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屈忠于党——追记李光教同志

刘封邱de 发表于2020-04-19 22:52:52

    李光教同志,化名李子玉,1917年3月17日出生在山东莱芜县杨里镇陈家庄一个普通的贫农家里。九岁才上学,1932年高小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积极地为党工作。

    由于叛徒的出卖,1940年2月29日他不幸被日寇和汉奸逮捕,在敌人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之下,始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最终他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

    1932年,李光教从莱芜山口村区里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能继续学业。这对一个求知心切的少年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看到那些家庭富裕、成绩平平的孩子都可以高高兴兴读书,而自己一向勤学苦读、成绩优秀却被拒之校门外,感到愤愤不平。

    正因如此,他脑海里产生了许多不解的疑惑:

    为什么贫苦大众辛苦劳作却得不到温饱,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如此悬殊,进而萌发了他对不平等的旧社会的不满,可作为一个少年的他,又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个社会呢?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待在家里帮助父母耕种全家仅有的岭坡薄地,聊以度日。

    “九一八”事变后,一贯奉行“攘外先必安内”、  “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把东三省的大好河山拱手交给了日本帝国主义。

    年轻的李光教开始认识到:国家的衰败完全在于反动当局政治上的腐败,只能代表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不会为国家和广大劳苦大众办事。他只期盼着有一个抵御外敌、为国为民谋解放的组织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救国的浪潮风起云涌,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的倡导顺应了全民族抗日救国的民意,迅速得到全国各界人民的拥护和响应。在莱芜县委的领导下,一场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这使李光教从黑暗和迷茫中看到了曙光!

    他立即积极投身其中,主动参加了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向青年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活动,四处宣传我党所倡导的动员全民族团结的抗日方针,启发农民兄弟不畏强暴、奋起抗日的觉悟,号召民众不当亡国奴,拿起武器投身到驱除日寇的斗争中去。

    由于在这些活动中表现突出,1938年李光教经刘波平同志介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真正走上了抗日救国、为劳苦大众求解放和建立新社会的光明道路。

    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下,李光教同志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愈来愈焕发出努力为党工作的革命热情和干劲。

    他经常走街访村,深入到农民当中,大力宣传我党的抗日救亡政策;在各村组建抗日救亡的群众团队,推行减租减息运动,并开展对以邢铭三为代表的“假抗日、真反共”旧区政府苛捐杂税的抗缴活动;积极为我党组建的八路军游击队筹集军鞋和粮草,发动青年群众参加八路军。

    在斗争中,李光教同志任劳任怨,不怕困难,积极工作,以他的实际行动扩大了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唤醒民众的抗日救国觉悟,有力地支援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而沉重地打击敌伪疯狂进攻的嚣张气焰。

    李光教同志对党忠诚、为人诚恳、办事沉稳,县委根据工作需要,1939年秋选派他任中共莱芜县委交通站站长。县委交通站是县委开展敌后地下工作的重要枢纽,工作异常繁重和艰巨,主要担负着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负责县委与各支部之间的联系,保证县委的文件、信函上通下达,以保证全县党组织的步调一致。二是给县委、抗日武装传送敌人情报。

    为了随时掌握敌伪的动态,县委在各乡村都建立了盘查点,安排儿童团和老年人负责站岗放哨,盘查来往行人,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或敌人的活动,立即报告各村的党组织,并按轻重缓急传递给交通站。遇到紧急情报时,各村就会在信封表面写上“十万火急”的字样,或沾上鸡毛翎以示情报的重要,提醒各个环节加快传递的速度。

    交通站收到各村的情报后,必须立即拆封整理、分析,以判明敌人行动的态势。遇到十万火急的情报,他们就原封不动,立即送出。情报往往来得很突然,处理起来不仅工作量大,且刻不容缓。特别是在敌人频繁外出抢掠和扫荡的情况下,交通站的工作更是异常繁忙。

    此外,为保持联系地点的相对稳定,交通站多数时间设在交通较为方便的陈家庄村东头的一所小学内。有时敌人来了,他们不得不马上转移,敌人退去后就必须立即返回,以保证后续情报源源不断地汇集在此,并迅速传递给县委机关。

    李光教同志深知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时刻把情报传递、同志们安危和生活保障放在心头,他不畏艰辛,认真负责,处处以身作则,带领全站同志,克服无数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交通站肩负的各项任务。

    遇到危险情况时,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不让其他同志冒风险。遇到重要文件和紧急情报他都亲力亲为,没有车骑就靠两条腿跑,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县委领导手中。

    有时敌人行动变化多端,行踪飘忽不定,他一收到敌情通报,就必须马上传递出去。这样,他往往是刚返回又要紧急出发,有时甚至一夜要往返数次。

    有时没有时间吃饭,他就饿着肚子跑,连喝口水都顾不上,抓紧时间,争取尽快返回岗位坚持工作。有时由于敌人尾随不舍,县委被迫连续转移,他总是冒着与敌遭遇的危险,想方设法地寻觅县委的行踪,及时地把情报交到领导手中,以保证县委能随时掌握敌情的变化,随时下达相应的对策来粉碎敌人的进攻。

    正是李光教同志这样坚定负责地工作、及时准确地传递情报,县委机关才多次得以躲过敌人突袭,化险为夷,也保证了机关与全县各级党组织的联系,有力地挫败了敌伪的多次围剿。

    另外,联络站还担着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一一收发县委发行的报纸。李光教同志对这项工作毫不懈怠。他向站里的同志提出:  “当天收到县委所发行的报纸,一定要当天送到各级组织中”,这不仅仅是工作要求,也是残酷斗争环境中一种上通下达的重要手段。

    在敌伪猖狂抢掠和扫荡的情况下,如果下级组织看不到报纸,他们就有理由认为:我们的交通线被敌人阻截,或者是印刷发行机关被敌人破坏,这样就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而在环境好的时候,即便没有重要指示和情报需要传递,人们也能以此来判断出我党政机关是在正常运作,从而使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在精神上受到鼓舞。

    可见,县委交通站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1938年11月,莱芜党组织的不断壮大,抗战形势的迅猛发展,使敌人惊恐万分。为了扑灭这个地区的抗日烽火,实现控制全县和打通章莱(章丘、明水、莱芜间)公路的战略目的,日寇再次占领莱城。

    后经几次试探性进攻,敌寇于同年底占领了全县的咽喉要地一一口镇(吐丝口镇),他们修碉堡、建据点,收罗汉奸走狗。待站稳了脚跟,又四面出击破坏我抗日组织,逮捕我工作人员,抢掠群众财物,奸淫烧杀,无恶不作。

    县委交通站距口镇不足十二华里。

    虽然这中间有一条汇河阻隔,但也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保证交通站的安全,县委多次指示交通站应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李光教同志则认为离敌人近虽然有危险,也有利于及时掌握敌情。

    因此,他们仍坚持在原地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更加恶化,交通站采取了“多分散,少集中”的策略予以应对,并由半公开转为地下活动。

    李光教同志也化名为李子玉,借以避开敌特的耳目。他经常潜回村里活动。有一次,他却被叛徒和特务发现,向口镇的敌人告了密。

    这时,敌人趁着夜色出动,拂晓时将村子团团围住。

    李光教同志则镇定自若,见已无突围的可能,他便索性扛起“倒灌头”  (辘轳)伪装成起早到村外浇地的农民,不慌不忙,向村外麦地走去。

    敌人冲入他的住处,未见其踪影,才恍然大悟追出村子。

    李光教眼看来不及脱身了,干脆横下一条心,实现他任交通站长时对党的誓言:  “宁殉己于国,不落于敌手”,纵身一跃,跳入井中,以死抗争。敌人蜂拥而至,将他从深井中打捞起来,五花大绑地押解到口镇据点。

    他们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一开始用金钱收买,封官许愿,继而又严刑拷打,使尽了各种手段,妄图从他嘴中获得莱芜县委以及全县党组织和部队的联络情报。

    然而,李光教同志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敌人一无所获,又把他押解到莱城宪兵队关押。

    在这个专门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魔窟里,敌人采取了一整套残酷的刑讯手段,李光教同志忍受着种种酷刑的折磨,表现了“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气节不可丢”和“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始终没有吐露我党半点秘密。

    面对坚贞不屈的李光教敌人黔驴技穷。

    一天夜晚,月光如洗,敌人将他拉到莱城南的汶河滩上,先是放狼狗对他进行恐吓,然后用手枪指着他的鼻子威胁:  “这是你最后的一次机会。

    在死亡面前,李光教同志哈哈大笑,显示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他强忍着剧痛,站正了身躯,字字千钧,怒斥着敌人的罪恶行径。

    敌人恼羞成怒,开枪杀害了李光教同志,而且惨无人道放出狼狗撕咬他遍体鳞伤的尸首。

    李光教同志为党和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对党赤胆忠心的壮丽凯歌。

    李光教同志牺牲后,他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激起了莱芜县全党、全军和广大群众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更加坚定了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李光教同志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敬仰。

    (1984年2月于杭州)

浏览:144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明德
    明德
  • 漂流者
    漂流者
  • 乌斯特
    乌斯特
  • 刘封邱de
    刘封邱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