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传略

红色晋绥 发表于2015-12-05 12:49:45
在兴县北坡村前有一处崖刻:“抗敌解放晋绥边,伟业辉煌照北天。搜轶访老谈史事,董笔司马光继迁。”这是1986年段云参加晋绥革命根据地座谈会题写的诗句。村中一排废弃坍塌的窑洞,其中有段云当年的旧居。他们一家人和这个小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当年段云留学归来,怀揣着革命理想,毅然奔赴晋西北抗战前线,整整11年,任凭艰难困苦,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和战友们一起坚守着这片红色根据地。
 用犀利笔锋宣传救国
段云,原名段连荣,1912年生于山西省蒲县,出身于行医兼经商的家庭。蒲县是晋南的山区小县,那里有若干户乡绅、地主欺压乡民,横行乡里。段云家是清末从宁夏固原县逃难而来的作为外来户,经常受到这些地主豪绅的欺凌和歧视。所以,段云从小在脑子里就有反对豪强、反抗压迫的意识。
段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时即有才名。1925年聪慧的他考入临汾省立第六中学求学。1929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政经科,并创办《政论月刊》,撰文介绍苏联经济建设经验。1930年暑期,他联络在外的学生及部分小学教员和城乡青年,发起成立“蒲光学社”,反对豪绅、恶霸、污吏和贪官。
他曾组织县内群众同贪官县长进行斗争和清算,带头向省政府请愿控告县长苗膏郇。并回乡组织县民“驱苗大会”,迫使贪官县长当场退赃并被革职。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入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学习。留学期间,与进步同学武新宇、甄华、姚弟鸿、李仰邺等人一起,一面刻苦攻读,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一面积极从事爱国救亡运动。他曾担任“山西留日同乡会”总务,主持编辑同乡会刊物《文化》和校友会刊物《学术界》,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发往国内的刊物,曾一度被北平国民党当局全部收缴。1935年爆发“一二·九”运动,东京成立“中华留日学生联合会”,与北京学联携手,他被推选为学联三个常务之一,并主编该会的《学联半月刊》。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宣传抗日救国。
在续范亭将军身边工作
1937年4月,段云学成回国。他回绝了山西大学的工作邀请和优厚待遇,返回家乡蒲县参加牺盟会,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中。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立即在全县奔走呼号,动员青年,搜集枪支,并毅然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购买武器,组织起蒲县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并担任总队指导员。1938年2月,段云与续范亭主任在吉县相遇,并随续将军到晋西北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工作,任宣传部编辑科长。这个时期,他主编总会的《战地动员》半月刊,先后发表了有关合理负担、减租清债以及有关战时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文章。并要经常写很多对敌军的宣传品。在战动总会这个革命组织中,他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一个进步青年的作用,同时得到党的培养,经受了艰苦斗争的考验,于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上半年,段云受中共南汉宸委派,以民革通讯社晋西北分社负责人的名义,随续范亭主任赴陕西宜川,参加阎锡山召集的军政高级会议(“秋林会议”)。阎锡山公开破坏统一战线,在山西掀起反共高潮,强令撤销战动总会。
       段云困境受命,带领宣传部的同志继续留在晋西北,编印总会的工作汇编《战地总动员》,同时负责总会的整个留守和收容工作。此汇编分上下两册,70余万字,全部用铁笔腊纸刻写油印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他亲自刻写的,共编印300余份,报送延安并分送战区各县。原计划编印完后,段云带领60多位同志最后一批撤至晋察冀边区。可印制发行刚结束即接到组织通知,要他直接赴延安中央党报委员会工作。他自告奋勇,要求带队先把同志们送过封锁线,再去延安。不巧在晋察冀边区赶上日寇冬季扫荡,组织决定他随中共北方分局机关,在冀西开展游击战,坚持反扫荡。1940年元月,中央电令120师从冀中挥师晋西北,他又随贺龙、关向应部重返这片土地。根据党组织安排,他继续留在晋西北工作,并被派到续范亭将军身边,任新军总指挥部秘书。在新军的几个月内,他一直跟随续范亭将军,每天工作、生活在一起,续的品德、学行,对他感陶甚深。
 为边区经济趟出路子
1940年4月,晋西北反顽斗争取得胜利,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段云调任晋西北行署经济总局局长。当时新政权刚成立,根据地经济怎样搞,搞些什么,既无前例可循,也无成文东西可借鉴,只有靠自己摸索研究,自己草拟条例和办法。
经济总局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制贸易。即是对根据地同敌占区之间出入境贸易实行管理,用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与经济掠夺,保护和发展根据地经济。二是工业生产。晋西北基本上是经济落后的山区,抗战开始后,许多县城集镇被敌军占领,经济基础更加薄弱,同时军队和其他脱产人员又大大增加,被服需要和日用品供应不足的情况更为突出。为此,经济总局筹办了若干公营小厂进行生产,同时发动群众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晋西北的生活必需品和穿衣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三是商品流通。经济总局有活跃根据地商品流通,调剂市场供需,稳定市场物价的任务。总局在区内各县设立公营商店(那时叫“营业公社” ), 既搞批发,也搞零售,还提供原料,组织工厂、作坊生产,然后将商品销售给零售商和消费者,并且领导私营商贩,平抑市场物价。
后经济总局改名为统制贸易局,公营工业部分被划归行署建设处。他在经济总局工作的时间虽不长,却为边区经济工作趟出了路子,打下了一定基础。
受毛主席表扬的小册子
1941年9月,段云奉命调到中共晋西区党委,先后任调查研究室组长、主任。从晋西区党委到后来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段云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南下入川。
在这期间,他经常深入城乡,走访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为分局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同志率调查组来晋西北,调查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时,段云奉派协助开展工作。他在兴县碾子村逐户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向区党委和张闻天同志做了汇报,受到张的称赞表扬。为了解决好边区党政机关和军队5、6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他亲手起草《征收公粮条例》,经行署批准,颁布实施,并成为根据地广大群众所拥护的经济政策,这对促进生产发展,支援晋西北的持久抗战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夏,段云遵照晋绥分局的指示,带领研究室的梁膺庸、丛一平、方正之、李质等同志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晋西北9个县20个村庄,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工作,写成《晋绥老区9县20村农村土地及阶级关系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为全边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提供了借鉴。9月份,他们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编写了《怎样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小册子,明确提出划分成份的标准,要看个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看剥削关系,并且用通俗的语言,逐条扼要地加以说明。这本小册子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名义印发所属各地参行,很受干部和群众的欢迎。1946年中央发出解决土地问题的“五四指示”后,他还代分局起草了土地改革的“补充指示”。1947年3月康生来到晋西北,在临县的“郝家坡会议”上,批评分局的“补充指示”保守,批评研究室的调查资料有右倾偏向,批评《怎样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小册子有严重错误,是右倾产物,要分局下令将小册子全部收回焚毁。有幸散出的小册子曾传到陕北的毛主席手中,1947年12月的“杨家沟会议”上,党中央及时制止了晋绥土改中的“左”倾偏向。不久毛主席途径兴县,曾在一次与晋绥干部谈话中说:“在你们这里,马克思主义本来就不多,有那么一点还烧掉了。”指的就是这本《怎样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小册子。1949年冬,段云奉命南下入川,离开了这片战斗、工作和生活了11年的土地。
 乘暇且弄墨挥洒在云烟
在晋绥边区从事抗日战争工作时,段云被誉为蔡家崖的(晋绥地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一枝笔”,由于多才多艺、博闻强识,周边的同志们都习惯地称他为“夫子”。对于他来说,不论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之际,还是在案牍累积、工作繁忙之时,即景生情、泼墨挥毫,是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从未间断。他曾有“乘暇且弄墨,挥洒在云烟”和“老笔争飞动,幽窗抢分阴”的诗句。可以看出,他不放弃工作之余的闲暇,总是孜孜不倦在练字。退居二线后,有了较多休闲时间,得以竟日据案挥毫,悬臂运腕,陶然于翰墨之中,以书陶性,以书强健体魄。“书如其人”。书法和作者的品格气质是分不开的。段云性格刚直,胸怀坦荡,待人诚恳坦率,一片冰心。在书道上,他始终以欧阳修“不侧倚取媚,不狂怪怒张”的原则律己;以李北海、颜鲁公、柳诚恳的“心正则笔正,骨刚书亦雄”的精神自勉。他循着不事乖张、不取奇巧的道路,以行楷为主,兼及篆草;从欧、颜入手,远宗二王,下及苏(东坡)、米(芾)、文(征明)、傅(山);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行笔纯朴,自成风格。除了书法之外,段云又雅擅诗词,著有诗集《旅踪咏拾》;同时对中医中药也颇有造诣,兼任着两会一党(中国民主建设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全国中药咨询服务理事会的总顾问。诗词与中医中药中的精妙,与书法之成就相得益彰。
段云古稀之年,更把书法看成老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一九八三年他突发心脏病,病中曾闭目摸笔,写出如下心境,“猝病临危敢自祝,念我书艺稍成熟;天公且舍一只手,少假余年再抹涂。”他的书法,已经颇具功力,近乎炉火纯青了。但是,他从不以名家自居,凡是请求题书的,都是认真对待,有求必应,分文不取,有时还亲手封签付邮。人们得到他的作品,无不视为墨宝。国内许多地方都留有他的字迹,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他的墨迹,在日本、东南亚等地也颇有声誉。“池黑笔冢老愈到,恨不写干水成缸”。这是段云“说书法且以自勉”七律诗中的话。从中也可以看出书法已成为段云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成为他一生与社会、与人民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浏览:126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