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发展黄金时期的地方组织建设及工作情况
(1938年9月-1940年5月)
秦克铸
1936年9月,蒋方宇、张敬焘加入“民先”。1937年上半年,南沙井村小学教师赵炳焘经张敬焘介绍成为博山农村最早的“民先”队员之一。赵炳焘加入“民先”以后,仍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秘密在村里的进步青年中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发展农村“民先”队员。“七七事变”爆发后,韩复榘以抗日为名派丁拉夫,南沙井村苏奎铭、秦玉富被迫出雇,苏奎铭从此音信无踪。1937年秋,张敬焘、王克常到南沙井村检查“民先”组织发展情况,对南沙井村“民先”组织的发展与活动表示满意。1938年1月,在张敬焘带领下,徐化鲁、谭克平、郑兴率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司令部进驻南沙井村,并在这里会见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三团参谋长、当时在国民党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张里元处作统战工作的崔介,确定了部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第六军在南沙井村短暂休整后移师响水湾。“民先”组织的发展、乡亲的遭难、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的影响,为党的地方组织在南沙井村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8年9月,南沙井村第一个“民先”队员赵炳焘入党。1939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南沙井村党支部建立。南沙井村党支部建立后,隶属当时的中共博山县委四区分区委领导,第一任书记是赵炳灿同志,第一任组织委员是栾尚书同志,第一任宣传委员是苏荫愷同志,时任南沙井村民运指导员的徐瑞亭同志任党代表。从党支部建立到1940年5月,南沙井村的抗战形势发展向好,群众抗日热情异常高涨,党的组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据市区档案馆资料记载,南沙井村建国前入党的人员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入党的。《南沙井村史》记载,截止1940年,全村党员已发展到40余人。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南沙井村党组织发展的“黄金时期”或“组织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南沙井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先后有赵炳灿、黄星五(黄振奎)、于永清,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发展、健全机构、发动群众。
1938年8月,中共博山县委在南博山刘家台健全机构。与此同时,四区特支正式成立。9月,南沙井村小学教师、“民先”组织负责人赵炳焘参加了中共博山县委以国民党县政府名义在中瓦泉举办的“博山县民运指导员训练班”。训练班期间,赵炳焘由魏洪波(又名魏瑞祥,盆泉村人,1938年9月入党,时任南博山乡动委会总支书记、动委会主任——作者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沙井村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训练班结业,赵炳焘回到南沙井村,继续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领导、指导村里的抗日救亡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辟地下工作,筹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遵照中共博山县委、四区特支(1938年10月改为四区分区委)“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党员”的指示,赵炳焘介绍了村里最早的一批“民先”队员、进步青年加入了党组织。根据市区档案馆和《南沙井村史》资料记载,截止1939年上半年,在南沙井村入党的已经有栾尚书、赵炳灿、苏荫愷、赵景槐、赵景材、黄振奎(黄星五)、秦玉川、秦宗宜、于新之(于信之、于太盛)、苏言铭、秦玉俊、黄振田、岳祥元等。栾奉武在此期间参加了中共博山县委的工作,在县委驻地秘密入党。由于八路军四支队、五区队、区中队经常在南沙井村一带活动,受党组织和抗日队伍的影响,秦宗福、于学芳、于学德、苏文明等热血青年也于1938年下半年相继参军入伍、参加革命工作。
1939年3月,在博山县五区池上以小学教员作掩护从事抗日工作的苏文明,在鬼子大扫荡中遇害,成为南沙井村第一位在外牺牲的革命烈士。
1939年6月,日本鬼子在蛟龙、北博山设立据点,并将这两个据点作为进一步占领博山南部广大农村的重要支撑点。鬼子汉奸经常利用群众赶集的机会,突然包围石马集,逮捕抗日群众。南沙井村因抵制鬼子征粮,遭到残酷镇压,二十多名赶集的群众被蛟龙的鬼子汉奸逮捕。他们被押往蛟龙据点后,由当地的汉奸出面通知:想要鬼子放人,必须接受鬼子的管辖,按时交纳鬼子催要的钱粮。经政府批准,村长于富甲带着南沙井村全体村民用血汗拼凑的部分钱款前往交涉,历经百般人身侮辱,才把被逮捕的二十多名群众赎回来。
1939年7月,遵照中共博山县委四区分区委的统一部署,南沙井村废除了任人摆布的旧政权,建立了村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领导的村级地方组织机构陆续健全。按照战时组织条例,村一级抗日民主政权设党(党支部)、政(村公所)、军(自卫团)、民(民运,群众组织)四大工作机构。党口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已于上半年秘密产生;政口设村长、副村长,下设两个保长;军口设自卫团长、副团长;民运口设工救会长(职工会长、工运部长)、农救会长(农运部长)、青救会长(青年团长)、妇救会长(妇女会长)。经过充分酝酿、民主选举、组织审核批准,共产党员苏荫愷任村长(兼),共产党员栾尚书任保长(兼);村自卫团由共产党员赵景材任团长,崔奉先任副团长;民运组织则由共产党员黄振奎(黄星五)任职工会长(工救会长),秦宗宜任青年团长(青救会长),周庆芳任妇女会长(妇救会长),于永清任文书。青救会成立后,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青救会领导下的不脱产的青年抗日武装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秦宗宜兼任南沙井村“青抗先”队长。
南沙井村地方组织健全以后,在中共博山县委、博山县四区分区委、四区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开展了有力的对敌斗争。
村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不久,11名土匪从和庄绑票来到金牛山奶奶殿东配房。金牛山管理人员赵汉亭了解情况后,立即派在金牛山帮忙的老姑峪王兆增的父亲下山,到村里报告村“青抗先”负责人秦宗宜。听了王兆增父亲的报告,秦宗宜觉得仅凭村青救会“青抗先”、自卫队办不了这帮土匪,于是他马上派青救会员于太蛟前往南头店子(今博山镇南邢村),通过村长于奉刚报告了区中队朱涛队长,他则去找栾若斋、黄星五、崔奉先商量,安排人到金牛山进山的各个路口把守,不要让人随便进山,以免打草惊蛇。次日天明,区中队包围了奶奶殿,当场俘虏其中10人,缴获钢枪9枝。区中队离开金牛山不久,大约九点多钟,漏网匪首张豁子回金牛山探听情况。秦宗宜、栾若斋得到报告后,化妆上山,将其生擒,押送区中队驻地,获区中队奖励钢枪1支、子弹49发。秦宗宜、栾若斋智擒金牛山残匪事件极大地鼓舞了南沙井村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
1939年下半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适应对敌斗争形势发展和基层工作的需要,南沙井村党支部又发展了进步青年岳花元、秦宗孔、岳东明、于学端、黄振兴、周庆芳等加入到党组织当中来。于子厚参加革命工作后,也于1939年下半年在外地入党。1939年秋后,秦宗宜参加了博山县委县政府在五区东台村举办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训练班。1940年上半年,南沙井村党支部又发展了秦宗文、于永清、苏登均、于永锡等同志入党。赵景凤也在参加博山县委组织的积极分子培训班期间入党。这些同志加入党组织后,各自都担负了不同的职责,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
在配合上级党组织进行对敌斗争工作的同时,南沙井村党组织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村民参加抗日与支前工作。革命烈士岳西铭、于学孔、崔效德、苏安铭,以及复转军人崔效胜、栾兆凤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投身革命、参军入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