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风情习俗

17489 发表于2020-02-13 09:15:24

    一、节日:一年节日很多,大小数十个,有的举行仪式,有的捎加注意与平时不同,有的则无所为。现将几个主要节日,以群众重视程度分述:

    1.过春节。当地称之谓过年就是阴历年,到现在阳历年群众无所表示,而春节是最隆重的。延续时间最长,大致分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以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地主富农从进腊月就着手推碾、磨搞米面,过节的食物。从腊月二十日开始,每天做新食物,吃一顿把剩下的放在一边如:粘糕、粽子、折饼(用面糊在折饼锅上烤,中间夹馅,或光的,待熟时对叠成月牙形)、祭子面(米的一种包菜成团子)包子、花卷,这样持续到二十九日。中农大致如此,只不过品种、数量少些。贫雇农就很难,每天躲债,愁春天怎样过法,只能勉强吃上一顿素汤和一顿素水饺。很穷的连上述都难办。我的祖母对我讲过:有一年过节,到二十八日才弄到一升高梁,本想包顿高粱面的饺子,可是财主家已封碾(过年不再使用),只好用蒜石臼子(捣蒜泥用的)捣碎烧点粥,每人一碗稀粥算过年了。

    (2)送灶,又称辞灶,就是把饭屋锅台上面贴墙上的一张人头画叫灶王爷的烧掉,就算正式的进入年关。到三十日把新买的灶王图重新贴上迎新年,每年如此。

    在送灶时,全家跪在屋中央,对着贴灶王的位子,面前放着一些粘糖或一块粘糕(意思粘住灶王的嘴,到西天不能胡说八道),一碗清水,一碗豆子或豆芽,还有一把草。主人大都老者念道:  “长草大料,喂的马蹦跳,吃的饱饱的,上天说的好好的,多带余粮少带灾,马尾上带过(孙子、娃娃胖小子、元宝等主人家盼望的一种)来。这就‘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

    (3)画花集:就是平日的集市除各种商品更丰富以外,增加三种东西,就是年画市、工艺花市(供给姑娘、新媳妇用)、爆竹鞭炮市,各家都赶集操办过年的菜肴食品、穿戴用品、爆竹之类。这时男女儿童、少年特别高兴。当然穷家孩子只能看着人家高兴。于是,当父母的给儿子借把剃刀、剃光头,女孩扎新辫子。所以村中孩子到在起,富的卖样夸耀说:“爹给我买的新鞋……新帽子。”穷孩子便说:“爹给我剃了新头。”富的说:“我娘给我很多钱。”穷孩说:“我有很多泥钱。”(用两枚制钱中间夹小块胶泥,中间细棒穿过滚动成一个圆形钱状物)。

    (4)过节的高潮在阴历腊月三十日早上开始到第二日清晨。

    卅日早饭后各家悬挂“家堂轴子”(就是中堂字画一样的由高到低层次牌位格子,内书祖宗灵位),并执香到村首十字路口念叨列祖列宗请到家过年。家中所有内外门上帖门神或门心对联(正方红纸斜贴成上下两边四角)。门两边总是春联多种,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老者点头辞旧岁,童子拍手贺新年”。“向阳门第春常到,积善人家庆有余。”……等多种多样。一些穷苦人把过节称为过关,思想负担,为了发泄内心不满有人编对联:  “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逼死老穷汉。”还有“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拉进福神来。”

    卅日中午上供吃一顿好菜,旁晚各家门前烧一捆杆草(谷杆),同时燃放鞭炮。高昇、远近齐响犹如战争激烈的枪炮声,响毕各家把草灰撒门前一条线,拦上一根木杠子,意思不让恶鬼进门。烧草是烧死红头苍蝇不再传染病。此举传说起源于明成祖“燕王扫北”,红头代表朱字。晚饭后老者守夜,在供奉的祖宗面前谈家史,教育子弟。凌晨过后,各家在院中烧杆草、放鞭炮、煮水饺、抢年过,给长辈拜年,族中、村中拜年,就算过节了。从初二开始走亲访友。

    (5)元宵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从十四日到十六日三天,各村除食物庆祝,还锣鼓喧天,执灯围村转到每家门口,各家在门前供奉香烛,燃放鞭炮以示欢迎。很多村子和大多年份,元宵前后10天左右“闹玩艺”,就是办秧歌,有杂耍、高跷队(化装成青白蛇、八仙过海、西游记人物)、武术、小唱等。各村相互请去热闹。到正月二十五日各家在空地打囤(用灰画很大圆圈子,中间放点粮食以示丰收),之后下地干活,春节过去。

    2.中秋节:同样是像过春节一样在北方数省广大地区农民隆重节日,而且形式规格大都相同。从十四至十六日三天。十四这天吃一顿好的菜,十五吃水饺,十六日吃菜包子。在十五日晚上在院子里放上桌子,上放酒菜、西瓜(早买下放在粮食囤里保存的)、月饼、水果之类。多少和质量,视各家经济而搞的。在月光下全家笑谈早秋(高粱、谷子)己收,晚秋(大豆、玉米)已到。“八月十五月亮圆、西瓜月饼敬老天。”如遇中秋阴天或雨天农民也高兴的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第二年丰收的预兆。农民说:“麦收八十一场雨和雪”就是八月下雨,以便小麦播种;十月下雪盖上麦苗以便过冬,正月的雨雪以便返青发育。

    3.其它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五、腊八日等,都有所表示,都比较马虎,如:清明。七月十五去上坟,端午并不是每家吃粽子,腊八日也不是每家都吃腊八粥。

    二、丧事:目前北方很大范围,还是沿用传统的,而且古老的习俗,即人死以后,用门板把死者穿戴好停放在堂屋冲门正中,给亲友送信,和村内前来吊丧过三日。然后择日出丧。在出丧时一般依照死者的年龄、辈份、家中经济状况来确定丧事的规格。

    1.出大丧一一地主、绅士、官员亲属。在大广场上从专业户租芦席、花格(用杞柳编成的彩色长方框如活动房屋部件)杉杆等,搭建牌坊、高层卷式停灵棚、两厢、迎宾……等大宅院式。请来鼓乐、僧道。第一天礼仪活动,上午念颂,下午亲友祭灵,送来祭品。晚上吹打唱戏。第二天上午还是礼仪活动,死者家属给村民请谢给与的礼节,中午后起灵送葬,埋后围村致谢。

    2.中等财产的,则用芦席、秫秸编的粗席,搭建成停灵棚,同样两天,但比较简单的吊丧仪式,村民抬棺掩埋。

    3.贫穷家庭和年轻的人死后,常是不搭棚,而利用放车的大门洞停灵,同样两天活动。

    史家寺五大院的几个老地主丧事都是出大丧。光摆放纸扎(用纸、面浆,糊在秫秸骨架上各种人、物。)如:房屋、箱厨、车、马、侍从等人物上100件,用搭建面积100平方以上,大牌楼高20米宽八米,两边放有两尊仙大神(寺庙的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式样),威武把守大门,两边由本村老塾师写的对联:

    一身披重麻,呼天喊地,唤不醒高堂父母。两手扶双杖,左倒右倾,幸赖有膝下子孙。丧事两天,商贩云集,四方看客,一片繁忙景象。

    三、婚娶。古老的传统的礼节仪式在北方广大农村继续流行。到80年代末虽注入些新的形式。如:汽车迎亲、放电影等,但根本的还是“六礼告成”。有的还超过“六礼”。

    基本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80年代末还认为没有媒人自己不能找对象。只不过“介绍人”代媒人这个名词。媒人不是直接向男女双方介绍,而是向男女双方的父母介绍。由父母作主定亲后,定时在媒人家或某一地方,男女一朝面只几分钟就算自由结合,实际上不同意也不行。如:史家寺李××的母亲和媒人谈妥,叫儿子相亲,结果一看是腿与上肢、足和手皆短小。回来告知母亲说:  “是二等残废。”当然表示不同意。而其母则“声色俱厉”道:“我己答应了,如不原意,以后我不管,你也不要在家……。”

    1.换帖:用古老的程式,双方父母决定后,男方写“恳亲”帖,表示求亲,女方回赠“允亲”帖表示答应。

    2.酬简:当地叫下简。在男方摆酒席,媒人带领女方的亲属一人为代表到席,另请士绅、族中长者等陪客。按简帖中规定的格式填写双方交换,并附有礼品,此为定亲。

    3.彩礼:在娶亲的前一天,由男方两人抬一架数层的礼盒,内放酒、肉、面等食品,送往女方,叫“下礼”。女方热情招待留下礼品,再放上些其它食物表示回赠。

    4.迎亲:男方选择的良辰吉日,两乘四人轿子。一是新郎坐另一乘由新郎的弟弟或晚辈坐叫“压轿”的。前面旗、伞、红灯、鼓乐吹打开路。到女方后,女方用男方送的食品另加酒席食品隆重招待新女婿。酒毕,新婿在鼓乐吹打中往内宅,用最隆重的拜礼,拜见岳父母。此时来的两乘轿子重新装饰,特别来的坐有“压轿”人的那乘轿打扮成花轿。女方的两名陪嫁的少妇把新娘架往轿内,吹打起程。男轿在前,女轿紧跟,回男方。

    5。合卺:新娘的花轿到达,此时由男方的两名少女走向轿拉起新娘叫做接媳妇,两少女前面引路。另两个妇女两边架着新娘出轿门跨过马鞍和山形的粘糕堆(叫骑着鞍子登着高)走进男方大门。此时在门楼上的一人双手扶着两块用红纸包着的砖,上有一双红筷子,待新娘刚跨门栏时合放下。在院中香烛前,新娘停立,新娘拜天地与高堂父母,鼓乐鞭炮齐鸣。新娘进洞房,低头坐在新房的炕上。这对拜堂成亲了。(现在简缩了一些)

    6.三天回门:在婆家过三天,新婚夫妇一同坐车回娘家,岳父母酒筵待客一天回来,即“六礼告成”。

    附“官媒人”的故事。

    在漫长的岁月里,广大群众对媒人有褒有贬,看到婚姻美满或基本能和睦相处,生儿育女,就说是办好事。很多由于只听媒人的话,出现悲剧,不免就骂。因为俗语说:“会做媒的两头瞒,不会说媒两头传。”就是说为了成亲,只讲好的方面而且夸大,瞒着缺点和事情。如两头的事直说,如因挑剔而不成就白费心血和经济破费。总之媒人上门就要吃请。俗语:  “成不成酒两瓶。”因此一般的说亲,由街坊或至亲关心说合而成,不少因双方条件而难找合适,而由“媒人专业户”称之谓“官媒人”说合。    “官媒人”是济阳县西北皂李庄人,在济、商、临、齐四县邻近地区周围100里颇有名气。此人善言谈,未多读书。但五经四书的很多句子背过不少。又因时常在说媒中接近些上层人物,久之能随机应变,自己对自己的绰号“官媒人”还自为得意。有时还夸耀“官媒人”的由来是给××官员说成亲而得的。在抗战前和不少老塾师、大绅士有些交往。皂李庄出了不少功名人,举人、廪生、贡生都有,秀才更多。民初洋学堂出身的也不少。官媒人常与这些人交往,学了些四书句子。村民称其为“圣人球蛋”。对自己的说媒成功率高颇为得意。常说:  “我说媒这个不成说那个,近的不成找远的……”。

    “官媒人”不管走到那村,只要有人与之讲话,那怕是最一般的礼貌语:  “歇歇走吧!”他就会立即说:  “不吧!……”不等别人讲话会随着自我介绍:“我是咱皂李庄的啊!我叫崔金钟,号是晓楼。我有儿子是崔毓岩,号是紫九,济阳师范毕业……。”如遇到见过面的,问从哪来,就会滔滔不绝的讲过,没完就问人家的相公、千金定亲没有?随讲出很多男女名字相貌、家庭状况……等,有典型的一段对话:

    主:从哪里来?

    崔:  “盛宅上,秀德堂,怀恩(指绅士盛怀思)二叔的二姑娘,我给他托了伙媒啊!”“人家是书香门弟,辈辈出念书的呀!”

    主:天不早了,家来吃饭再走。

    崔:一见盛情,何敢再扰。边说边进门坐下来,未经主讲,随又说:  “我刚进门二叔叫人点着炉子了,我想喝碗水就走,又叫人打酒来了;我想干拔蛊吧!端上菜来了。唉呀!做的白菜炒肉、似乎有点白菜;又一盘莛荽(即芫荽,南方叫香菜)炒肉,求其(济阳土话,略微)有点莛荽。两大件子,碗不露边,盆不露沿,真是富富有余。有人说我晓楼吃菜多,哪里啊!那是怨那菜少。

    主:奉承说:  “你走南闯北经多见广,学问也渊博。崔:不瞒你说我是祭(记)文之学啊!

    有一次官媒人路过史家寺,顺便到老学究张清旗先生家,进门双手拱揖道:  “久违!特来拜见夫子。”随主客寒喧就坐,张老先生有高深的诗书底子,但数考未进,而怀才未遇。

    崔:  “夫子是十二连庄的老保学的啊!”

    主:  “也就是因为十二连庄没个认字罢了。”

    正好主人墙上贴着两副对联,是颂扬皂李庄崔梦白(官媒堂兄)和张骏道两位老学者的。上书:

    “梦见周公许我状,白如孔丘有谁陧。”“骏马浸浸来宝地,道公肃肃拜朝堂。”两副对联的第一字皆取来客名字,崔看随说:  “近又有何佳作?”

    主:昨夜梦得句:  “欲题缘字三千页,种得芭蕉几万株。”

    时适逢我到旗老家,见崔在,随问好(因其给堂弟说媒来舍数次而认识),崔随对旗老说:“他家五哥(指祖父)勤俭治家,吃陈粮烧烂柴,矛罐不断面,可成年不吃面啊!”

    由于崔爱吃,村民送号“菜虎子”,因此闹过不少笑话。凡说媒成功到娶亲时,招待女方送嫁的两位送客坐上席,由贵客、大媒两边陪座。酒席之间,官媒人自恃有功,席间大说大笑,肆无忌惮的大吃。有次上席的两位陪客相互很熟,又对官媒人一切尽都了解,私下议论叫崔出点丑,私下告知厨师给上席上“四喜丸”时教训官媒人。所以厨师在临端前,把丸子重放进油锅炸一遍,立即上去。官媒人立即用筷子夹一只边让叫别人吃时,放进嘴内,牙和舌头被丸子烫的两眼泪直流,用牙咬破烫牙厉害,吐出来又丢人,流着泪一直吸气哧溜哧溜的,实在无法最后还是吐到桌上说:  “真热呀!”于是满堂大笑。由于丢丑,心里腌臜,吃闷酒,很容易醉了。待散席官媒人东倒西歪、踉踉跄跄的向回家路上走。村中一青年见其靠近一个大粪坑时,故意向前对官媒人说:  “我送送你吧!”官媒人说:“不吧!不吧!”青年向前逼近,官媒人边往后倒,边说:  “不吧!……”倒走到粪坑边墙子一绊就翻到粪坑内。正逢粪坑泥粪稀薄,官媒人满身泥粪,青年大笑走了,很多人前往观看。

    过数年,抗战的第四年,我从齐河调到济阳在三区大李家碰到官媒人,他见我后对着房东老妇说:  “四嫂啊!我和子虚的父亲是老世交……。”(我原名李克己,字子虚)

    官媒人对我说:  “你回家探望过双亲吗?”我回答:“没有。”他说:“父母在不远游啊!”(此是论语句子)我便回答:“鬼子杀人放火,在家不行啊!”官媒随说:  “游必有方啊!”随说:“在外面边事要和平解决,祸门闭了、福门开了……。”我说:“和敌人打仗怎样和平解决?”官媒人却说:  “打枪时向高处打,别打着人就行。”

    四、求雨。当地又称起雨。

    在解放前一直是靠天吃饭,内陆地区偶而涝灾,丰年天收、风调雨顺只能十之有三,而半数年景是旱。每年的五、六月间是盼雨的关键时刻,当地农谚:  “六月六看谷莠,春打六九头。”就是说:阴历六月谷子拔节莠穗正用雨。还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这就是说:阴历五月早点不要紧,五月无雨,六月一定有雨。所以“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因为这天是关公(三国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日子。六月二十四是关老爷生日定准下雨,如再不下雨,人心慌慌,就开始酝酿乞求下雨,为之起雨。过程是:

    1.组织准备:先由村的首富、首事(办公的)、村中热心的人联合组成起雨的班子。会议决定后,鸣锣围村打招呼,宣布起雨开始,前后共×天(有的五天有的七天)。就说明在这期内如下雨就是起雨成功,就要还愿。这时就敲着锣鼓,把村头庙里的泥塑的关公抬出放在庙前大路的桌子上。把用柳条编成的圆圈(像军队防空帽式)戴在关公的头上,晒太阳,村民磕头,起雨开始。

    2.取神水游行:把关老爷坐的条桌两边绑上杆子成轿式两人抬着。由村的儿童打着旗、伞,锣鼓开道。各家各户的男村民跟在关公后面,到这村最古老的水井,平时不吃用的井。当着关爷的面,用系着绳子的酒壶从井内吸满水,叫取神水。然后抬着关爷锣鼓喧天围村转。有的村起雨还到周围邻村去转。在抬关爷的后面,数十青年各执一竿子,像仪仗队似的,进村后把竿子两手横握前后衔接的人竿墙,中间一人赤背赤脚,只穿一裤头,左手反绑在腰间,右手执一长棍,一脸怒气注视两边,不时用右手的长棍子挥舞乱打两边人墙的横。此人叫“马仔”说:这是关公骑的马。在“马仔”身旁一人抓住“马仔”的腰带不准其冲出人墙,给村民以安全感。不管游行到哪村,各家关门闭户,女人在房上和门缝看,在外面看的都是男人。这样闹哄两三天。

    3祈祷许愿:游行活动完了,到庙前,全村人跪在关爷面前乞求下雨。并一起说:  “如在×天内下雨,定要唱戏还愿。”祈祷毕,焚纸、香散去。把关公晒在那等上几天看是否下雨。大多数是能起到雨(因为长时未雨,一般在起雨过程中是落点雨的)。如到时未雨,村民议论:  “这个关爷不灵……大概心不诚……该饿死这方人了..….等。”

    4.唱戏还愿:如下雨不管大小是否收成,就算起雨了。秋收后就要唱戏还愿,根据村子的大小、经济好坏来决定唱戏班子好差,但形式均一样。原起雨时的领导人为“会首”,演戏五天,“会首”主宰一切。各村民请亲友来看戏,在广场庙前或适中地段,搭建戏楼在高土台上,面对戏楼搭建“关棚”,唱戏期间供奉“关爷”。同时,也是会首爷临时办公地点。每天戏班的领班拿着戏单到“关棚”,请会首爷点戏。有的会首见过世面懂些戏文。每天点文戏、武场搭配。也有的会首根本不懂戏文,只点些时常听的“后娘打孩子”、“朱买臣休妻”等。所以。五天五个晚上光点折子戏就讲不出来,有的为此闹出笑话。

    有一年一个村子唱起雨还愿戏,会首是个土财主,未曾读过书,也不懂戏文。当领班的手捧戏单走进“关棚”向会首“打欠”(一腿前躬、一腿半跪)行礼道:“请会首爷点戏。”这会首慌忙道:  “随便唱吧!”领班继续说:  “请点戏。”会首指领班手中的本子问:  “这是单皮。”会首随说:  “就唱单皮吧!”周围人听后大笑,会首难堪。时值旁边一人高声说:  “请会首点出‘三疑记’吧!”会首随说:“就唱三疑记。”这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戏。

    “三疑记”的剧情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事情出在明崇祯末年,闯王进京,吴三桂引清兵进关,家住西孙耿(属齐河县管)的武举郝勇,在京为武官去前线应战,家中妻子和儿子,请一塾师,是孙耿北面张举人家的一个老学究,来府教子,一日塾师生病,学生从母亲房中拿去一床被子给老师蒙汗,不慎带走母亲的绣鞋,给老师盖被时绣鞋落到床前。适逢郝勇从京赴济南路过家中,先拜塾师,见床前绣鞋,疑妻与塾师通奸,执剑欲杀妻,妻拒认错,又逼妻到塾师叫门通奸。此时妻疑夫在外有异,先生疑女主不贞,而辞馆。戏中的唐英、子唐子奇、妻李月英、塾师王表先生,丫环叫翠花。此戏称三疑记,亦称唐英杀妻,又称王表辞馆。

    “三疑记”这戏在当地很长时期是河北梆子剧种的重头戏,有武斗的武场,老生、青衣的大段唱功。出场定台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鸣。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第一段唱:  “忽听得小翠花一声喊,官宅里出来了李氏月英,李月英打坐在二堂以上,思想起国家事好不伤情,闯王爷造反,攻下了北京,他要崇祯爷锦绣江红,唐老爷下校场操练人马,南学里又病了王表先生,唐子奇从二堂拿去红绫被来把汗来蒙……。”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当锣鼓开场,丝弦奏起,一出场,有人便喊道:好!这是唱“王表辞馆。”这话被会首听见,忙登台责问领班子说:  “我点的是三疑记,你怎么唱王表辞馆?”领班的用快板回答:  “会首爷莫生气,王表辞馆就是三疑记。”

    5.“关棚”与戏楼上的对联摘录:看今日岂不是乎,

    相当年来必然也。

请一个关爷,拜这个神灵,

又一个关爷,拜那个神灵,

顷刻间千古事业,方寸地万里山河。

再一个关爷。看哪个神灵。

你一枪,我一刀,有生无死。骑着马,坐着轿,非走不行。

    五、黄河下游的农谚。1.节令与气候:

    “立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二八月乱穿衣。”

    “过了寒食冷十日。”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腊七腊八冻死叫化。”“该冷不冷不成年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插花养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坡里吃。”

    2.播种时令:

    “小满花不归家。”  (棉花定在小满前。)“六月六看谷莠。”

    “头伏萝贝(萝卜),二伏菜,三伏下雨种荞麦。”

    “立冬不倒股(捣鼓),不如土里捂。”  (指种晚小麦。)

    “白露麦子为最早,寒露麦子为最迟,秋分麦子正当时。”

    3.勤俭持家:

    “碾磨扫不净,累死汉子挣。”

    “应秋八月弯弯腰,强起春天走一遭。”“春夏多流一滴汗,收秋多打一升粮。”4.星晨计时间:

    “初八、二十三,半夜月亮天。”“十七、十八坐着等。”

    “二十争争,月出一更。”“天河调角吃豆角”

    “丛把拉着耙,四枚后头骂”这是冬季晚上东南先出一堆丛星,不久上升A字形星型(如农民耙地的耙),然后上升平行三星,下两边成八字形的星,可计算时间。

未校对谢绝转载

浏览:205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17489
    17489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