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窑洞战”(高文林)

17289 发表于2020-01-21 14:51:25

    1942年,我在太行三分区襄垣元武乡辽县矿工基干队任宣传部长时,经历过许多战斗,武乡“窑洞战”,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武乡是太行产粮地之一,因此,鬼子常常是三天小扫荡,半月大扫荡,抢粮、拉牲口,老百姓整天不得安生。1942年秋天,鬼子又调集三四千兵力,在武东驻剿半个多月,大小村庄都安上“钉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像走马灯一样,这队刚走那队又来。附近的老百姓担心地说,年关扫荡时,鬼子还没有这么多,就抢走粮食两千多担,杀了近千人。看这次的阵势,武东人更要遭大难了。多数群众说,敌人摧残越凶,咱们的气就越大,办法也就越多。大伙商讨出对付敌人的办法,那就是,打“窑洞战”。我党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窑洞战成为当地群众战胜鬼子的有效办法。结果,鬼子住了半个月,有的村一点粮食也没有丢。

    “野窑”难抵挡

    上一次鬼子来扫荡,狗日的好厉害,放火把房屋烧呀,粮食化成灰,

    抢走二哥的大棉袄还有我的鞋,

    这次吃了亏呀越想越不应该。    民谣一

    武乡这个地方,到处都是黄土断层绝地,路曲沟深,四面圪梁八面坡,自然形成了“迷沟”。鬼子来了,一家老小藏在里面,很难找到,百姓称之为“野窑”。鬼子无人引路,成了睁眼瞎,到处遭矿工基干民兵的袭击,被打死还不知道是怎样死的。于是,从1942年起,日寇扫荡玩起新花招,驻·地围剿,把大队分成小股,专门到山里搜索,碰到人就打枪,寻到野窑就烧,还用风箱往里面送烟,躲在里边的人实在难耐。野窑顶不住了,我们发动老百姓以祖辈挖煤打洞的传统方法,组织他们打区别于野窑的保险窑,为日后窑洞战创造了有力条件。

    打保险窑

    晚上的月亮照得很明,同志们都在道口路边等,我和老婆商量我要去打保险窑。——民谣二

    打保险窑是有组织领导的,生力军是基干民兵。它按照三个条件设计,让敌人找不到、进不去,我们的人闷不死。每个窑洞都有气孔,并有两个以上的出口,不怕敌人堵死窑口,老百姓称之“保险窑”或“四眼窑”。保险窑很有特点,人就在旁边,却看不到它,只有爬到高头才发现半崖有个小孔。洞里行道很低,三丈深的一段路,只能爬行,什么也看不见,有两个深坑,第一个深坑堆满荆棘,第二个深坑是用石板虚掩成的陷井,同时,一块石板能从上向脑袋砸下。再往里走,洞壁两侧有两个小洞,洞里有手持锄头、菜刀的基于民兵,专门负责保卫洞里的人。老百姓把这三道障碍,叫做“三关”。开始见到了阳光,到了另一个天地,一条狭长的通道,过道两旁排得整整齐齐的小洞,有粮食洞,有厕所,还有能容下三百多号人的大窑洞,光线从通道外面断崖上的气孔射到洞里。当然,也不是所有“保险窑”都这个打法,但一样都是同敌人战斗的堡垒。

    保险窑游击战

    闲来无事心烦恼,

    找日本鬼子开个玩笑,大伙一起商量好,

    你拿锄头我拿刀,爬到山头响鞭炮。

唉嗨唉嗨哟,吓得鬼子没有睡觉。    一民谣三

    保险窑毕竟是个死的东西。不过,利用保险窑,矿工基干队以灵活的战术,与鬼子打起了游击战。有一个村,鬼子在那里呆了三天,基于队就到那里袭击了三次。鬼子分明看见拿武器的老百姓,但刚刚追赶到一块凹地附近,却一个影子也看不见。那是一块很奇怪的凹地,不知哪年代给水冲陷了一道很深的裂缝,敌人不敢下去,派上一个哨兵守了三天也没动静。第四天,鬼子往洞里打了两枪,还是没有回音,他们就让伪军往里钻,只听“轰”的一声,两个伪军被炸得稀烂。鬼子决定火攻,点燃一捆一捆的秸杆。于是,以窑洞做阵地,我们基干队和敌人一直斗到黄昏。第二天,鬼子又来了,一心要把洞里的老百姓弄死。哪想,基干队的民兵早在黎明前就把老百姓转移了。鬼子百十号人在窑前又围了一整天,打算用锄头铁锹把洞口挖开。正挖得起劲,不提防几声“大炮”轰到了他们中间,几十个鬼子立即血流一片。原来,这并不是什么大炮,而是民兵早在三里以外圪梁上安好的“榆木炮”,土造火药把装进土炮里的几十斤铁沙石头推至敌群,敌人鬼哭狼嚎地跑掉了。好些挖窑洞的鬼子碰响了埋在洞口的地雷,或者熏窑洞反被草堆里的手榴弹炸死。加上民兵不时袭击,吓得鬼子不敢睡觉。

    窑洞战要有领导

    狼吃日本五月扫荡咱路东,左权将军麻田附近光荣牺牲。

    左权将军牺牲为的是老百姓,

    咱们开展窑洞战为他报仇恨。——民谣四

    开展以窑洞为单元的窑洞战,必须要有领导。这个领导不是某个人,而是以保险窑窑长为首,同时设有情报员、生活组织员、除奸员。作为一个组织整体,所有的人都要听从他们的指挥。情报员不断地得到鬼子行动的消息、民兵转移的情况,让洞内的人每天都能知道外边的情况。秋收季节,也是鬼子扫荡最频繁的时刻,每逢这时,几个村子就联合组成反扫荡指挥部,把民兵组织起来保卫秋收。情报员们要在山上布一个四通八达的情报网,前面山头一吆喝,马上传到另一个山头,情报从这圪梁送到那圪梁,敌人一活动,十里开外的村子也知道得一清二楚。有了情报员,无论白天晚上,人们都可以放心忙着收割、打场、磨炒面。儿童团团长也拿上一只“牛角号”,跟着指挥部来回跑,听到第一声号响,老幼妇女便开始撤退,把牲口赶到窑里,添好草料。中年人要与民兵一起,一面抢运粮食,一面为转移的群众准备粮食和用水。民兵战斗班则迅速拉上山头,准备战斗。

    战争教育人民人民赢得战争

    男人挑一担,女人提一篮,临走门上挂个手榴弹,

    开展麻雀战。——民谣五

    武乡到底有多少“保险窑”,谁也说不清。反正1942年5月日本鬼子前来扫荡时,没有碰到一个赤手空拳的老百姓,都是全副武装的反扫荡基干民兵。从洪水到蟠龙直通武乡县城的近百里的大河滩,两旁的圪梁站满了民兵,他们放了一整天的“欢送礼炮”。不识抬举的“皇军”,连头也不点一点,一口气撤退了80里,沿途丢下了洋马、辎重和运粮的牲口。日寇扫荡期间,老百姓并不是整天呆在保险窑里,敌人刚撤走,村子里就能听到纺花车和织布机的声音。敌人占据蟠龙时,相距二十里的洪水集,每天前往赶集的老百姓不下五六千人,从早直到黄昏。甚至离蟠龙二三里地的地方,依然有老百姓种庄稼。武乡老百姓乐观自豪地说:“鬼子来扫荡,咱们拿起枪。八十岁老汉开荒地,照样过时光。”

    英勇顽强的武乡人民,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下,一手拿锄,一手拿枪,打败了日寇,“窑洞战”是人民战争创举的一个缩影。

浏览:261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黎城八路军研究会成员
    黎城八路军研究会成员
  • 17289
    17289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