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天,我侥幸考入北平私立辅仁大学中文系。进校不久,偶然在宿舍大楼的过道上发现一张通告,署名是“中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大意是:凡是志在抗日救亡的中国青年,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这个组织当时还处于半秘密状态。通过介绍,我高兴地成了“民先”队员。我们同屋的四个人都加入了这个组织。一个是冀东的侯启新,其他两个,一
个名叫李锡纯,听说他有一段闹学潮的历史,这个人头脑清晰、态度安详,他很可能后来成为山西“牺盟会”的一员。再一个名叫赵景福,他是山西知名人士赵戴文——曾经担任过山西省长的小儿子,平易近人,无少爷气。因为我们都是队员,所以有些小组会经常在我们寝室开。
记得“辅大民先”的中队长是孟传铎,别名孟瑛,河北人,中等身材,衣着朴素,和蔼可亲,抗日战争时期,记得是在1938年秋末,在博山下庄,我曾会过他;这还是敬焘同志通知我的。那时他随平津学生南下流亡团,由烟台登陆到山东来的。我做东道主接待他,在下庄小饭馆吃了顿便饭,临别他嘱咐我:“团结各党派,遵从咱‘民先’的组织原则,抗战到底。”
参加“民先”不久,在小组会上得知“民先总部”成立的经过:
时间是1935年“一二九”北平学生运动之后,到了1936年初,与平津学生,在“新学联”策动之下,组织了南下请愿团。当时是北平三个团、天津一个团,共四个团,分别由平津出发。北平三个团于1月3日出发,在固安分队前进。当时冀察政委会的领导人是西北军宋哲元,他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阻拦学生南下,并派军警分别包围,用武力押解回北平。一团冲破包围圈继续南下,到达保定又被军警阻拦。在返回北平的前夕,到达保定的全体学生开了一个会,会上提出成立一个抗日救亡组织,不分党派,不分种族,不分性别,凡是志在抗日救亡,继续为祖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的中国青年,都可以成为队员。有的同学提议叫“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后又有人补充叫“中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这年2月初,在北平正式召开了“民先”成立大会。李昌志是“民先”的总负责人。
记得在我考入“辅大”之前,敬焘、方宇根据多方面消息,觉得北平新学联的活动比较适合于当前的形势。能与它取得联系该是多好啊!我加入“民先”之后,当即把“民先”成立的经过,以及我加入“民先”的经过,与我加入“民先”后的活动情况写信告诉了他们,得到他们的同意,又把博山的情况向组织作了汇报,听候批示。
1936年冬,我放寒假回家。知道了在博山已经建立了“民先”组织。事后我听说,就在放寒假前后,蒋方宇曾去北平,那一定是去联系建立组织的问题。
敬焘、方宇加入组织之后,着重开展了组织的活动。我因在“辅大”上学,不常在家,发展队员的情况,不太清楚,仅仅知道在短期小学教员与城关小学教员以及“洗凡中学”中发展了大批队员而已。及至1937年秋,敬焘与我去农村走访,才知道他们同时也重视在农村开展工作。开展情况,放在后面谈。
据我所知:如博山东关刘增成,字绍美,小学教员,已故。樊国栋、王宗英(女)都是博山洗凡中学的学生,听说两人都在济南铁路局工作,现已退休。云亿祥,小学教员,今尚健在,已退休,家住税务街北首。李钊,洗凡中学学生,抗战时期,牺牲于国民党流亡省政府,沈鸿烈驻东里店时期。李镇,李钊之弟,解放后任青岛山东纺织工学院书记。蒋德亭又名舒和(女),小学教员,在三支队,牺牲于1938年9月淄川佛村。李彦章,短期小学教员,现在广州军区。马骏,原名升昆,参加过八路军四支队徂徕山起义,于1946年1月13日第二次解放博山时,在博山东关通古桥牺牲。郇振民,博山西域城村人,短期小学教员,曾任博莱独立营副营长,原与闫发苍在一起,英勇善战,在鬼子“大扫荡”遭遇战中,弹尽粮绝,毁枪自杀。王锐,原名有才,字秀挺,博山洪山口村人,小学教员,牺牲于沂水对崮峪。孙玉英(女),又名文彬,现住西安铁路局宿舍,已离休。彭祖德已离休,现住浙江金华工农新村。闫发苍,现住北京,曾为炮兵技术学院副政委。蒋衍智,曾在福州空军工作,听说已去世。孙秀生,邢家庄人,解放后曾在莱芜县常庄中学任教,可能还健在。张子影,小口头村人,博山第一个党支部——小口头村党支部在他家成立,干部南下时分配在上海工作,已故去……
以上“民先”队员是我还能记得起的,不管活着的或已去世了的,不管家住农村或住在城市,大多数是由“民先”队员而成为共产党员的。1937年春,我在辅仁大学中文系已是第二学期,对于博山“民先”的活动,从信件上知道蒋方宇和张敬焘在博山城乡发展了不少“民先”队员,那时张敬焘的短期小学教员工作已近结束阶段。在“民先”总部的影响下,敬焘因张贴有关抗日的壁报在日本商店“大茂洋行”的门上,招来了麻烦:惊动了日本领事馆的干预,遭到博山县政府及当地驻军的拷问。幸得各方人士的调解,才平安度过。在暂时的拘讯时节,敬焘的爱国热忱感动并结识了以后与他在抗日和解放战场上并肩作战,相依为命的徐化鲁同志。
1937年夏,七七卢沟桥事变突然爆发,紧接着是上海一.二八战役,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重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虽然辅仁大学是个天主教主办的学校,仍能继续开学,我是坚决不回北平的。国家存亡攸关,炎黄子孙,焉能坐视行将国破家亡,还读这劳什子书干什么。
敬焘、方宇,还有乔惠民,我们几个人,以“民先”队员为基础,展开了抗日宣传活动。北平“民先”总部,不时寄来许多宣传材料和抗战歌曲,我们做到了处处是抗战歌声,群众抗战情绪很高。这时敬焘在小辛庄的“短小”教员工作已经结束,调往怡园小学任教。
为了使抗日宣传工作继续深入,我们以“民先”队员为骨干,在怡园小学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大陆歌”、“码头工人曲”等街头剧和抗战歌曲。
约在八、九月份,我们组织的救护班,讲解简易的救护常识。在从车站到怡园小学作救护伤员的演习,给予博山市民的震动很大。我们以“民先”为骨干主动联系国民党系统的复兴社、蓝衣社成员刘大岱、翟季平(博山颜山中学校长),以及博山县政府以下的各机关团体,包括博山工商界,促成“博山抗敌后援会”。
这时日本兵已经攻占北平、天津,过沧县,兵临徒骇河附近。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态度暖昧不明,最不应该将国民党系统暴露了公开抗日身份的李南山枪毙,致使博山的群众思想异常混乱。约在九、十月份敬焘、方宇、乔惠民发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街头宣传,仿佛要学法国大命时期的模式,但效果不够理想,因为群众不习惯,接受不了,有点害怕。无论在任何国家在临战之前,群众没有思想基础,不战先乱,这确实是欠妥当。在博山市区小学教员之间虽然作了些有关游击战的浅显知识学习,这只是口头上的。为了摸清农村情况,我跟敬焘用了将近一星期的时间去乡区走了一趟。
记得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俩由县城出发,经由西河、坡地、岳阴、口头、小口头、玉皇庙,又经老云门等山村,在五福峪,会见了熟悉东北各省情况的郑兴(字汉卿),在沙井子结识了赵××,在邢家庄认识了孙秀生,在南博山认识了马温如和下庄的任叔僧,在青杨杭见到了马升坤,即马骏等,这些人,有的是“民先”队员,有的是当地的知名人士,都是半年以来,敬焘、方宇等的工作成绩,对以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物简介】 作者王克常,字恒如,1912年4月6日出生,山东省博山县安上庄人。1931年春赴北平“今是中学”读高中。1936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并于当年9月参加了“民先”组织,同时通过书信介绍张敬焘、蒋方宇加入,直接受“民先”总部领导。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回到家乡。日军进入博山后,与同乡周亮西参加了李式如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任指导员。1938年立夏前后,曾配合各兄弟部队进攻过博山县城。1939年底(旧历),队伍被敌人打散:1940年春初,经朋友帮助到达陕西西安,后进入陕西省城固县西北联合大学中文系学习。1944年将要毕业时险遭当局迫害,遂逃往四川灌县,进入国民党空军幼年学校教学谋生。期间由于经常阅读《新华日报》《挺进报》,教学中宣传进步思想,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于1947年夏季被迫离开学校。此后,先后在成都、德阳等地靠教书赚取路费,于1947年初冬回到博山。1948年春应聘担任聘担任济南洗凡中学国文教师。1948年洗凡中学与淄博一中合并,于1949年起在淄博一中任教。1963年8月任第三届淄博市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教育组副组长,后调淄博十三中(博山区石马镇)工作一年余。1964年调至淄博十二中(博山区石炭坞),文革中遭到抄家、批斗。后又调乐疃公社中学任教。1975年离休。1998年8月15日病逝于博山,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