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青山位于鲁南邹滕边界。
九十九座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连青山山脉,山势高峻挺拔,绵延曲折,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蜿延起伏,方圆八百平方公里,横亘于邹东大地,与蒙山山脉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连青山海拔685米,山势险要,怪石嶙峋,山上古树参天,阴翳蔽日;山泉叮咚作响,流水潺潺;山洞幽深空旷,山上巨石连绵,可谓是人们休闲避暑的绝妙境地。
我的家乡瓦峪村就坐落在连青山的怀抱之中。这是一个有三千余人口的大村庄,周围有数十个大小村落,星罗棋布,众星捧月似的拱卫着瓦峪村。这里四面环山:连青山、黄山、石羊山、义母山、东西谷山护卫着她,只有村东南有条顺山势形成的大河向西南东戈、滕县方向流去,才是村中唯一的通道。百里开外,老百姓都知道瓦峪村有三十二盘碾、七十二胡同,她犹如一颗无瑕的翡翠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
瓦峪村历史悠久。村东高台上,至今仍有当年皇城的遗迹,相传这里是东周诸候的分封之地。
整座皇城,远远看去,像一把金交椅,北面是海拔约600米高的靠背,低矮的东西两山恰是金交椅的扶手。围绕皇城的半山腰,旧城墙的遗迹,时隐时现,城墙高五、六米,宽二、三米,都用古代的方砖垒砌而成;墙砖大小不等,据说民工向山上挑砖,有力气的只挑二块(大的),力气小的仅挑四块(小的)。皇城建有前后宫、东西厢房,对面还有御桥、比武台、大戏台。少儿时,我和小伙伴上山放牛、割草,还经常到高高的戏台上舞枪弄棒,尽情玩耍。玩累了,就跑到戏台西北面的饮马泉戏水,掬一捧涓涓的溪水,捋一把脸上的汗水,那感觉才叫沁人心脾啊!
如有兴致,还可到村东河边观赏被河水冲刷裸露出的古代石棺、古墓,至于那些灰褐色的陶碗、陶盆以及带有古文字符号的陶片,随处可见。山洪爆发之后,还可以拾到先民们打制的石刀、石斧、石币以及古箭头等等。
瓦峪村东头有个庙子岭,岭下有座古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每到春秋两季,这里盛行传统古会、四处八乡来此处赶会的络绎不绝。会上,说书卖唱的、打拳卖艺的、算命看相的、烧香拜佛的,祈求人丁兴旺的;更多的是物资交流、土产特产、家畜家禽……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有,热闹非凡。
连青山区物产丰饶。当地人民交口赞誉:“黄庄的葡萄,石羊山的梨,瓦峪的红枣不用提。”以瓦峪为例,每到秋季,家家户户都收获几百上千甚至数千斤红枣。当地农民除了花生、地瓜、杂粮外,用红枣换钱算是主要的经济收入了。我家每年也收个千多斤,秋收之后,父亲总要与东邻西舍,结伙而行去卖枣。父亲推着独轮车,装上红枣,下湖西,到丰沛,用红枣换回高梁、大豆、豆饼之类,以养家糊口。每逢父亲外出,我总要在车上拴根拉绳,一直送到滕县南沙河一带,然后目送车队远去,我便当日返回。
父亲去这一趟,少则七、八天,多则十天半月,一路风餐露宿,艰辛备尝。兄长成人之后,就接替年迈的父亲从事贩运。几个冬春下来,我家就买进五、六亩山地,并且随土地还带着十几棵大枣树,令全家备感欣慰。从此,我家也从贫穷逐步过渡到自给有余,使我有条件在本村私塾先生那里和村办洋学堂度过了六年的读书生活连青山区的人民世代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历代统治者却不让他们过安生日子,横征暴敛,强权统治,从而激起了山民们的一次次反抗、起义。伴随着清末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的迭起,连青山一带,也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
清咸丰八年(1858年)后,农民起义军多次入邹,境内文贤教亦举兵起义。1861年,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扎营邹县西关,随即调滋、曲、泗、宁四县民团围剿教军。教军据凤凰山,以火器、巨石轰击,清军大败,退守土旺。
1862年,二万名起义教军遍布山谷,士气正旺,据守白龙池一带,并主动出击,阵斩清援军首领周汝南、周汝赣,把总邢锦魁等,大获全胜后撤往洪山一带。
1863年,清军再次包围白龙池,教军的刘庄、厂里、辛庄阵地失守,义军首领董儒乾、长枪会首领孙祥被俘。接着,义军与清军血战于云蒙山,但敌众我寡,义军首领宋继鹏战死,清军血洗连青山一带,僧格林沁令民团周巡辖区,捕杀游散义军,株连当地百姓,滥杀无辜草民,致使白龙池周围,数十个村庄一、二年内渺无人烟……连青山一带地势险要,历史悠久,物产丰饶,文化积淀深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家称她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阴阳家说她是青山绿水,藏龙卧虎之地。也正像他们所评价的那样,历史上的连青山,饱经磨难,历经沧桑,赶走了封建统治者,又遭受了兵痞匪霸的凌辱和日本侵略军的蹂躏。连青山的人民,有着刚正不阿的斗争传统,他们不畏强暴,前仆后继,为革命养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邹东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悲壮激昂的画面,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壮哉,连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