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坐在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的教室聆听老师上课时,我情感起伏,内心难以平静,思绪不由得落在沂蒙山老家。往事清晰地在我脑海映现。
那是1933年春,新学年和往常一样又开始了。看到村上同龄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我可馋得慌,闹着也要去上学,只说是女孩子识了字没用处,又不能到外面做事。怎么求呀、缠呀也没有用。晚上躺在床上,心里直捣鼓:为什么女孩子识了字没有用?为什么女的不能到外面做事?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个道道来。
1938年日寇铁蹄踏进了沂蒙大地,从此背井离乡,开始了逃难的苦日子,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童年。直到1944年参军,一个一个汉字学起来,像着迷似的每天不学几个字睡不着。那时晚上用的是油灯,照明不过几尺远,晚上没有条件学文化。全国解放后,一起参军的战友进了速成中学,我也多次写报告要求学文化,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以偿。
60年后的今天,66岁的我,竟然上大学了,读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文化底子,学习古典文学,史论,诸子百家等等,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地方不懂,就向老师和同学、党校的老同志们请教。还有大学生女儿给我解释,上小学的孙子帮我查字典。实在学起来有困难的,如写作班的大学语文,学制两年,但我没有:掌握写作的要领,于是同一本书再学两年。直到有点懂,并能帮助我写文章了为止。我十分珍惜为之争取了半个多世纪的上学机会。争取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永远不说为时已晚”。
1991.11.15《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校报》》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