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禄故里话旧情——访日本友人横山三郎(文/王济世)

崮山焦 发表于2019-12-28 15:07:41

   地处鲁中山区岳阳山下的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的故乡,早已名闻中外。最近,我们赶往北崮山村的新村楼房,拜访了返乡探亲的日本友人横山三郎,原名王毓福先生。他是北崮山村闯关东的老农王希顺抚养成人的日本遗孤,退休前曾任博山区政协5-7届委员、委员联络工作室主任,对第二故乡有着特殊感情,每年清明返乡为养父扫墓,在海外与友人交谈总以焦裕禄同乡为荣。他这次探亲期间,专门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兴致勃勃地与我们交谈并回忆了50年前那个春节,他在北崮山村亲见耳闻焦裕禄及全家返乡探亲时的情景:

    那是1964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春节临近。时年42岁的焦裕禄携妻子儿女返回阔别的故乡探亲,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两个多月后他就英年早逝了。先生那时在北崮山小学当民办教师,听说邻居焦家那位南下干部回来探亲了,虽不认识,但街坊邻居,难免碰头磕面。一次在村里关帝庙前街上亲眼看到了他,中等身材,留着分头,脸庞黝黑,黑里透黄,似带病色,穿着肩头缝补丁且褪了色的青棉大衣,脚穿普通青布系带棉鞋,乍从外表来看几乎与村里那些在外矿山工厂干工的人没啥区别。关帝庙前平时就是人们闲时聚会聊天之所,逢年过节更是人多。这天焦裕禄走近人群,看见焦氏家族长辈便开口喊昔日称呼,有的喊爷爷,有的喊叔,与其他乡亲也一一打招呼,拜年问好,十分亲切自然。当有人问他在外干什么工作时,他微笑着回答:“干工作。”直到后来广播喇叭里传来那激动人心的通讯,乡亲们才知道他是堂堂的中共县委书记。人们议论,要是在旧社会,穷乡僻壤出了个县太爷,还不得竖旗杆,鸣锣开道:当今眼下,也有个别人一当官便装腔作势,打官腔,改乡音,而焦裕禄留给乡亲们的印象却是朴实无华、平易近人。

    还是过年那几天,先生又在庙前看见焦裕禄长兄焦裕生领着几个侄女、侄儿玩耍、看热闹,几个孩子都穿着清一色“一九兰”的浅兰色布料的河南农村式样的棉裤棉袄,跟普通人家孩子穿的差不多。当时在场的有焦氏长辈,也有焦裕禄熟悉的老战友,当知道是裕禄的孩子时,按当地习俗,几位老者纷纷掏出一角或两角钱,想给孩子们作为过年压岁钱,硬往他们手里塞,可孩子们都躲到伯父身后,一个劲摆手不要,弄得几个老头有点尴尬,请焦裕生帮助说服孩子们收下。焦裕生解释说:“他们可不会收。裕禄的脾气大家知道,若是收了不光挨赳,还得挨个送回来。”几个老伙伴听了只好作罢,感叹道:“这裕禄管孩子,也太严了吧。这次焦裕禄返乡探亲过年,一共住了十几天,一天也没闲着。先生听焦裕禄亲侄子焦守忠说,大年初一吃完饺子,焦裕禄便带着孩子们,冒着不时飘落的雪花,来到村西南埋死者的土岗,那里有当年他当民兵时亲自参与掩埋的革命烈士遗骨,他指着一座孤坟,向孩子们倾诉说这位无名烈士的英勇事迹,教育孩子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做一名合格接班人。

    先生说,春节期间,焦裕禄特意去探望拜访了昔日的民兵战友,时任北崮山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壬年。先生听陈回忆说,他与焦裕禄谈队里生产发展,谈社员生活状况。焦裕禄了解情况后,结合自己在兰考农村的工作经验,还建议村支书,因地制宜领导社员们发展工副业;要靠山吃山,绿化周围荒山,多栽果树和经济林。两人谈了一上午,千言万语中流露出焦裕禄对故乡经济发展和乡亲们改善生活环境的关切。最后,先生满怀深情地说,1966年冬,我曾与同事为布置焦裕禄故居,用红黄油漆在故居门楼影壁墙上书写过《人民日报》社论中的一段话。今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仍向我们声情并茂地背诵了通讯中那感人肺腑的语句“……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最后,他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北崮山村,更难忘当年村中关帝庙前那个亲切朴实的同乡身影。

    (原载2014年6月7日《联合日报》)

谁在收藏
浏览:139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清之
    清之
  • 颜神之子
    颜神之子
  • 崮山焦
    崮山焦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