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抗大的校旗高高举起,响亮的校歌声四处飞扬,我们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扩大了抗日宣传,开辟了大块的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赋给抗大的中心任务是:在轮训军政干部的同时,还要支持、协助当地县委、区委发展扩大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从苏北至胶州湾以南沿海的大片地区,也就是赣榆县、莒南县的柘汪、日照县的甲子山区、日照北的五莲山南。国民党的五十七军顽固势力,被我军反击歼灭;我一一五师六八四团,在符竹庭、陈士榘两将军直接指挥下,攻克了赣榆城(夜里打进去、第二天下午撤出);开辟新区的任务,就落在了抗大的肩上。1942年年底,抗大全部开到赣榆县境内的黑林、欢墩埠一带驻防。校部、警卫营加十几个中队,每队驻一个村庄,方圆数十里以内,都是抗大的队伍。每日拂晓,学员迎着海雾出早操,“一二三四”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子孙”的校歌,声音宏亮,此起彼伏。这歌声,给长期遭受日伪统治,见不到天日的人民群众,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鼓舞;对赣榆城、新(浦)、海(州)连(云港)的日伪军形成了政治上的包围、军事上的威胁。县乡村三级干部由隐避工作转上了公开,深入到每一个村庄,召开骨干会、村民大会,民主选举村长,成立民兵连、妇救会、儿童团,建立新政权,发动群众保家自卫。滨海抗日根据地向陇海路附近扩大发展。
1943年的春节临近,由一一五师的一个营和县大队来这里接防。抗大移防到日照海边。校部驻防在碑廓镇,警卫营派出两个连队驻扎在柘汪海口和岚山头附近,监视海上日军的行动。军事大队驻防在涛洛以西的几个村庄,防御日照、涛洛敌人的偷袭。我们二大队靠近校部。教务处、政治部联合部署,对学员进行年终考试。政治、文化、时事课,由教员和排长们负责监考。在军事方面,进行实地表演,分别以个人、班排为单位,进行了齐步、正步、跑步、投弹、打靶;以木棍代替刺刀的双人对刺和四人对刺等项目的测试;还有班进攻、排防御和撤退、连行军遭遇战的展开等演习。为夺得好的成绩,班长、排长带领我们昼夜操练,在月光下刺杀、跳越障碍。一天下来,腿痛腰酸,躺在地下不想起来。在冰天雪地里,经过十分紧张刻苦的磨炼,终于取得了九十分以上的好成绩。为活跃部队、农民的文化生活,扩大抗日宣传,密切军民关系,过新年、闹元宵,军区联络部从胶县请来了~个小型京剧团,团里有一名艺名全福的女演员,是唱须生的名角。先在省军区、省政府驻地上演一周,接着被请到抗大驻地演出。在小学门前的广场上搭起了简易戏台,晚上挂上两只大汽灯如白天一样明亮。台上锣鼓一响,部队和群众都来看戏。队伍以连为单位排成方队坐在中间,三面都是农民群众,挤得满满的。女演员的拿手好戏是“斩惊堂”、“借东风”,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过去这样的京剧只在大城市和县城演出,乡村很难看到,抗战五年来这是头一次,所以连演了五个晚上仍然有远道赶来的农民没有看到。碑廓镇虽然距离敌据点不足三十里,但春节、元宵节民间高跷、旱船、秧歌等文娱活动也都自发地活跃起来,全民抗战的情绪、抗日救亡的各项工作也随之高涨起来。当地的一批青年男女,纷纷报名参加了八路军。组成业余演出队,自编现代京剧、相声、双簧、山东快书、话剧等文娱节目,不仅在抗大各大队的驻村演出,而且到军区和行政专员公署机关驻地演出,向社会演出,受到了军民观众的热情欢迎。
抗大政治队是在全军实行“精兵简政’’、培养干部、准备反攻的政治环境下组建起来的。部队的一些宣传干部、文艺骨干集中到我们队里来。军人俱乐部又是连队唯一的群众组织。通过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队指导员颜红、校宣传科长白彦同志的全力支持、鼓励下,把学员中具有一定文娱特长的同志发掘出来,团结起来,建立了一个业余小剧团。该剧团的几位骨干和积极分子,时至五十年后的今天,其音容特征,仍然记忆犹新。队俱乐部主任李凯亭,进校之前是鲁南部队的宣传干事,家是费县,高中文化程度,擅长写作。刘化鲁同志,绰号花花脚,莱芜县人,进校前担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的文工团长,京韵大鼓、山东快书、相声等表演艺术,都非常娴熟,每逢娱乐会上,都要说唱几段,很得大家的好评。韩克同志是德州附近人,“七七事变”前曾在天津上中学,原是渤海三支队的文工团长,京剧老生唱得很叫好,还会说相声、演双簧。范建文同志沂水县人,进校之前是山东抗敌协会(既不赞成国民党又不大相信共产党,企图走中间道路的政党组织)直接领导的抗敌自卫军中的连文化教导员。他的青衣、花旦唱功很出色。王逸之是胶东福山人,在烟台上过学。进抗大前是胶东五支队文工团的艺术骨干,胡琴拉得特别好,还会掌鼓板、当导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京剧爱好者。由上述几位同学为核心,又吸收了几位像我这样虽无特长但特别热心的积极分子,台前台后跑龙套,对内对外搞联络,我们这个小剧团就宣告成立了。开始先在本队的娱乐晚会和村民大会上演出短剧:如瞎子观灯、双簧、山东快书、京剧清唱等。指导员从报纸上找到了伪军投诚的新闻资料,动员凯亭编写剧本,逸之配乐,建文练京腔。边创作边修改,经过几天几夜的突击排练,京剧“寻夫”基本定型。剧情的大意是:一位家住县城的青年,受过爱国主义教育,丢妻离母,从军抗日。到了1940年跟大队长投降日军,当了伪军小队长。一天日军出城扫荡,到这个小队长的村里烧杀掠抢,一个鬼子兵强奸了他的妻子,公公婆婆上前阻挡,被鬼子用刺刀活活刺死。受污辱的少妇,冒雪寻夫,哭诉日军罪行。血淋淋的事实教育了小队长和全队士兵,于是举义参加八路军,走向了光明大道。范建文扮少妇,身穿孝服,模仿“荒山泪”的曲牌,用倒板、慢三眼、反二簧唱腔,大段大段地念白唱作,打动了所有的观众。整个演出非常成功,在校部组织的联欢晚会上,演出近三个小时,一炮打响,轰动各方,抗大的京剧团从此出了名,前来邀请外出演出的单位很多。指导员指定我和李凯亭为剧团负责人,带领二十七名“演员”,为一一五师直属机关、六八六团、滨海行署、莒南县府驻地,在军民联欢晚会和代表大会上,献演二十多场。当时赖可可同志是宣传部长,亲自同李凯亭和我商订演出单位,排列日程。我们连续上演比较辛苦,教育计划、课程学习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活跃文化生活、扩大政治影响方面,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校方领导对我们剧团、队部的工作评价很高。抗大期间的这段小插曲,印象格外深刻,五十年以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