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勋同志参军前是南京东方语专缅语科二年级学生,1927年9月生于安徽省临泉县城南十五里王楼。由于家庭人口多土地少,靠农业难以维持生活,父辈迁到临泉县城里开设宝华客栈,王建勋同志从小就生活在这里。1934年人城区小学读书,1947年毕业于临泉县立中学高中部,同年夏考入南京东方语专,1948年转入安徽大学就读一学期后又返回东方语专。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同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投身革命。1950年3月12日被分配在云南省玉溪地区江川县工作,5月28日被暂编十三军三十四团叛军杀害,壮烈牺牲。
烈士幼年家道中微,在艰苦生活中养成勤劳本色,在学校多与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同学相处,对那些富家子弟骄奢生活十分反感。平时他刻苦学习,勤于学业,遇有不平事,则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年稍长,对当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腐败风气逐渐产生不满,对官僚以势欺凌百姓、富豪们为富不仁鱼肉乡里的行径愤恨疾首。1947年,临泉县中学生受到国民党师管区部队的迫害,他冒着极大危险带头和反动军队进行斗争。当时临泉中学有个不学无术的校长马宜五,倚仗权势,勾结官府,胡作非为,将学校搞得一团糟,引起广大师生的极度愤懑,王建勋等进步学生率先发起倒马学潮。他们的正义行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声援和社会舆论的同情支持,终于把横行霸道的马宜五逐出学校。王建勋同志的进步表现,曾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他们曾经策划逮捕王建勋等进步学生,终因有正义感的刘世侠校长据理力争,反动政府才未行动。
1947年底,东方语专进步学生马国喜、文忆萱等发起声援京、沪、杭学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三的签名运动时,王建勋积极签名响应。当他听到特务学生扬言要殴打马国喜同学时,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躲在苏联大使馆刚刚回校的马国喜,要马提高警惕。南京解放前夕,王建勋同志在语专积极参加护校工作,参加了著名的南京学生“四·一”大游行。
1949年4月,南京解放,王建勋同志参加了本校的接管工作。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正式成立,当时,东方语专已正式并人北京大学东语系,不少同学兴高采烈地准备搭火车到北京大学报到。王建勋同志决心献身革命,为西南人民服务,响应南京军管会和市学联的号召,毅然放弃读北大继续深造的机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编在云南支队一大队二中队。
他为人坦率直爽,对革命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十分认真,改造世界观的决心很大,学习理论当中善于联系思想实际,对同志的批评帮助乐于接受。在班上勇于承担公务,行军中关心体弱的同志,互助精神极强,为同志们钦佩。王建勋同志到江川县后,先是分在一区参加征粮工作。5月12日,华宁县维宁区(1950年9月划归江川,现为江川县政府所在地)地主恶霸、伪镇长金绍云组织的反革命武装“人民反共自卫军”,突然袭击我江川县台桥区的赵官、前卫、渔村等乡,赵官乡征粮队长牛文然等五同志和渔村村长黄玉柱等壮烈牺牲。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台桥区的干部暂时撤回县城。翌日(5月13日),县委抽调干部、战士六十余人组成武装工作队,于14日重返台桥迎击敌人,王建勋同志主动要求参加,来到台桥区小街乡工作。这时,暂编十三军三十四团王跃云部奉命由玉溪调来江川剿匪,进驻台桥区。金绍云匪部退回华宁县老巢,台桥区的形势暂时出现有利于我方的局面。不料起义不久的三十四团团长王跃云,反动本性不改,与金匪暗中勾结(王跃云与金绍云同为华宁县维宁区人),于5月28日傍晚胁迫所部官兵叛变,我台桥区干部猝不及防,县委副书记黄河清等二十多位地方干部和段鹏举等二十多位军代表,当日晚同时惨遭杀害,王建勋同志一同遭难,牺牲于台桥区业家山后山坡,时年仅二十三岁。
王建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九年了,一个二十刚过的大学生,不留恋城市,放弃了舒适的大学生活,到遥远的边疆,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牺牲永远值得我们怀念。1987年北京大学东语系纪念建系四十周年,校友们在同学录上,专门写上了王建勋烈士的名字,在玉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江川县烈士墓前,都镌刻着王建勋烈士的英名,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呈现在我们眼前,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