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上旬,也就是南麻战役结束不久,渤海军区三分区副司令员冯仁恩接替赵寄舟的工作,赵寄舟回渤海军区报到。军区政委景晓村对沈家营事件极为重视,亲自找赵寄舟谈话。军区保卫部反复找李向前等骑兵战士核查情况,确认李向前误杀曹美枢之前,未见到赵寄舟,不存在赵寄舟下令枪杀曹美枢的问题。而且曹美枢误伤任本良在先,李向前误杀曹美枢在后,完全是因为双方误判情况发生的一场误会,事实清楚。赵寄舟的错误在于发现问题应通过组织向当地政府反映,不应插手地方民主运动。另外他打骂群众——虽然事后证明打骂的大部分都是坏人——违反了我军纪律。军区党委决定给赵寄舟党内警告处分,调动工作。赵寄舟表示服从组织决定,改正错误。
但是别有用心的人却唆使苦主越级上告,渤海军区奉命派出调查团下去调查。调查团由渤海军区宣传部长陈放负责,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以朱善卿为首,住在二甲朱村小学,区民兵中队长朱姑子、联防大队长王彦礼(摘帽伪军)派人把住门口,声言:谁敢为赵寄舟说话,就打断他的狗腿,因此正直的群众不敢入内,只由朱勤堂、朱德修等人任意歪曲捏造。另一组在沈家营召集群众大会,听取人们对沈家营事件的意见,同样由县区派去的朱姑子、王彦礼等人把持,持枪威胁群众,不让说出实情,并唆使群众歪曲事实,结果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当时潍北县早已划归胶东区西海分区,为干部去留问题,西海地委与清河地委有些矛盾。沈家营事件发生后,潍北县委书记刘烈人公开放言要整倒赵寄舟。区中队这些做法显然与上面领导有关——当民兵指导员王清风上台捏造事实污蔑赵寄舟时,参会群众忍无可忍,冲上台去将他打晕
这次调查团调查的对象,根据陈放的纪录,有二甲朱村的朱德修、朱勤堂,沈家营曹美枢的母亲、沈璜、沈克仁、方寡妇,党家营的党文彩,马家营的马桃园,横里路的徐怀宝、李腊月等人,其中大部分曾因损害我党我军的利益受过赵寄舟的打击,这次乘机报复。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勤堂是国民党特务,被我政府枪毙。沈璜、沈克仁、王清风、党文彩、徐怀宝、李腊月等也被通通清除出党组织,并撤销了一切职务。
除渤海调查团外,潍北县委也搞了一份调查材料,这份材料是由区长韩莲香负责,通过王彦孔、朱长庚等人搜集的。王、朱二人是刚摘掉伪军帽子的人,而韩区长在思想上早已做了朱德修父子的俘虏。他没有深入调查,而是听凭朱德修父子信口雌黄,材料当然不可能反映真实情况。这伙人故意歪曲事实,编造对赵寄舟不利的材料,与当时潍北县委书记刘烈人不正确的态度直接有关,甚至他们就是受县里指使,借机报复整人。
刘烈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昌潍自46年划归胶东西海区后,由于部队及工作干部的去留问题,西海地委对清河地委有很多意见,在工作上不断发生纠纷,久之工作上的纠纷变成了两个区领导之间的意见。当沈家营事件发生后,刘烈人曾在县级干部会议上公开号召“非搞垮赵寄舟不可”(省人民委员会招待所所长刘耀西同志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亲耳听到刘这样讲)。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潍北县派区中队长朱姑子、联防大队长王彦孔等人持枪把持调查会场,威胁群众,就不难理解了,而这样形成的调查材料,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此外寿光十区也有一份材料,是由当时的县委委员孙炳恒等人搜集的。孙是常住赵家辛章的干部,村里的富农和通敌分子用金钱和女人对他进行拉拢腐蚀(广大村民早有意见。因赵寄舟的家就在赵家辛章,村支书赵英波把这个情况向赵寄舟反映过,引起赵的警觉)。为报复赵寄舟,并使自己得到解脱,他们串通捏造了赵寄舟所谓的《一百二十条罪状》,按他们的说法,赵寄舟不但对革命无功,简直是罪大恶极,该千刀万剐了!
9月中旬,调查结束,由华东局工委负责人邓子恢和渤海区副书记王卓如主持调查汇报会。三方调查人员依据各自的调查材料,将赵寄舟说的一无是处。大致意思就是“赵寄舟是破落地主出身”,“丧失阶级立场”,“为了袒护他的地主姐姐,命警卫员打死了沈家营村支部书记”……特别是潍北县委的报告,更是罔顾基本事实,说赵寄舟到沈家营村时“带着军马二十余匹、四十余人、两挺机枪”,“曹美枢是赵寄舟命令打死的”,“ 曹美枢同志拘捕自卫中将其战士铲伤,其他皆不敢向前”,“赵寄舟命令将其打死”…...赵寄舟越听越不象话,遂要求发言澄清事实,主持会议的领导说:“现在是汇报时间,有意见以后再提。”但是会后却没有给赵寄舟任何申辩的机会,也没有认真核查,便将这些不实之词整理上报。不久赵寄舟被关押起来,失去自由。
寿昌潍三县老区的人民得知赵寄舟的处分决定后,满怀悲愤,两次上万民折,要求保释赵寄舟。渤海区负责接待的领导很受感动,如实相告,说渤海区党委无权决定对赵寄舟的处分。群众便“要求面见赵司令”,并发誓“见不着赵司令决不回家”……既然是调查,为什么只是有选择地听取少数人的意见,而置更多群众的意见于不顾?
八十年代初景晓村等人才彻底平反,组织结论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康生、饶漱石身上,诚然他们作为领导应负主要责任,但当时进驻渤海区的华东工委一手制造了这些冤案,也难辞其咎!当然华东工委也是在饶漱石的领导之下。
赵寄舟的冤案不仅令他的亲属、部下甚至渤海区的老领导感到冤屈,也令寿昌潍老区的人民群众感到悲愤,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今天。
————(参照寿光政协文史资料《赵寄舟传》、《伟业忠魂》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