荣钢安慰道:不要着急,咱家有马车,啥时用都可以。先生千恩万谢告辞。
手术之日,兄弟相嘱,两双手紧握,默默无语。手术长达十二小时之久,先生在手术室外等候,度日如年。医生家属各自送来饭菜,也都在门外翘首相望。手术期间不能吃饭,医生家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手术之艰难。子弹顺利取出,为防止感染,遂截去左臂。术毕,主刀医生汗水浸透了衣裤,刚出门就晕倒了。院长急忙呼之:快冲红糖水来!术后二十四小时,病人方醒。医生高呼:手术成功!此时,先生始觉心中一块巨石落地,遂以手加额曰:苍天有眼,祖上有德!
先生幼年,家境贫困,父亲劳累过度,驼背失明,佝偻孤行,其难自不必言。先生夫妇精心奉养,及至天年,其孝可彰。先生的入党介绍人赵炳焘被捕、遇难以后的几十年里,先生帮扶烈士遗孤,亲如一家。二弟、三弟娶妻生子,脱坯盖屋,家庭琐事,千头万绪,无不浸透着先生的心血。三弟夫妻早逝,留下三个没娘孩,先生待如己出,直至成家立业。真可谓,大树有荫,桐伞遮护也!先生还有付热心肠——不管是秦氏家族,抑或是邻里百家,红白喜事,他都尽力帮忙,而且大都是挑头大总。总揽全局,方方面面,不让主家留遗憾,不让乡俗失格。先生以干练的才能,利索的身姿,像弹钢琴一样,处理的井井有条。先生之行,恩及全村,德泽后人。
先生土改时期任贫协委员,掌握政策,力排左倾、右倾,使党的政策得以正确稳妥地执行,不愧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南沙井村人的庇佑者。毫不夸张地说,先生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其和睦相邻、扶贫救苦之境界,更是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树立了崇高榜样。
先生在解放前的抗日救国、支前动参、筹集军粮等作为人所共知。解放后,他被上级调任博山县六区盆泉乡当支书。
这段时间,为申正义报赵炳焘于上级征询的烈士名单,因其妻思念丈夫一直认为他还活着,泣不同意,无奈秦老先生只好从上报的名单中取消,心留遗憾。
先生任乡支书期间,回乡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带领穷苦村民,走上合作化道路。郭庄人民公社成立后,又在公社主管工业,筹备成立了制修厂,并兼任书记。那时,我在外读书,不知其详。但是,先生为人耿直,做事一丝不苟,广有人缘。在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干快上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落实上级的各项任务中,先生出于责任,有时不免急躁。批评工人,时而有之。然,绝大多数人都理解,几乎异口同声:别看秦宗宜熊咱,他可是个清水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六十年代初,先生退职回到村里,分管林业二十余年,不仅绿化了荒山、河滩,改善了环境,而且为集体积累了财富,村里出产的山果、木材远近闻名。这个时期,先生娶了两房儿媳,建了三处新房,有目共睹的是先生没有贪过公家一根草,没有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都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唯先生做到了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或许,这就是那时候共产党员的本色!
先生对孩子疼爱有加。为了生活,大儿子、二儿子没有读完书。两个儿子成家之后,先生省吃俭用,使恢复高考考上大学的三儿子顺利完成学业。现在,三个儿子各有成就,先生也可以九泉之下瞑目了。还有一件事需要提及:先生病重时,老伴请匠人做了一点匠人饭——无非是炒了几个家常菜。先生在病床上嘱咐:给俺宏业子(长孙)留着点啊!先生对儿孙的舔犊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我亲眼所见。
先生一生勤劳,勤俭持家。建设最后一栋房子的时候,先生已届花甲。为了省下工钱,他硬是从东地南堰跟里,每天五点就起,用小车搬运石块。有的石块百十斤,他就把石头滚到车边,再装上去。有时,一块大石头得好几气才能装上车。就这样,用了六十多天,才把石料备好。我在村边住,每每目睹,让人既敬佩又心疼。冬天早晨挑粪,先生腿脚麻利,健步如飞,令人难以置信,那时先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先生多才多艺。每年村里扮玩,闹十五,玩龙灯,扎马子,顶芯子,走旱船,都是先生他们几个热心人组织、亲自“扎马”,指挥并带头表演。那副矮高跷,是先生的拿手活,别人踩不了。“串花”,如同诸葛亮排兵布阵,由旱船、马子串成的“剪子股”、“蝎子尾”等花样百出,不是先生策划、导演,恐怕现在也已经失传了。正因为如此,临近几个村庄,我们村的扮玩还算有点小名气。
先生之功绩,难以赘述,先生德行,堪比日月。清清淄河水,永远流淌着先生的情愫,巍巍当阳山,永远记载着先生的不朽功绩。先生生前为我村之生态做出的贡献,青史留名;
正如其三个孩子记述先生的这本书的书名:先生之革命一生,先生之对亲人,对民众,功比山高;先生之为人父,为人夫,为官为民,德比海深;先生之为人,无愧是一个顶天立地、大写之男子汉!
真个是:
先生功德淄水流,何须三月下扬州。
君今高天倚云晚,背靠弯月数星斗。
此去莫愁离恨天,无忧无虑奈何求?
现今后辈浑泼墨,亦将严父事迹留。
彤云留湖浣亳端,愿把才望说从头。
待到书成《山.海.人》,庆功当上岳阳楼!
是为序。
作者简介:
岳彤云,1943年生于故乡今博山镇南沙井村。自幼聪慧,多才多艺,山东艺专第一届学员。历任民办教师、公社制修厂美工设计、淄博日报美术编辑等职;有专著《闲话南沙井》,记述了该村人文诸事;其书画作品、油漆装饰遍布乡下;其博学强记,知识渊博,过目不忘,记忆力过人,被誉为“南沙井的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