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年代一个小山村的大数据(文/秦克铸)

卧游斋主 发表于2020-02-15 21:29:37

烽火年代一个小山村的大数据

秦克铸

博山区石马镇南沙井村,解放前属于原博山县四区(下庄区),在淄博也算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在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这个地处沂蒙山根据地边缘的小山村,总人口也就是500口人左右,但共产党在这个村发展的党员人数,党员、村民被鬼子汉奸逮捕、死难的人数,民国时期大饥荒年代饿死的人数,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的人数,特别是上述各项占全村总人口的比例,令人咂舌,难以想象,或许这正是烽火年代我党我军根据地的一个缩影。

一、南沙井村总人口数据的确定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南沙井村的人口总数究竟是多少,迄今没有查到确切的数据。但《南沙井村史》(1974年2月版)第39页有这样一段话:1942-1943年,“到沂蒙、垦利一带逃荒者,达到了三百人之多,占全村的百分之六十。”据此可以推测,这时期全村总人口大约500口人。考虑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生产水平、医疗水平、生活水平很低,人口损失数量又大,所以可以粗略地认为,这期间全村总人口基本稳定在500口人左右。

二、全村共产党员的人数与占比

    《南沙井村史》(1974年2月版)第21页记载,从1938年9月南沙井村有了第一个共产党员赵炳焘算起,“到1940年,全村党员已发展到40余人,他们都肩负着不同的重要工作。”不说“40余人”,即使按40人计算,也占到当时全村总人口的8%了!从淄博市档案馆、博山区档案馆查到的1949年、1960年、1964年、1973年党员登记表看,即使不算脱党、退党、牺牲、死难、死亡、外地工作的,仅党员关系在村里的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也还有37人,如果再加上已经知道的遇难死亡党员5人(苏荫愷、栾尚书、赵炳焘、赵炳炎、于三甲)、烈士党员1人(苏词铭)、自行脱党5人(黄振奎、栾奉武、苏登镐、于泽甲、周庆芳)、因为“献田户”劝退10人(岳长祥、岳长福、赵景材、赵景粱、崔奉仙、秦玉川、于太东、栾曰孔、于太祥、黄民山)、外地工作14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总数至少有7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比例至少是14.4%!

三、烽火年代全村被捕、牺牲、死亡人数与占比

《南沙井村史》(1974年2月版)记载,南沙井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村因战争死难人数(不算自然死亡)为24人(含烈士7人,先烈6人,被捕群众6人,被鬼子击杀2人,下落不明2人,病故八路军1人),大约占当时全村总人口的4.8%。24人中,除崔效德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其他人死难时间都是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仅1941年农历六月、十一月两次大逮捕,南沙井村被鬼子汉奸捕去的村民就有33人,其中党员8人,群众25人,仅这两次大逮捕的被捕人数就占全村总人口的6.6%!这还没有算上赵炳焘、赵炳灿、赵景良、苏荫埰、苏词铭等单独被捕人员。

四、民国三十二年全村饿死人数及占比

民国三十二年,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年份,从1942年开始的天灾终于酿成大饥荒。《南沙井村史》(1974年2月版)记载,这一年,全村饿死人数达到了36人,大约占全群总人口的7%。村民苏功铭一家在前后四十天内就饿死了四个亲人,村民于学孟家前后10天就病饿而死3口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全村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援着根据地的斗争,应付着鬼子汉奸的敲诈勒索。

五、烽火年代全村的参军人数及占比

《南沙井村史》(1974年2月版)记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全村46位热血青年走上战场,其中5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们当中走出了3位荣誉军人、4位解放军指挥员、5位共和国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人生的壮丽篇章。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的人数,大约占全村总人口的9.2%(见附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烽火年代,南沙井村全村500口人中,没有出过一个汉奸,40余名老党员中,没有出过一个叛徒。抗日战争时期,南沙井村是金山区根据地的核心,是博山工委对博山城区开展工作的重要基地,北洼伏击战、炸博山电厂、枪决叛徒李奉奎、智劫鬼子战马,都是从这个村出发,完成任务后,又回到这个村休整。可以说,南沙井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山村,是我党、我军烽火年代最坚强的堡垒之一。


浏览:158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漂流者
    漂流者
  • Volunteer
    Volunteer
  • 汶水伊人
    汶水伊人
  • Admin
    Admin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