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委”轶事 铁道部长专业户
万里、段君毅、陈璞如先后出任国务院铁道部长,中国政治版图的小小“二地委”竟然是铁道部长专业户,第三任万里,第四任段君毅,第七任陈璞如都出自“二地委”。根本原因还是“冀鲁豫根据地”老首长邓小平秉轴持钧握控事物运转的关键。
我国历任铁道部部长在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身份背景,主要集中为两类:军人背景以及铁路专业人士。“二地委”出任铁道部长的三位均是军人背景。
万里
按1999年版《中国铁道年鉴》的记载,万里受命于危难之际。
“1975年 九号文件”。
邓小平对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情有独钟。一九四九你那西南解放伊始,百废待兴,邓小平作出了修建成渝铁路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被普遍认为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1904年出生的邓小平从小就熟四川的“知保路运动”,熟知铁路对四川人民的重要性。邓当年就认识道“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
邓小平复出后,面对“文革”快十年的烂摊子,邓小平把突破口选择在铁路系统就需要有一批“不怕被再打倒的人”辅助。四顾无人之际,邓自然想起自己老部下万里,这位在抗日战争就跟随自己的干部,在北京做闲官已经有年头了。他就是邓小平励精图治,铁拳治疴的首选人才。万里在“文革”乱世背景下出任铁道部长。万里也算临危受命,站到了中国政坛的风口浪尖上。
很快,邓小平组织颁布了一系列国计民生的最高层红头文件:从《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关于努力完成钢铁生产计划的决定》,《工业发展二十条》到《关于大力发展养猪的通知》。
万里就走马上任来到了铁道部碰到第一件事就是交、铁分家,组建铁道部。
邓在“文革”尚未结束,逆动提出“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观点,让万里深有体会,他刚上任10天,邓小平就召见万里。万里面对“文革”后期积重难返局面,提出稍缓策略,不料邓小平“迅速扭转形势,改变面貌。”他斩钉截铁抛出“三个不,两个最”:
“不行,不能拖,不能等”;
“最快的速度,最坚决的措施”。
万里这任铁道部长经历艰难困苦,因为“四人帮”作祟肆虐。
万里任铁道部长仅一年多,“文革”结束前夕,他遭遇“三个不幸”:
① 邓小平下台,
② 挨批斗,被撤掉部长职务,
③ 母亲去世。
段君毅
19 7 6 年1 2月, 时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段君毅,调任铁道部部长。当时的背景是“四人帮”被掳入大牢,全国依然“继续批邓”,主持政坛是华国锋。
华国锋继续任用邓小平“政治遗产”并不奇怪。华资历浅,在党内政府内无体系,未形成人脉渊源。但华启用段君毅必然听取万里建议不难理解,因为约半年后万里被华任命去安徽做了第一把手,可以看出华对万里的信任。所以说段君毅出任第四任铁道部长是因为万里段君毅二人曾经在冀鲁豫根据的结识,二人都曾经担任过“二地委”的书记。
从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二人先后任“二地委”书记,期间二人反复去留,先是万里卸任“二地委”书记,由段君毅接任,再后来万里回“二地委”担任书记,段君毅离去别处任职。
干了一年铁道部长万里深知这份工作蟠根错节,须岁寒松柏性格方可胜任。
段君毅早年有先天下之先的铁血性格。1942年抗战,范县、濮县夏季绝收,秋季加重减产。军民几乎断粮,大家只有吃秕糠、棉籽、树叶。小孩子吃了棉籽拉不出屎,憋得躺在地上打滚。有的饿得实在难熬,就捕捉飞蝗吃,“蝗吃人,人吃蝗”。时任行署主任的段君毅心疼尤比。他家是濮县白衣阁的大地主,他瞒着父亲,悄悄卖了自己家里的70亩地,买了粮食,送给了部队,解了部队燃眉之急。收割时节,父亲到了地里,发现有人在收他家地里的庄稼,一问方知道地已经被儿子卖了。他气冲冲地去找儿子算账。
没有了“文革”,段君毅在铁道部任上工作比万里轻松多了,没了“不怕被再打到”的紧箍咒,但十年“文革”废墟般的结局普通人的价值观崩溃,人与人不在信任,10年的革命运动,反革命又被否认。这个代价实在有点大。整体铁路系统运营效能低下,设备陈旧老化,国家无钱进行大规模更新,在此背景下,段这任部长只能在维持现状基础上“整顿”, 获得评价:“ 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 铁路带了头。 ” 。
段的任职也就两年,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到一九七八年十月。
陈璞如
陈璞如上任铁道部长又是“二地委”老上司万里推荐,资料提到:
陈璞如从1980年1月后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长。1982年3月2 1日,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通过电话,紧急约见陈璞如到北京有事商量。 当晚,陈璞如乘1 5 4次列车赴京。 2 2 日晚 , 万里约陈璞如到中南海谈话,说中央已决定调他任铁道部部长。 陈璞如说自己快6 5 岁了, 万里说你身体很好, 还可以干两年, 并说这事中央已经决定了。
不足一月,即1 9 8 2 年4 月 1 日, 陈璞如离沈抵京 , 就任铁道部部长,住独立小院,配警卫,红旗轿车。 他是共和国的第七任铁道部部长 , 任职3年多。 1 9 8 5 年6 月18 日退居二线后 , 他担任国务院大秦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再干八年, 协调领导, 终于“ 引巨龙出晋 , 运乌金下海”, 1992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时年陈璞如已经七十五岁。
陈璞如在五六十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管贵州省的计划工作、经济工作和工交工作,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委员,兼任六盘水煤炭基地会战指挥部党委第二书记,熟悉煤炭工业。
陈璞如这段经历改变了其仕途走向。
1975年邓小平组织“工业二十条”,国家计委初为起草为14条,邓小平提出六条补充修改意见,其中一条:引进外国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我们生产的煤炭偿付,这是一个大政策。”
邓需要一名熟悉煤炭工业干部参加起草,这时他想起当年视察六盘水煤矿的陈璞如,一纸调令将陈从贵州调到北京参加起草工作。
后来专门运输煤的大秦重载铁路建设是他几十年前的老本行,也是他最后的一份工作。人生得意不过如此吧。
陈璞如担任铁道部长后,一次,申云浦副省长乘火车上北京开会,列车长来到软卧包厢,递给申副省长一本征求意见簿,要征求他对本次列车服务质量的意见。只见申在意见簿上写到:“此车不能进京”六个字。列车长看后一脸茫然,不解其意。申解释说:“此车破烂不堪,不能代表害州人民的形象进京,你回去后向分局领导报告,叫他们向铁道部写报告换新车厢。”
同时,申亲自找到陈璞如提出为州换车厢,并根据贵州电力丰富的特点,向陈部长提出贵州率先在全国实现铁路电气化的建议。结果贵州进京列车不但全部换了新车厢,而目后
来贵州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电气化铁路,走在了全国铁路建没的前列。
陈璞如在遵义时期有个警卫员,其女儿从沈阳工学院毕业分在鞍钢,南方人始终不习惯北方水土,活动多年无门路调回贵州。警卫员见报自己老首长任吉林省长,从遵义几千里地跑去吉林省壁垒森严大门,自报家门后被放入进去,老首长古道热肠,二话没说一言九鼎办成。
此类如芝麻琐事于封疆大臣不过小case,但当年警卫员毕生难忘,年老时在遵义城头步履蹒跚,逢“南下人”战友便讲。老首长恩泽四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