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 (郭永良)

岔河de 发表于2020-02-03 11:32:55

    我党向来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人才。抗日战争时期也不例外。山东解放区和全国其他解放区一样,在形势紧张、环境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许多中学。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经过正式考试择优录取并张榜公布的。我就考过两次。第一次落榜,第二次辞掉小学教师的工作参加考试,最终考入文牟联中师范班学习。根据地创建的这些学校都有党的组织。我所在的文牟联中,校长王本贤、总支书记曲力、班主任都是共产党员。当时党组织没有公开,各年级的党支部都是秘密开展工作。党组织经常在青年学生中发现积极分子,经过考察培养吸收入党。有些同志表现很好,但不满18周岁,就被发展为青年党员,享有预备党员的权利和义务,18周岁后再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这里名义上是中学,其实如同干部培训学校。这里没有教室,没有实验室,更没有礼堂、会议室。各班的男同学都挤在一个大屋里睡地铺,吃饭、开会也在这里。为了学生的安全,防止敌人夜间突然袭击,学校有时就把同学疏散到附近的村庄住宿,晚出早归。学校除了开展政治活动外,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活动,如,把学生拉到海边开荒种田,组织女同学在校纺纱,男同学趁夜晚到敌占区往回运粮等,以减轻政府负担,改善学生生活。运粮的工具都是从当地群众家里借来的手推车,两人一部。手推车的结构很简单:一个木头圆盘,中央按一个木轴作为车轮,在车架底部开两个凹槽,放在车轴上就成了。由于摩擦力大,使用起来还是相当费力气的。我从来没有使用过,一次运粮,在有经验的同学指导下也逐渐掌握了要领,学会了推车。我们年级还自己成立了修鞋组,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利用业余时间专门为同学修补鞋子。

    我们都是十几、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人,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但在学校的教育下,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政治上都比较成熟,我们都怀着满腔热情,随时准备听从祖国的召唤。

    1945年,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的到来,党组织决定,根据地所有中学不分年级,不分男女,除了年龄太小的留校继续学习外,全部离校参军参政。8年艰苦抗战,经过防御阶段、相持阶段,现在到了大反攻阶段,多年期盼的胜利就在眼前,不用说,同学们心里该是多么的高兴。为了战胜日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体同学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愉快地走出学校奔赴新的战斗岗位。这批青年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在当时革命队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确实是一批宝贵的财富,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年我才15岁,就开始参加了革命队伍,踏上了崭新的人生历程。最初,在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卫生训练队学习,不久就调到分区机关工作。

浏览:57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岔河de
    岔河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