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伯承、邓小平根据这一指示,计划采取局部反攻的作战形式,把战线向南推进,在鲁西南打几个歼灭战,减轻进行中央突破作战的压力。刘邓经过周密计划,率4个纵队于1947年6月30日强渡黄河,并乘胜连续作战,举行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鲁西南战役前后历时28天,歼敌9个半旅、4个师部共56000余人,俘敌师长、副师长4名,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共中央于1947年7月29日发出通令,嘉奖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地区作战的胜利。
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鲁西南战役最后一仗是打羊山集之敌王牌部队66师。正在酣战时,蒋介石于7月22日由南京飞到开封坐镇指挥,首先撤换了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并从山东、西北、武汉、豫北抽调13个师、30个旅驰援鲁西南战场。另外还调集了工兵部队准备必要时掘黄河大堤水淹我军。在此险恶情况下,刘邓决心趁驰援之敌未到之前,集中3个纵队对羊山集敌66师发起总攻击,终于在28日攻克羊山集,将66师全歼,活捉师长宋瑞珂,给鲁西南战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中央军委考虑部队连续作战一个月之久,很疲劳,而且伤病员需后送,战俘需教育处理,远行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十分繁重,因此建议休整10天至半月。但刘邓根据敌情和水情(黄河水猛涨),坚持只休整一周,并以王秉璋的11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伪装我野战军打扫战场,处理善后,以北渡黄河的态势迷惑敌人。出征前的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但时间有限,只能一面休整一面准备,主要是思想教育和物质准备。思想教育对部队只讲打运动战要敢于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挺进大别山的大目标只传达到旅、团以上主管干部,对下保密。我们机要部门主要是担负密码电报的通报任务。凡有关挺进大别山的来往绝密电报都由我或黄兴正副主任指定科长翻译。在组织准备上,机关统统按班、排划分。一个科为一个班,正副科长任正副班长,我和黄副主任任正副排长,这样既利于保密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各自为战。
保密工作
出征前各部队都重新编排了代号名称,一天要换一种口令。一般以部队参谋长的姓氏代表,如:张庄、王村、李寨、赵家屯等。部队主管领导则以数字代称,如:1、2、3、4、5号等。我们机要部门的规定更严,任何私事一律不得外出,生活上的事全由正副排长指挥通信员承担。行动中一般工作人员只知次日出发的时间,至于到达何处则听从区队长指挥。长途行军通过敌占区,情况千变万化,所以这种严格的纪律要求和保密要求也自然地被同志们接受。有时行军找向导带路也不允许直达宿营地,中途还须接力更换,以防被后面跟进的敌人抓住。
连续夜行军的艰辛
整个野战军4个纵队分4路,于8月7日由驻地同时出动。刘邓统率机关开始是随陈再道的2纵队走,以后改随杜义德的6纵队。为了隐蔽战略意图,亦为避免盛夏的酷暑,整个南进部队都夜行晓宿。夜行军一两天尚可坚持,连续两周多的夜行军就叫人难以承受了。前半夜还精神抖擞,后半夜就人困马乏,边走边打瞌睡,常出现前边人走远了,后边掉了队,一旦猛醒跑步前进,却又走错路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人们创造了多种办法:如用绳子将前后人连起来,形成拉拉扯扯的前进队形。当前面传口令原地休息时,不管路边有无脏物,人人争分夺秒坐下就睡,天明时总会发现个别人屁股上沾有屎尿斑迹而成为笑料。这种夜行晓宿的行军虽然达到了避免被敌发现的目的,可我们机要部门却无法睡觉。刘邓首长特别关心同志们的健康,提出采取轮流睡的方式。后来机要部门在行进过程中乃至大别山坚持斗争中就常采取轮流睡觉的休息方法。
三遇障碍两次轻装
由鲁西南出发经豫东直到淮河边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然而前进道路并不平坦,约20公里宽的黄泛区弄得我们“丢盔弃甲”。另外还有涡河、沙河、泉河、淮河等许多天然障碍,又正值雨季,没有桥又没有船,真是困难重重。刘邓统率机关过黄泛区是8月17日下午,是出征以来第一次在白天行进。因为到处是淤泥积水,根本没有路,只能按侦察人员插的标杆而行,所以我把它叫泥巴海。在这种泥海里行进,重武器和汽车、马车、牛车及其装载的后勤物资就成了首批轻装的对象,机关人员放在牛车上的被褥也就难以幸免了。从此我们机要人员除了身背的宝贝——密码,都成了光棍一条。过了黄泛区后,我还写过一首打油诗,大意是:“黄泛区/泥巴的海/举目眺望/断壁残垣/均呈矮/未冲走的枯树/东倒西歪/土地的主人/远逃在外/这是蒋介石造的孽/给人民添的灾/给刘邓大军南进/制造了障碍”。第二道障碍是强渡汝河。汝河同沙河、淮河相比水面并不算宽,但水深流急,没桥没船,跨不过去。更大险情是敌85师的两个旅先抢占了汝南阜一带布防堵截,后又有强大追兵。在此紧急情况下,刘邓决定采取敌前强渡,抢搭浮桥,集中火力杀出一条血路冲过去。刘伯承司令员当时向6纵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著名的战斗口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6纵司令兼政委杜义德在刘邓亲自指挥下,花了近800人的伤亡代价,掩护了野司机关和中原局干部在敌人飞机大炮的火力网中强渡成功。在野司机关渡河前,邓小平政委在河边的工事掩体里给带领直属机关的郭天民副参谋长和军政处长杨国宇写了一个便条,内容是:除同党中央和各纵队通报的密码外,其它文件统统烧毁以防落入敌手。我们待命渡河停留地叫小米庄,离河很近。此庄没有人家,只有一些残垣断壁,但旁边有一片竹林,我们烧文件就是在这片竹林里完成的,这便是第二次轻装。第三道障碍也是最后一道障碍,是8月26日抢渡淮河。淮河虽无敌人堵截,但河宽水深,无法架设浮桥。特别严重的是,屁股后面还有数十万追兵相距只有25公里。我们渡河地段在息县县城附近,虽能找到老百姓查问水情,但找到的船只却寥寥无几。刘邓二位首长分工,由邓政委指挥部队准备迎击尾追之敌,刘伯承司令员指挥渡河。刘司令员亲自登船用竹杆探测寻找能徒涉的地段,他偶然在夜幕中发现上游不远处有一人牵匹白马在水中慢行,经侦察员询问是1纵队掉队的马夫,同时水位也在缓缓回落,他当机立断决定徒涉,结果一举成功。当我军胜利渡过这道最后障碍——淮河进入大别山时,上游下大雨淮河水又暴涨,敌追兵赶到时也只能望水止步了。刘伯承司令员接到6纵队这个敌情报告,风趣地说,真是天助我也!后来当地群众把这个自然现象传成了神话。
初到大别山的亲身感受
大别山这块红色老革命根据地是从大革命时期的黄麻起义建立起来的,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发展成为同毛主席领导的中央苏区遥相呼应的鄂豫皖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5师在李先念等领导下,又重建了大别山抗日根据地。蒋介石一心要消灭共产党,于1946年围攻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5师,造成这支部队又一次战略转移。但是,那里的人民群众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盼望着自己的部队能早日回来。1947年8月,大别山人民终于盼来了刘邓大军。当蒋介石发现刘邓大军的战略企图时,就将山区群众强行驱赶到山南沿长江地带。凡可供我军利用的生活用具一律加以破坏,稻田里成熟的稻谷不让老百姓收割,造成大片熟透的稻子倒伏、霉烂、发芽,鸡、鸭、猪、牛更是难以见到。这种惨状国民党把它叫做“清区”。但敌人无法达到全清的目的,还是有少数群众躲过驱赶留在山上隐蔽起来,观察我们是真红军还是假红军。如何使群众理解我们这支队伍不远千里来到大别山的重大意义,而且使之相信我们永远不会再走成了关键问题。 到大别山后除了本身工作外,第一件大事就是自己动手解决吃饭问题。以往靠后勤供给粮食,伙房做饭,实行张口去吃的制度,这时行不通了。伙房的同志连锅都丢掉了,所以只能靠各班排自己摘野菜,从倒伏的谷穗上将发芽的谷子采下来,用旧洋瓷盆在火上烘干,脱下上衣包住来回搓,力求将稻皮去掉,然后再用瓷盆煮熟充饥。当时哪个班、排有一两个瓷盆简直成了宝贝,煮饭、烧开水、洗脸、洗脚全靠它。为解决司令部机关吃饭问题,刘邓首长考虑到我在长征时负责过筹粮工作,让我担任司令部机关筹粮小组组长。开始基本无粮可筹,主要靠吃野菜。后来经过发动群众,找到地主的稻田,采地主田里发芽的稻子吃。找到地主收藏的粮食时,首先分给当地的群众,部队也分一点,拌着野菜一起充饥。睡觉也很简单,将稻草铺在地上往里一钻连铺带盖都有了。那时,除了迎击围剿我们的敌人,争取打胜仗以鼓舞军心、民心外,宣传发动群众是头等大事。我记得,邓小平同志在我们到达大别山一个月后,在给毛主席的综合报告中,把北方战士不会吃大米,不会走田埂小路,病员增多,体力普遍下降,有钱也买不到布匹和油盐,冬衣尚无着落等问题都写进去了,所以才有了晋冀豫军区根据中央指示派王宏坤、赵基梅两个纵队千里送寒衣的壮举。但由于敌人已先后调集33个旅的兵力进到大别山企图与我决一死战,因此很多部队并没有穿上这些棉衣。刘邓首长一面向中央报告情况,一面部署部分部队开到山南富庶地区寻机歼灭敌人,筹措布匹,人人动手自制冬衣。自做的冬衣当然是五花八门了,有土布的,也有绸锻的,甚至有寿衣布做的,穿起来笑话百出。在这里要交代一下,粮食或布匹有的是付现大洋买的,有的是打欠条让其以后到人民政权凭条领款。据说1948年以后,不少商人和群众拿条子到政府兑了现。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两次大展开
刘邓大军第一次展开的特点是不搞大兵团作战,在保持主力继续寻找战机打击敌人的同时,分遣一部分兵力掩护工作队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建立地方政权,领导冬耕和来年的春耕生产,免除军民一起挨饿的局面。主力部队在皖西和鄂东地区分别找到了一次战机,打了张家店和高山铺两个漂亮的歼灭战,从而大大鼓舞了军民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信心。与此同时鄂豫和皖西两个军区和地方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第二次大展开是刘邓首长根据大别山地域狭小,难以消灭强敌的情况,建议野司一分为二。邓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员率野司轻便指挥机构留在大别山继续坚持斗争。赵基梅的12纵到平汉路西开辟江汉新区,王宏坤的10纵开辟桐柏地区。刘司令员和张际春副政委率野司机关和中原局在1纵掩护下,转到淮河以北依托豫皖苏军区指挥整个中原地区的对敌斗争和新区地方建设。这样做的另一目的是想把云集大别山的敌人拉出一部分来,争取在江、淮、河、汉广大地区采取打运动战的方法机动消灭敌人。刘邓首长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并于12月中旬付诸行动。
我作为挺进大别山的亲历者,深为自己能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些微贡献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