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任迈同志,于1941年3月初壮烈牺牲。离现在已整整六十九年了,他的英勇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和他一起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同志,无不为他的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品格所折服;为他临危不惧、坚贞不屈、舍生取义、英勇献身的高风亮节所感动。
自幼好学冲破家庭束缚
任迈,原名国藩,号介屏。生于1913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丹阳城内药王庙一号,一个数代经商的店员家中。抗日战争爆发,丹阳沦陷,他家小本经营的店房全被烧光。任迈于1921年八岁时进入清朝举人陈元瑞办的“青味书塾”读书。陈老先生具有一定的改良思想,任迈自幼嗜学,天资聪颖,喜欢诵文作诗摹画,深得先生喜爱。少年时他喜爱看《水浒传》、三国演义》,武松、鲁达、李逵、阮氏三杰等的见义勇为,刘关张的桃园结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那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行为,在任迈同志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平时他经常把祖母、母亲给他买早点的钱,周济给缺吃少穿的贫苦人们。任迈少年时候,经常到邻居夏霖家听讲革命故事,受到共产党员夏霖的教育。十二三岁时就组织了一个有十几个少年儿童参加的“少童团”,任迈是其中的头头,晚上负责巡逻、站岗、放哨等。任迈是长孙,被祖父视为掌上宝贝,宠爱有加。其祖父以经商为荣,想子孙早日立业成家,当任迈十五岁时,就被送到南京天福绸布店学生意。他进店一年多,对资本家投机倒把、尔虞我诈、虚伪欺骗的行为极为反感,骂老板为奸商。一天,他在店堂走廊通道的墙壁上写了一首打油诗,抨击老板,为此被解雇了。此后,家里要任迈跟丹阳名中医贺季衡学医,想借此“困”住任迈的手脚,学点光宗耀祖的“正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了我东北三省,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全国各地相继燃起了抗日救亡的革命烽火。10月,上海的大学生为积极支援东北成立的抗日义勇军,组织了一个大的行动,到南京请愿,才十八岁的任迈热血沸腾,不顾家庭的阻拦,也参加到这一行列中去。为此,他父亲十分生气。当时住房周围经常发现有行迹可疑者监视、转动,又因丹阳的共产党员黄竞西、夏霖在1927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父怕出事,因此要把任迈“锁”在家中。怀有强烈爱国热忱的任迈,却时刻想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出丹阳这个“小天地”。不久,任迈借学医求学为名,征得家里同意,到杭州医专求学。实际上是为了经常去无锡、上海等地参加救亡活动。在此期间,任迈刻苦好学,他不仅爱看当时进步作家的文艺作品,而且更爱看革命的政治理论著作。为了学习外文版革命理论书籍,他还到无锡一个英文补习学校去补习英语。他经常到无锡图书馆看书,有时一钻进图书馆,就一整天伏案攻读。有时还跑书店,书店搞熟了,知道他爱看哪一类书,就让他上暗楼(对外不开放)去找。暗楼里收藏着许多被国民党反动派禁止公开出售的书籍。任迈在无锡买到了不少“禁书”。后来他带回丹阳的一箱书中,就有苏联十月革命后革命著作译本,还有《共产党宣言》等马列原著的译本。向往革命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春,任迈在杭州医专贪婪地寻找革命书刊阅读。当他搞到一些油印的抗日救国的宣传资料时,就拿回来给彭炎等少数几个人秘密传阅。家中寄去的学费和生活费,每月除了很简单的伙食费外,大都花在购买进步书籍上。1935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要通缉任迈,怀疑他为“共党分子”。任迈只得离开杭州到了上海。这事没有给家中知道。家里寄到杭州的钱物信件,任迈委托医专传达室的工友转寄到上海。任迈到上海不久,约彭炎等到上海。他们在上海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学习进步书籍。并下决心在上海这个大熔炉里经受锻炼,决心寻找到党组织。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在1936年秋冬,找到了党的关系———上海地下党单线领导青年工作的何国端(后改名何克希)同志。从此,在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做了许多党的外围工作,并为之保存秘密文件。同年,遵照上海党的指示,任、彭回到丹阳,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回丹不久,任迈、彭炎自筹资金一百元,在城里双井巷开办了一个“丹阳书报杂志社”,并组织了启智读书会。任迈往返于上海、丹阳之间,采购书刊杂志。通过书报杂志社、读书会这些阵地,出售、借阅、提供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和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联络和团结了一批店员、学徒、学生和知识界人士。国民党丹阳县党部发觉了任迈他们的活动情况,非常害怕,便想尽一切办法妄图扑灭这一革命火苗,拉任迈、彭炎等加入国民党,邀任、彭到丹阳城镇灯笼巷“练湖饭店”作客,谈判“合作”。一些同志生怕发生意外,劝其不要赴会。任迈说服了他们,毫不考虑个人安危,和战友彭炎同志昂首前去谈判,与国民党投降派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了所谓“合作”的骗局,戳穿了设置“加入国民党”的圈套。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七月下旬,共产党员、天津南开大学学生倪志坚(后改名倪天铎)来丹,宣传抗日救亡革命道理,在原来读书会的基础上,纷纷组织了启智、求知、新生等革命读书会,由任迈、彭炎、洪流、詹国泰、丁允明等二十三人参加。任迈是读书会的领导人之一,他经常到各个读书会去辅导,参加讨论会,解答问题等,借以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推动各个读书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1937年8月,日寇又在上海发动了侵华战争,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此时,任迈同志奔向上海,投入了保卫上海的激烈战斗。不久,他响应党“到工农群众中去”的号召,又回到了家乡,和倪志坚、彭炎等同志在乔家巷公园的演讲厅组织了“丹阳青年救亡服务团”(以下简称“青救”),团员发展到三百余人。由张绍祖(后叛变)、倪志坚、任迈、彭炎、洪流等组成领导核心,任迈任组织部长。“青救”下面组织了歌咏队、演剧队,印发《火柴》副刊。任迈和倪志坚、彭炎、洪流等同志在上海地下党员何国端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听党召唤经受革命磨炼“八•一三”上海淞沪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共产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条件,进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十月,任迈、倪志坚、彭炎和洪流等四人冒着敌机狂轰滥炸到上海去找何国端同志请求指示。到了上海,因战局剧变,与何会见后,何随即交代他们:迅速返回丹阳,组织抗日有志青年,到茅山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准备打游击。任迈等返丹后,迅即分头活动,积极组织,从“青救”中选择了报名参加的有志青年三十三人,于十一月下旬冒着敌机的轰炸,到延陵集中,去宝堰,取名为“丹阳青年流亡服务团”。由于上海沦陷,失去联系,在茅山附近无法立足,就辗转西进,到了安徽铜陵附近的大通镇,任迈等商定,向江西南昌进发。1938年初,任迈与倪志坚、彭炎、洪流等二十四人到了南昌。各地去江西的救亡青年在南昌集训,共组成二十二个组,任迈担任第二十组组长。在集训期间,任迈于1938年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先后担任过江西青年服务团第三队党支部组织委员,九江临时工委组织委员、江西青年服务团战地工作队第八队(都昌队)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任迈同志入党后,更加忘我地工作。他不怕日机轰炸,冒着生命危险,不顾环境险恶、生活艰苦,积极为党工作。1938年6、7月间,他在担任九江临时工委组织委员时,同周婉如同志(工委书记)一起在九江、港口做党的发展工作。当时根据党的指示主要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他们分别在纱厂女工,铁路、码头工人中进行工作。在九江市发展了两名失业工人入党,在港口发展了一名从监牢里跑出来的农民出身的同志入党。不久,中共东南局调任迈同志去景片镇中心县委,到山区农村开展工作。经中心县委介绍,到了中心区委(管辖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四个县),他根据中心县委指示,配合中心区委完成三项工作:一、找到失去联系的党员,经过审查,恢复组织关系;二、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三、进山(主要是都昌、彭泽乡下)恢复武装。1938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形势恶化。12月26日,任迈和彭炎、周婉如等受中共东南局指示,离开南昌,到了皖南新四军军部丁家山(东南局机关驻地),项英找他们谈了话。周婉如留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服务团,任迈、彭炎于1939年1月10日左右随叶飞的一个连队过溧武路封锁线,到了茅山根据地。肩负重任忘我献身工作1939年1月,任迈任苏南技委委员、民运部部长。4月,苏南特委在茅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县委———丹南县委,任迈任第一任县委书记。1940年3月,建立丹南中心县委,任迈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39年秋,丹南县委举办了一期党的基层干部训练班。任迈同志亲自主持,亲自讲课。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联系实际,启发诱导,使受训同志提高了抗日觉悟,树立了必胜的信心,学到了开展党的基层工作的办法。任迈同志经过长期基层工作锻炼,在我党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养成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好作风。他一直强调我们的工作要着力于基层,扎根于群众。陈毅司令员率新四军渡江北上以后,我们的基层工作更要大力加强。他讲得透彻,做得扎实。1940年冬,金坛建昌圩里环境紧张,他来到天荒湖,在湖滩上钻茅棚,同老太太拉家常,同党员一个个谈话。他不仅从政治上宣传教育,对基本群众的生活尤其关心。皖南事变中,曾山、薛暮桥、颜优等一批干部,从皖南冲出重围,取道镇(江)丹(阳)金(坛)交界地区建昌圩里的倪王巷前往苏北。(在此前,曾有许多干部先后几次由皖南经过这里去苏北,其中有崔义田,有皖南军部教导队的干部等等。)这时,敌伪军在我根据地内更加猖獗。为了保证曾山等同志的绝对安全,任迈、袁先锋(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和伍歌(镇金特区区委组织部长)一起连夜商讨具体措施,诸如研究北上的路线,分析敌人的动态,预测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及应变措施。任迈坐镇靠近倪王巷西边的一个小村上亲自搜集情报,安排分散住宿的地点;千方百计利用群众以为伪军工作的关系,帮助同志们安全通过封锁线。他为护送干部安全通过,真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啊!只有当北上干部一路顺利到达目的地的消息传来时,他才放心,才感到无限的欣慰!任迈很年轻,但已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对自己工作地方的各种情况非常熟悉,对党内外的各种人物,甚至各类复杂情况,都了解得极为深刻、透彻。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对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得极其认真细致。对中小士绅的争取教育也极端重视,竭力做耐心细致的争取教育工作。他说:我们在敌伪据点林立的“梅花桩”里坚持斗争,更要注意这一点。如对金坛吕墟镇上的夏懋吉、王廷桢、毕丙生等人的情况、性格、如何分别对待等,掌握得清清楚楚。夏在丹阳、金坛都有徒弟,庄城桥伪军头目翟金贵就是他的干儿子,夏可对翟进行一定的工作。任迈同志说:“在某些方面,夏所能起的作用,不是我们同志所能直接办到的。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得当,夏可能为我们做点事。”尔后,事实证明,通过我们做工作,夏对丹阳、金坛城里伪军做了一定的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情报。在任迈的布置下,王、毕对我们的区政权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任迈同志能历史地、辩证地对待每个同志,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特殊作用。曹江临入党后,担任过我们的乡长,地方武装的营长,起了地方干部的应有作用。但曹江临在入党前收过徒弟,金坛城里的伪军中也有他的徒弟,白塔镇伪自卫团团长高树龙是他的徒弟。任迈没有把这作为“辫子”,而是把它当成能起特殊作用的条件。白塔桥卡在丹(阳)金(坛)公路上,为高树龙部所防守。通过曹做高的工作,起了作用,而且相当成功。我们的税收工作人员和侦察人员在白塔镇的公路上可以自由通行,还可以得到一些情报(后在1942年春,曹、高被鬼子杀害了)。
关心同志一颗火热的心
1940年夏天,天气炎热,同志们身上被蚊虫叮咬,或抓痒抓破了,化浓溃疡。任迈同志想方设法,到敌占区丹阳城里买了“九一四”药膏,给大家涂擦,并授以涂擦方法,用香烟纸贴在药膏上,既防苍蝇叮吮,又防药膏被擦掉,起“双保护”作用。1940年入冬,任迈去镇金特区检查工作,看到同志们衣着单薄,他想尽办法为大家解决御寒衣服问题。有一次,任迈的岳母从上海寄来一些衣物,在敌人对我严密封锁的恶劣环境中,从上海寄东西到抗日根据地来,是多么不容易啊!这时,他爱人在延安学习,任迈把同志们看得比兄弟手足还要亲,他感到某件东西对谁最合用就分给了谁,如同家人分享用品,在一场欢乐中把东西分配了。好一对革命伴侣,不管苏南与陕北远隔千山万水,从来不为离别而感伤,一心只为革命而工作,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同志,献给革命事业。任迈同志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同志,更重要的是在政治思想上关心同志,团结奋斗。任迈主持的历次工作会议,都要组织到会同志深入学习党的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开展详细讨论,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在民主活跃的气氛中人人畅所欲言。任迈同志极其关心、维护党的团结,搞好工作。一度时期镇金特区有个分工搞政权工作(相当于县长)的同志,因一位领导几次直率地批评了他在执行政策上有“左”的现象而思想不通。这个问题如不及时疏通,会影响到党内的团结和工作。任迈及时觉察到,并在工作中很策略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听取汇报时,特别指出必须看到那位同志的优点,当他和那位同志商谈工作时,又恰如其分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确切地指明那位领导同志的长处。正是任迈同志及时、恰当地做疏通工作,消除了误解,增强了团结。他在和镇金特区那位分工搞政权工作的同志谈工作时,对当地的中小士绅和有关伪军中的某些头头,一个个作出较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对每个具体对象都能察其短而用其长(利用敌伪军、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矛盾为我所用),一一作出确当的对策。那个同志因此由怨变喜,由急躁冲动变为冷静沉着,从而仔细认真地研究和改进工作,重新慎重地考虑党的政策的正确执行。
舍生取义丹心永照茅山
1941年2月,丹南中心县委在句容樊甲下王村樊玉琳家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中心县委书记陈洪主持,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隐藏、积蓄力量,解散独立营,坚持革命斗争等问题。散会后,大部分同志当晚随即转移,任迈、袁先锋等几位同志住宿在那里。由于汉奸告密,宝堰据点的日寇和伪军连夜长途奔袭,次晨拂晓前突然包围村子。等发现敌情,已来不及转移了,任迈、袁先锋不幸被捕。在押解宝堰途经丁桥时,任迈乘敌不备,突然从离河面丈余高的石桥上跳进寒冷彻骨的冰河中,敌人慌乱地向他开枪,他扎猛子潜到桥洞下,迅即把藏在腰间的秘密文件和党员名单撕成碎片,深深地踩入河泥之中。等到敌人下河抓他时,他已经处理完毕,敌人急得“哇哇”直叫。任迈同志临危不惧,勇敢机智地保护了党组织,使党免遭了一场重大损失。任迈被押往宝堰后,敌人费尽心机,软硬兼施,多次严刑逼供,利诱劝降,他始终坚贞不屈,并开展了绝食斗争。关押一星期后,敌人什么也没有捞到,就把任迈押赴刑场,当着他的面先把袁先锋同志杀害,妄图以死来威胁,逼他说出党员名单及党组织分布等情况,任迈宁死也不透露一个字。最后,任迈同志惨遭凶残的敌人杀害,就义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任迈被杀害后,敌人不准收尸,几天后,遗体不见了,被谁收走,埋在哪里,也无人知晓。任迈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他大义凛然的不屈精神一直在茅山地区人民中传颂着。茅山敬忠魂,松柏颂英烈!任迈同志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党,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的血一直灌注在茅山这块土地上。烈士战斗的一生,为人们造福的革命业绩,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