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士同志,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二大队党委委员、二大队二中队政治指导员。1949年8月由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派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进军大西南的行列,到云南接管国民党昆明广播电台。当年12月,行军到湖南境内,由于原来身体就虚弱,加之长途行军劳顿积劳成疾,经医治无效,不幸在湖南芷江病逝。病逝时年龄为45岁。1988年10月经查证其遗体仍安葬在芷江县北门外柳平乡陈家祖村。
1950年12月21日是李廉士同志逝世一周年。为纪念李廉士同志,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新华总社、新闻总署等新闻单位的全体同志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国际新闻局、新闻学校等单位的代表在北京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举行了追悼会。新闻总署副署长范长江、萨空了参加了追悼会。
1950年3月,昆明广播电台接管后,全体人员也举行了追悼会,向李廉士同志致以深切的哀悼。
1904年他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老沃乡三村朱庄(现划归郾城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家中虽有薄地20多亩,房屋数间,但由于人口众多,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在他参加革命前,家中已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放弃在乡村小学执教的生涯,背井离乡去投奔漯河县西北军冯玉祥部队,在兰州办的一个无线电传习所学习了两年报务,并当了报务员。工作中,他积极钻研业务,受到部队领导的重视,并担任了台长。
1931年11月在国民党二十七师的两个旅长(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参加了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江西宁都暴动。起义后,在红五军团十四军总司令部侦察台、军委二局等部门工作。1933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任新闻台主任01935年经过长征到达延安后,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0193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01941年被中央委任为军委参谋部第兰局第三处处长01945年到1949年先后在张家口、晋察冀、石家庄、邯郸等新华广播电台任副台长、台长等职。
李廉士同志在从事无线电工作中,给曾和他一道工作过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延安军委二局(现在总参三处)的离休干部王枚同志和原在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工作、现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国际台台长的丁一岚同志(已离休)在回忆中都是这样追述的。王枚同志说:在延安军委二局,李廉士同志是搞空中对敌斗争的。他为人和蔼可亲,工作认真负责,作风艰苦朴素。他长年搞收讯工作埋头苦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工作性质是保密的,不对外宣传,他一直是默默地为党的工作做着奉献。丁一岚同志说:解放前夕1948年在阜平黎园庄,我和李廉士同志在一起工作过。这年的十月份天气很冷,我们在黎园庄山头建台。当时,他是技术台台长。他冒着严寒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抢修机器、架铁塔,使人很感动。他这人一贯是埋头苦干、不爱说话01950年,在局里召开的追悼会上,纪念他的悼词是我宣读的。想起和他一齐工作时的情景,我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不久,李廉士同志从邯郸台调到北平,还未来得及休整,就奉命到西南接管国民党昆明广播电台。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长期患有心脏病、胃出血、神经衰弱等症。他爱人史伦同志从延安到北京后,身体也不好,还带着四个小孩,最大的九岁,最小的才两岁,又怀有身孕。但李廉士同志没有向组织反映这一情况打起背包又马不停蹄地奔向尚未解放的大西南。直到他不能再继续前进,最后安息在离家乡千里之遥的行军途中——湖南芷江。
行军中,他的身体不好,按照他的职务和年龄是可以受到照顾骑马前进的。可是他和年轻的同志一样,背着背包、米袋和同志们一起徒步行军,一起吃住和生活。一路上,还向年轻的同志们传授行军的经验,关心同志的冷暖,可就从没有说过自己有病。队伍中,他是长者,是老革命。他的行动成了年轻同志们的无声号令。他去世以后,他的身影继续带领着大家翻山越岭,鼓舞大家胜利地走完最后一程,走上了工作岗位。
李廉士同志对党的事业充满了热望和信心。在他给老家的几封信中,他积极宣传老区的土改政策,鼓励家中年轻一代努力学习文化,来日好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对河南家乡怀着十分深厚的眷念之情,在全国即将解放的前夕,他给二弟李发身同志的信中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这样一首诗,即可窥见他心情之一斑,现摘抄于后:
离别二十载,光阴快似箭。不敢寄家书,为惧特务险。老人多谢世,侄辈尚未见。在世叔与婶,望弟多照管。反动将打垮,忠孝得双全。全国得解放,人民乐陶然。他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