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奎同志生平传略

东北赴赣 发表于2015-12-13 15:18:06
杨尚奎同志1928年参加革命,历任兴国县委宣传部长、石城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赣粤边特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干部科长、中央党校四部副主任、永吉地委副书记兼敦化县委书记、吉南地委书记和吉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省委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并先后兼任省军区第一政委、省政协主席、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福州军区第三政委等职务。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与创造苏区“第一等的工作”
江西省兴国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模范苏区,杨尚奎就生长于这块不断演绎传奇与光荣的红土地。1917年秋,因付不起学费,只读了三年私塾的杨尚奎就辍学回家务农。1928年冬,受朱、毛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影响,他不甘心再受地主的盘剥与欺压,毅然加入当地农民赤卫队和农民协会,并积极勇敢地参加了多次攻打兴国县城的战斗。1929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出任中共江背乡支部书记兼乡赤卫大队政委。在杨尚奎的精心组织下,江背乡的工农运动及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得到了蓬勃发展。
1931年1月,由于工作积极,斗争坚决,杨尚奎调任兴国县委宣传部长。在此后15个月的宣传部长任上,为宣传党的宗旨和方针政策,杨尚奎走遍兴国的山山水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深入千家万户,向贫苦农民宣传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他下到田间、地头,发动群众慰劳红军、支援前线;他进到墟镇、村庄,把《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和《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贴在村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并向围观的群众逐条宣传、解释。正是杨尚奎等一大批苏区干部不辞辛苦、不畏艰难的勤勉工作,兴国县80%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红军,并相继组成“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农业工人师”、“兴国补充师”,创造了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第一等的工作”。
1932年3月,杨尚奎调任宁都县委宣传部长。此后,他又相继出任胜利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兼石城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赣南省委委员兼省委宣传部长。其间,他还被江西省委选派至瑞金中央党校学习。在那里,杨尚奎系统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列宁主义问题》等马列著作,为其日后担负更为复杂、艰巨的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为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杨尚奎奉命坚守赣南苏区,领导部分留下来的红军和游击队就地坚持斗争。1934年11月,为加强赣粤边的斗争,赣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分局的决定,成立了中共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杨尚奎任特委副书记(后接任书记)。随后,杨尚奎与特委书记李乐天率领机关干部和军分区独立营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由于都小溪来到赣粤边的油山,与坚持斗争的当地武装——油山游击大队一起开展游击斗争。是年底,在李乐天、杨尚奎果敢领导下,特委以油山为中心,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红军,巩固和扩大了游击根据地。
在油山游击根据地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央苏区的形势却日益险恶。1935年3月,在杨尚奎率部接应下,被围困在仁风山区的项英、陈毅及中共中央分局机关和红军数千人,分九路突围至油山。4月初,蔡会文(赣南军区司令员)、陈丕显(少共赣南省委书记)率领赣南军区突围部队300余人,也来到油山会合。从此,油山成了南方八省十五个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
1935年春,蒋介石调集赣、粤两省保安团4万余人,对赣粤边游击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狂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游击队”。面对严峻局势,项英、陈毅、杨尚奎等在大余长岭召开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决定以南岭山脉为依托,以北山和油山为主要根据地,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并建立以油山为中心的两条秘密交通线。会后,杨尚奎保护项英、陈毅到了北山帽子峰,并直接参加指挥部的工作。
针对敌人大兵团式的“清剿”,项英、陈毅、杨尚奎采取了小规模的、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以突然袭击和伏击为主,奇袭敌人的据点和后方。被游击队袭击过的地方有:南雄的乌迳、里栋、水口,大余的青龙、新城、池江、长江、留地、游仙墟、西华山钨矿,信丰的九渡墟、大阿、禾秋、黄泥排等地。由于赣粤边各个游击区协同作战,执行了游击战争的正确方针和战术,敌人“三个月消灭赣粤共军”的图谋彻底破产,红军游击队亦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仅油山、北山两地的游击队就扩大到500多人。此后,杨尚奎又独自率领游击队开辟了梅山新区,使这块距大余县城仅几公里的白色区域变成了赣粤边游击区一块可靠的根据地。
敌人在军事“清剿”的同时,还对赣粤边游击区实施了更为严密的经济封锁,致使红军游击队的衣食住行困难重重。为解决部队吃饭问题,杨尚奎率领游击小分队想尽了一切办法:春天挖竹笋,夏天摘杨梅,秋天吃野菜,冬天找山果。就这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红军游击队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艰苦斗争,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保存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力量,锻炼了大批革命骨干。
项英、陈毅、杨尚奎等领导的赣粤边游击战争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曾赞扬赣粤边的同志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的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
转战东北创建东满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抢夺胜利果实的阴谋,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奉中共中央指示,杨尚奎率“南下广赣干部大队”挥师北上吉林。此前,他于1939年底由赣粤边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到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参加了党的“七大”代表资格审查工作和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向党中央写了数万字的《赣南特委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对游击队开赴抗日前线后赣南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经验教训作了全面的总结。1945年4月,作为赣粤边游击根据地选出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
吉林省当时辖长春、吉林两个市及永吉、延吉等25个县,这些县市地处东北腹地,习惯上称为东满。1945年11月,杨尚奎受命担任永吉地委副书记兼敦化县委书记。在此后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杨尚奎带领县委一班人充分发动群众,与把持敦化县政的国民党军特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赶走了反动分子依为靠山的警察大队,逮捕了国民党反动县长刘化一,基本肃清了盘踞在县境内的数千名土匪,建立了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敦化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为创建巩固的东满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7月,杨尚奎调任吉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和当地实际,杨尚奎在吉南地区首先开展了“扩军、剿匪、配合野战军消灭蒋军”工作。他亲自指导组建了精悍的桦南武工队,并指示各县按桦南模式建立各自的武工队。随着剿匪斗争的不断胜利,下辖的桦南、桦甸、盘石、伊通、双阳、永吉等县武工队陆续扩编为游击大队。1946年12月,在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中,杨尚奎率领吉南地方武装配合东北野战军,一举攻下国民党60军据守的桦树林子镇,歼敌1200余人。随后,东北野战军向吉(林)长(春)线发动攻击,杨尚奎指挥地方武装相继收复伊通、双阳、昌图。至1947年10月初,吉南根据地面积扩大了12倍,人口增加了14倍。与此同时,杨尚奎还大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为掌握第一手的情况,他带领工作组深入桦甸的八道河子、徐家屯进行调查研究。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吉南地区的土地改革于1947年10初在吉林省范围内率先完成。为此,《吉林日报》于10月13日发表了题为《吉南新区群众运动达到“透”和“快”的步骤》的文章,指出吉南土改复查工作的“根本精神是走雇贫农路线”,“根本方法是放手发动群众”,号召全省各地借鉴。
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摧毁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还有力地调动了吉南人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积极性。在杨尚奎兼任主任的吉南战地动员委员会的领导下,仅1947年6月至9月,全区就有3500多青壮年参军参战,筹备军粮125300石,筹集款项20亿元(旧币),出战勤担架9800付、大车19821台……
1947年12月,杨尚奎调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次年9月,担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1949年4月,为配合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中央调杨尚奎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并成立由杨尚奎任大队长兼政委的吉林南下干部大队。
鞠躬尽瘁建设新江西
1949年6月,杨尚奎率吉林南下干部大队回到江西,担任省委副书记兼赣西南区党委书记、赣西南军区政委。1952年11月,接任江西省委书记(1956年7月省委成立书记处后,任第一书记)。此后,他又相继兼任省军区第一政委、省政协主席、中南局委员、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福州军区第三政委,为开创江西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江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事关全局。从1953年执行国家“一五计划”起,杨尚奎就非常关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在分析江西农业地理环境后,认为发展江西农业,必须兴修水利,提出“再穷也要把农业的命脉搞上去”。在他的主持下,横跨高安、上高两县的锦惠渠,连接分宜、新余、清江三县的袁惠渠,流贯金溪、临川两县的金临渠和赣抚平原上的引抚灌溉工程等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很快建成;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以及鄱阳湖的洪害也得到了初步的治理。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推广,提出了以“改进耕种技术、推广改良品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发展新思路,极大地推动了江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正由于他始终如一地重视,江西的农业生产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省农业生产仍然比较稳定,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位。
杨尚奎不仅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也十分重视工业的主导作用。为了给一穷二白的江西打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杨尚奎上任省委主要领导伊始,就领导全省人民由土地改革运动转入到以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经济建设。他强调:“转要有重点,又要照顾全面。重点是工业,又不能忽视农业。城市离不开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还坚定地指出:“今后应当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屁股坐到经济工作上!”为了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管理和业务干部严重不足的问题,他逢会就讲工业化的意义,并亲自说服、动员上百名各级各类干部投身于工业战线。在杨尚奎着力领导下,“一五”期间,江西抓了煤、电和机械工业,又积极开展支农工业,并着重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以及轻纺、医药、化工工业,使极端落后的江西工业迅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6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勾勒了江西工业化的雏形。
杨尚奎还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指导创办了江西第一所综合型大学——江西大学,并亲自兼任校长,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江西省情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子。为改变江西科技力量薄弱的局面,他千方百计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积极筹措力量,兴办科研院所,较早地成立了江西省第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他十分注重文艺对于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在他的关心下,成立了省采茶剧团、省赣剧团,恢复和扶持江西地方戏剧艺术。杨尚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亲自创作了《艰难的岁月》、《红色赣粤边》等革命文学和回忆录,带动了江西革命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生自强不息,举止光明磊落”。正如薄一波同志为怀念杨尚奎的题词所写,杨尚奎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他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三年困难时期,在他的主持下,江西人民从大局出发,每年坚持调出粮食十多亿斤,对国家建设和支援灾区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多次表扬。在十年动乱中,他遭受磨难,但丹心依旧,坚持原则,保护同志,敢于斗争。进入新时期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985年8月,在先后辞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后,他又与其他36位老同志一道,向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不再担任中顾委委员的请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进领导干部新老交替,作出了表率。杨尚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关心江西的经济发展和老区建设。就在他心脏停止跳动的前三天,他还委托工作人员向即将召开的我省第五次文代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殷切希望。
杨尚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党、为革命事业所建树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铭记在江西人民心中。
浏览:329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
  • 南下干部后代
    南下干部后代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