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斗生涯(六)

老龙湾 发表于2020-04-11 19:32:46

    1940年的夏天,山东各根据地的抗日武装空前壮大,纵队首脑机关作出决定:把各支队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集中起来,整编成旅。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相继组建了区中队、县大队,有的县还成立了独立营或独立团,在区委、县委书记(政委)的直接指挥下,一个战略区内机动作战,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条件下的运动战以便于更主动的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夏历的六、七月份,正是雨水充足,青纱帐蓬起,日伪军蜇居在据点里,不敢出动的季节。一支队的老一团和我们三团,四支队的老二团、独立团以及司政后的直属部队,全部集合在龙须庄、太公峪、土门等几个村庄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比武、竞赛的整军运动。以营为单位举行方队阅兵式,先齐步走,后正步走,接受王建安、罗舜初等首长检阅。然后是白天进行投弹、越障碍、打靶、爬云梯等单项比赛。晚上,以营为单位进行自编自演节目比赛。一营出演战士大合唱;二营上演的是山东快书“五井歼灭战”。我当时是文化教员,肩负着活跃部队文化生活的任务,教导员动员我们自编剧本,还要当演员上台演出。我和八连副指导员隋汝信同志,为就近发生的“反逃亡”故事即:房东老大娘掩护战士开小差,被其姑娘发现,报告了民兵连长,晚上埋伏在路旁,把逃亡者抓到送回部队的真人真事为脚本编成独幕短剧。我扮演老大娘,卫生员韩其庚扮演姑娘,九连文化教员王青柏饰开小差的战士。在梯田为舞台,河滩为会场的汽灯底下,军民排坐两万人在看我们的节目,在鸦雀无声的静场里,有时传出哈哈的笑声,证明了台上演出的成功。整军总结大会上,被评为“文娱演出”第一名。但是,我的台词临朐口音太重,外地人听着不太顺耳。旅政治部主任汪洋同志,常常模仿我扮演老大娘中的几句台词,当做笑料。这是促使我尽快改掉临朐土音的起因。

    紧张而又活泼的大整军运动结束,部队进行了正规化的改编,取消一、四支队的番号,改为山东纵队直接指挥的第一、第四旅。一旅旅长王建安、政委罗舜初、副政委周赤萍,副旅长钱钧,把几个专打硬仗战斗力很强的主力团编成一旅,四支队的三个团编成四旅。我所在的老三团,列为一旅四团。记得在宣布一旅成立的大会上,政治部主任汪洋讲话时,既风趣又形象地说:我们一旅,好比一只出山的猛虎,敌人闻之胆战心惊,独有四团的战斗力差些,好比一条瘸巴腿。他用洪亮的鲁西口音问道:四团愿不愿意当瘸腿啊?全团指战员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说:不愿意!会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从那以后,每次战前动员时,都把不当瘸巴腿,向一、二团看齐,多缴枪、多捉俘虏,作为每战必胜的战斗口号。当时的八连指导员调团政治处做民运工作,九连副指导员隋汝信提升为八连指导员。团政委王文介同我谈话,派我去九连担-任副指导员,谈话的当天下午我背上被包直到九连连部。与连长张广禄、指导员刘子杰、文化教员王青柏战斗生活在一起。那年我刚刚十七岁,虚岁十八。与一、四旅同时编成的,还有滨海的二旅、渤海的三旅、胶东的五旅、鲁南的六旅,鲁西的七旅等。正规军南征北战,机动范围较大;民兵连、区中队、县大队地方武装,就地坚持,一手持枪,一手拿锄,抢种抢收,保住口粮,抗日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

未校对谢绝转载

浏览:97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辉哥
    辉哥
  • 立春
    立春
  • 思目
    思目
  • 老龙湾
    老龙湾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