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李元善革命的一生(三)铁骑两万​里

小文 发表于2021-04-19 17:49:33

抗日战争后,毛主席高瞻远瞩,为与国民党军抢占东北,林彪统兵十万到东北,延安炮校1069人在校长朱瑞的率领下紧急赴山海关外。

image002.jpg

▲李元善珍藏的林彪和罗荣桓照片

首先,是迅速解放东北的必要性。在上世纪20年代——40年代,东北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唯一具备规模生产能力的重兵器工厂所在地。这就要追溯到张作霖统治时期,由于他主政东北时非常注重经济开发,东北地区一跃从晚清时中国人口最少最贫瘠的区域,变成了全国仅次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带的富庶地区。当时的东三省工业产值占到了中国的二分之一还多,铁路网线和商业水平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东北的兵工厂产量在30年代初甚至超过了日本全国最大兵工厂,直接武装起了90万日本关东军。而在1931年之后的伪满时期,虽然国土沦丧,但一定程度上日本商人和侨民也继续开发了东北,尤其是工业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了战争能打多久,军队能走多远,特别是在工业时代。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谁控制了东北,就控制了中国未来战场走向,这样讲一点也不为过。

延安炮校到东北是步行的,一天大约走一百二十里路。走到热河省承德市(热河省已取消,承德原先是热河的省会),谁都不愿意走了,要求坐火车,为加快速度延安炮校改乘火车前进,大多数人是从山沟里出来的,没见过火车。原来承德市和铁路线是被日军占领的,现在由苏蒙联军军管,车站无人管理,许多设施遭到破坏。由朱瑞向苏军交涉开往辽宁的火车(朱瑞在苏联学习过,学的炮兵,毕业授了少尉军衔,回国后当一方面军政治主任,抗战时期,是山东分局书记,俄语很好,当时是炮校校长)。延安炮校找到了车站的调度和火车司机,给他们讲明了运兵的需要,临时编组了两列用闷罐车组成的军列,乘车直奔沈阳。

车站水塔上没有没有水,把车开到平泉大桥上,许多人一桶一桶的传水,没煤烧蒸汽机,到木材场装木柴代煤。延安炮校坐车了,许多到东北去的地方干部也想坐车,但车内没有地方,他们便坐到火车厢顶上了。还有些人把行李架当卧铺,上去后直说卧铺不好,伸不开腿;有的还借电灯点烟,烟不着……

开车的工人,因受日本长期的反共宣传影响,和延安炮校并不合作,延安炮校在车头上派了押车的。列车在路上要上一个大坡,然后再下坡。司机在上坡时加了很多木柴,到坡顶时,车速很慢,工人趁押车的不注意,两个人都跳车跑了,当时还是阴历十五前后,列车夜间行车,又是下坡,只看到铁路旁的电线秆子一根接 一根的急速后退,究竟有多快谁也不知道。前面的车站知道出事了,把车轨扳到死道上去了,火车到站就冲到无轨的地面上了,车里的人死了些,但死的不多,没死的也撞的鼻青脸肿,额头出血,车顶上坐的人一个也不见了,是掉下去摔伤了还是死了谁也不知道。这一下可过“火车瘾”了,宁愿走路也不坐火车了,国民党要强占东北,因为它的部队在缅甸和四川,我们也要占东北,要抢在国民党军队前边,动员大家还是坐车了。

延安炮校刚到东北,就参加了通化平暴事件。

通化事件(亦称二、三事件),1946年2月3日,安东省通化市(今属吉林)万余旧日本军人在国民党策动下进行武装暴动。由于东北人民自治军事先掌握情报,控制了内应分子,端除了国民党暴动指挥部,以一千余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疯狂反扑,打死暴乱分子万余人,其中日本人8000多人。

通化市地处我国东北的东南边陲长白山山区,南部以鸭绿江与朝鲜为界,北部与松辽平原相连,这里煤、铁、森林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在军事上,踞通化进可出东北松辽、退可守长白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寇侵占东北时期,通化市是伪满所谓“通化省”省会;1945年日寇败亡前,曾一度阴谋将“伪满洲国”国都由新京(长春)迁往通化。

1945年9月,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进驻通化,建立民主政权,接管了当地工矿企业及行政部门。不久,自治军供给部、卫生部、军事工业部、工兵学校、光明出版社、东北印刷厂、东北银行等也都迁到了通化,使这里很快成为当时我党我军在东北的第一个政治、军事后方基地。12月,长途跋涉3千里赶到东北的延安炮兵学校迁到这里,并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

因此,炮兵学校与通化市一样,自然成为国民党方面的眼中钉、肉中刺,但他们的军队一时还无法到达,只能暂时利用当地滞留的大批日本人来发动叛乱。当时,通化市有数万名等待遣返回国的日军军人及其家属,还有垦荒团的日本农民,国民党特务在其中奔走串联,很快与其中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原关东军125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大佐勾结在一起,准备在通化策动一场大暴动,彻底摧毁我军这一重要的后方基地和逐步壮大的炮兵力量。

1946年2月2日农历大年初一,通化城迎来了被日本奴役14年后的第一个春节,正当全城欢度除夕之际,以电灯闪灭3次为信号,上万日本人挥舞着武器冲上街头,杀人放火、打砸店铺。当时我军主力部队大都在外剿匪,城内驻军连炮校师生在内只有不足两千人。但中共通化省委临危不乱,沉着指挥部队坚守各要点;并急调在外的部队返回平叛。在此期间,炮校师生们也积极参战,并将刚刚收集到的日式野炮推上大街,狠狠轰击叛乱分子。

李元善等师生怒不可遏,拉动了野炮的引火绳,接连发射炮弹穿进楼内爆炸,把敌人炸得哇哇大叫,很快就打出白旗投降了,暴乱也很快得到平息。

林彪调来了抗联六师金日成的朝鲜部队,直杀得叛乱的日本鬼子血流成河,据父亲回忆说,上万日本鬼子一夜被剿灭,连上在吉林的日本垦荒团有近四万被剿杀。日本右冀分子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他们说还有个通化事件。南京大屠杀与通化事件性质完全不同,通化事件是日本投降后,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的罪恶!

image004.jpg

▲李元善在东北

自1945年8月起,我军开始陆续进入东北。当年10月,东总用第一批到手的日军火炮,成立了一个炮兵旅。该旅下辖两个团,一团为山炮团,共5个连, 15门山炮;二团为野炮团,共3个连, 17门野炮。李元善此时当连长,延安炮校赴东北1069人,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连长!虽然号称1个旅,全部家当却只有32门小炮。除此之外,就是进入东北的各部队所携带的少量迫击炮了。东野炮兵挂两块牌子:东野炮校,东北民主联军炮兵旅。虽然东野总部也曾要求下面部队努力收集火炮,但各部队对于所收集到的火炮,既无暇修理整顿,也因炮兵专业干部及兵源极度缺乏,而无力组建自己的炮兵部队。当时也有个别部队为了剿匪作战的需要,利用俘虏的伪满官兵成立过三两个炮兵连。但剿匪任务完成后,嫌火炮拖带不便,也就又放到了一边。所以在那个时期,各部队的炮兵始终未能有多大发展。

炮兵首先要有炮,炮是从日军和苏军战斗过的地方捡来的,因为苏军占压倒优势,日军来不及把炮撤走,日本就宣布投降了。炮捡来需要有马拉(野炮一般需要6匹或8匹马拉),便到内蒙海拉尔,满州里买马,这些马从来就没有被人摸过,骑上它不是尥蹶子就是直立起来,或者靠墙角和树干把人蹭下来,再就是骑上后它卧下,人下来后它窜起来就跑了。李元善那时年轻好胜又学过马术,这些可以对付。有天从会议室出来,看着8、9个人抓着 一匹马说“这匹马最难驯了”, 李元善骑上后在“火磨”(用蒸汽推动 机器)院里跑了几圈,准备到野外去驯,走到门前,见街上人很多怕踩人便转到东门外倒炉渣的地方去野外,那地方很陡,马身已经前后倾斜的很厉害,马头怎么也提不起来,后腿一蹶给李元善来了个倒栽葱,就窜了出去,幸亏脚没在马镫里,不然就拖死了,脑袋成了个肉蛋了,眼睛鼻子都分不清了,从此李元善脸上落下了黑色的痕迹,鼻子在南京做过手术,还在八九医院做过一次手术。

四平是几条铁路的联结点,是一个战略要地,周围物产丰富。日本占领是曾划为一个省。第一次战四平是进攻。苏军占领东北后按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到1946年3、4月间要撤兵回国,由国民党来接管,原来的满州的伪军被国民党收编为国军,苏军撤出来我们就打进去了,费力不大就把它消灭了。

第二次战四平是我守敌攻,都集中了主要力量,打了一个多月双方伤亡都很大,东北民主联军撤退了。

第三次打四平是敌守我攻,守者是陈明仁和他的新一军外加一个师。新一军就是大家熟知远征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一部,抗日时期在印度组建,有着对英美抗日物资运入中国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劳。有“蓝鹰部队”“天下第一军”之称。1949年陈明仁在长沙起义,说他那套办法是从日军那里学来的,在缅甸他带三个师和日本两个联队作战(日本一个联队相当于中国一个团)打是打下来了,但伤亡很重。主要是街道上地堡成网,又相互贯通,射击孔离地面近炮打不到它炸药又送不上去。

这次打四平时,李元善带指挥排到前方看阵地,炮兵阵地确定后,派人去带炮,可是天亮了炮离阵地还有20多里地,因为当夜下了一场雨路很难走,有的炮还翻了,上面命令八点准时开炮。当炮刚到阵地尚未“放列”(排开),敌人来了18架飞机轮番轰炸、纵横扫射,地面炮兵李元善带来的指挥排30多人,伤亡了20多个,李元善也负伤了,两颗炸弹打到身边头上肩上许多弹片露在外边,李元善拔出来扔了。军队出发时天还很冷,穿着棉衣,裤腿的棉花打飞了一大片,就隔着一层布没有打到腿,稍微偏一点一条腿就没了。这场战斗惨烈程度不仅东北少有就是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一纵队是主攻的,他们却往外撤,李元善问他们为什么往外撤,他们说“现在由六纵队主攻,我们不撤不行了,180多人的连队现在只剩下3、40人了人再少,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就传不下去了”,这是井冈山下来的老红军部队,这次战斗有的连队的兵打进去时是战士出来就成了连长了(打了半个月)。

林彪打了一辈子仗,唯一败仗就是三战四平,败在陈明仁手下。49年陈在家乡湖南通电起义,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林彪一辈子都不与他说话!

从四平北撤时很悲壮,李元善骑着战马看到路上有一双皮棉靴,原来是前面的部队有人两天两夜没睡(父亲也是两天两夜没睡),从马上摔下来,被车轮碾碎了双腿,李元善长叹一口气,把皮靴扔掉了。

李元善有和文击团长换马的故事!部队被迫战略撤退。李元善跟着林彪一路北撤就要跑到苏联去了。过松花江正值1946年4月底,江上的冰快要融化了,李元善走到江中扑踊一下掉进江水里,是他的战马(白色的东洋马)把他拉出水面,都冻成冰棍了,李元善说不能用开水浸泡,要用冰水慢慢融化。战马通人性,文击闻讯非要与李元善换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天佑林彪,松花江开江了,东北民主联军死守松花江,陈明仁的新一军和刚赶来的廖耀湘的新六军(新一军和新六军都属于国军的四大主力)只能望江兴叹!以后就有了三上江南,四保临江,为辽沈战役开创先河。

炮校师生们随即被漫山遍野地分散出去,在地方政府和群众配合下到处“捡洋落”,大规模收集武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凡是日本关东军曾经驻守过的地方,无论是人烟稀少的山沟密林,还是冰天雪地的荒郊野外,甚至土匪出没的险山恶岭,都留下了炮校师生们的足迹。一首《收集武器之歌》也迅速在各地传唱起来:“我们去收集武器,自己来装备自己。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搞到大炮决不回去!同志们见人就问,见影就追!追,追,追!追到深山,追到森林,追到旧有的工事里,追到可疑的地区……”

截止1946年8月,炮校师生们从深山老林、深沟险壑中共搜集到800多门火炮、60余万发炮弹、18辆坦克和32辆汽车。当然,这些从战场上捡来的大炮和坦克绝大多数都是“缺胳膊少腿”,有许多只能拆卸后当零件用,几门炮才能拼装成一门炮。为此,炮校专门在牡丹江建起了简陋工厂,靠着仅有的几台旧机床、3间破房和请来的十几名技术工人,先是试着修复了几门山炮,不断积累经验、壮大队伍,到了第二年年底,这个每月仅能修复6门火炮的修理所,已经发展成600多名工人、几十台机床的炮兵修械厂,先后修理好668门火炮、复装了十几万发炮弹。

随着收集和修好的大炮越来越多,东北炮兵部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加上炮校培训出数百名炮兵干部,如天女散花一般分派到东满、西满、南满、北满各军区、各纵队及总部炮兵旅等单位,帮助建立军区和纵队直属的炮兵队伍。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时,东北我军共组建炮兵6个乙种团(辖2个营),4个丙种团(辖3至4个连),6个独立炮兵营(辖2至3个连)及22个炮兵连,总计80个炮兵连,部队数量比半年前增长10倍,而火炮数量则增长了20倍!

到了辽沈战役前夕,兵强马壮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建立起了以炮兵和坦克部队为主力的特种兵纵队,全军上下共装备16个炮兵团、2个高炮团和几十个师属山炮营,拥有各种火炮4千余门,其中大口径火炮超过600门,其中还包括20余门当时最先进的96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和92式105毫米加农炮,东北野战军的火力得到迅猛和全面地提升。

此后林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挫败了进犯的国军。部队开展了两项大的工作:一是剿匪,收编伪军和土匪,曲波的《林海雪原》有智取威虎山情景,李元善参加了剿匪,与此时中共在开鲁县县长的唐克共同作战,唐克的绰号叫坦克,八、九十年代任治金工业部部长、石油工业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东北野战军)收编伪军40万,才有了辽沈战役的本钱。二是在北满进行土地改革,唤醒农民极积参加解放军,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即是描述当年的情景,中学课本节选了《分马》。东北穷苦农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牲口,国民党军代表大地主的利益,要夺回被分的土地,当年还有国民党还乡团,屠杀土改积极分子……广大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战,送郎参军,送父参军,送子参军!

image006.jpg

▲李元善还珍藏一双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给子弟兵做的军鞋,是麻纳的千层底的

从延安炮校中诞生的文工团,就是后来的总政歌舞团。李元善的连队经常护送他们到基层部队上演《白毛女》,演到喜儿被黄世仁霸占时,这些解放兵竟冲上舞台猛揍演黄世仁的演员…

今天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是由2016年1月军队改革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歌舞团演变而来的。说起原总政歌舞团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朱瑞炮兵学校文工团。

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中,李元善所在的加农炮连对松花江陶昭铁桥头的坚固碉堡进行轰击。刚开始炮兵按教程规定做较远距离射击,效果不理想,后来炮兵在没有敌情顾虑的情况下,将大炮推近到离敌很近的距离上,从炮膛内直接瞄准射击,命中率一下提高50%。刘亚楼抓住这个典型战例,提出我军炮兵在有条件情况下,要尽量抵近射击。这项要求在东野以后的攻坚战中起到重要作用。部队也确实尝到了甜头.并在实战中大胆发挥。在锦州、天津攻坚战中,我军炮兵通过战壕迫近敌前沿,有的炮甚至接近到手榴弹投掷距离上直接对准轰击,大大提高了命中率,而且节省了弹药。更重要的是给予敌人心理上的震慑。敌人惊呼:”共军的仗是怎么打的,大炮都插到我们脑门上。”我军将士则欢呼:”我们的大炮上刺刀,炮兵万岁!”

李元善在四平保卫战立大功,创造性地用野炮炮膛近距离瞄准直射敌军雕堡和工事,这种射击法也被称作大炮上刺刀,从此以后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广泛应用!

第四次打四平,大概是1948年4月初还下着雪,接受了第三次打四平的教训,首先把敌人的战役支撑点——三道林子打下来后,敌人边打边撤,我军步兵边打边进。为找到适合的炮兵阵地,李元善所在的炮连跟着步兵前进,看到离城很近百米左右有些烧砖的住房,可做炮兵阵地。当夜下了点小雪,敌人虽不断的打照明弹但看不太清楚,炮推到房子里隐蔽,把对敌的的房墙拆的只剩一砖厚,射击时再用镐头或铁锹一腿炮身就能露在墙外了,开始时用瞄准镜瞄准因震动灰土太大,看不清楚,后来城墙上的碉堡、地堡火力点依次一个个被推毁了,从我们射击地段前进的步兵一个伤亡的也没有。虽然守城敌军和上次一样多但我们24小时就结束了战斗,这次李元善带的部队立了一大功。李元善本人也立了一大功。还发了一面锦旗,内容记不清了,大概是“炮兵制胜、勇敢加技术”,东北“预备炮兵”由总部指挥,在解放战争中立功单位只有李元善带的连队。

image008.jpg

image010.jpg

▲左起开国中将聂鹤亭、开国少将文击(曾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开国大校黄登保(曾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炮八师首任师长王珩(抗美援朝中牺牲,此照片填补党史军史空白,网上只有他的一张照片,是在东北讲武堂上的)、开国少将宋承志(曾任解放军炮兵司令)、炮兵鼻祖张志毅(张德江之父)、开国少将朱光,毛主席的表侄女婿。王珩后的的是李元善,此照片后书“徐启民同志”。

image012.jpg

▲选自李元善主编的《人民炮兵三十年》

李元善在东北功过相抵。功即四战四平时,他率领的炮连集体一等功,本人也获战功。过即有一次用马换老百姓的骡子(当时炮二团都是骡马炮),骡子劲儿大,听使唤。炮二团的马都是从海拉尔和满州里买来的,有的马从来没被人摸过,野性十足!李元善换马的事被告发,组织上给予记过处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秋毫无犯不是纸上谈兵,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image014.jpg

▲李元善荣获的东北解放纪念章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进行战略总决战是从东北开始的。其时,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优势极为明显,中共中央看破战机,把决战方向指向东北战场,制定了“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向东北野战军下达了“全歼东北守敌,解放东北全境”的作战任务。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连同地方武装共103万人,向分割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孤立地区的55万国民党军发起辽沈战役。战役首先从锦州地区的作战开始,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围攻锦州,并在塔山和黑山一带阻击敌增援锦州部队。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9万人,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迫使长春守敌一个军起义,其余投诚。企图夺回锦州的敌廖耀湘兵团在遭到东北野战军打援部队的顽强阻击后,被迫先后向营口、沈阳撤退。东北野战军经过两天一夜激战,将该敌十万余人围歼于辽西;之后乘胜追击,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至此,辽沈战役宣告结束。为纪念这次战役的全面胜利,东北野战军向参战官员和其他人员颁发了解放东纪念章。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这次战役和其他战场的胜利,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总兵力降为290万,人民解放军则上升到30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且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国民党军队。同时,东北全境的解放,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后备军,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使解放战争获得了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随大部队一起入关还有炮师,这在后来的新保安战役、天津战役、解放太原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8年12月21日下午4时,解放军华北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的3个纵队连同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的一个炮兵团,在统一号令下,开始对新保安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外围阵地已经占领。

22日早上7时10分,解放军下达了总攻命令。156门大炮向新保安东关一齐射来,炮弹像雨点般落在方圆约100米左右的35军防守阵地上,5分钟就发射了8,000多发炮弹。炮弹在城墙上爆炸,震撼着冰封的大地。经过整整一个小时的炮击,新保安城墙上的国军堡垒被摧毁了,火力点被粉碎了,12米高的新保安城墙被轰开了一个缺口。

9时许,解放军在东南面从炮火轰开的缺口和用爆破炸开了东门攻入城内。后续炮兵部队随即便向城内延伸射击,落在城内的炮弹,摧毁了35军的街垒,炸毁了国军为巷战工事用的塞满沙土的汽车。国共两军在天寒地冻之中,展开巷战。22日当天,新保安解放。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刘亚楼一声令下:“总攻击开始!”顷刻间,500多门大炮一齐怒吼,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破坏射击”。千万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天津城垣,城墙上下顿时硝烟滚滚,一个个碉堡上了天,一座座炮楼着了火,一道道铁丝网和鹿砦被摧毁。城墙被撕开了一个个口子。

11时,担任“东西对进”的主攻大部队如潮水般涌进突破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天津拦腰杀去。仅用29个小时就解决战斗,天津解放。

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由时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把50多万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个孤立点后,先打下塘沽,以阻止国民党部队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敌放下武器,避免平津两大城市遭战火破坏。但是经过侦察发现,塘沽周围不适于构筑工事和展开兵力,平津守敌又企图顽抗,于是中央军委改变原定计划,决定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复杂,市内被河流切成若干地区,周围又是沿海洼地,易守难攻,而守敌达13万人,并且绕城构筑了现代化防御工事。根据这种情况,考虑到天津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以及市内河流分布情况,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按照这个方针,东北野战军遂以第 1、第2、第 7、第 8、第 9军全部和第 12、第 6军各一部共22个师 34万人,配属大口径火炮 538门、坦克 30辆、装甲车 16辆,由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发起攻城作战。从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时间,扫清了天津外围的18个据点,完成了攻城的准备工作。曾先后3次要求守敌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绝。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月14日上午10时发起总攻,500多门大炮经40分钟火力急袭,在守军防御体系上打开缺口;工兵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随后,各步兵军由天津最窄的东西两侧发起对攻,仅一个小时即突入市区,与守军展开巷战,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至当日 15时,战斗结束,歼敌13万多人,活捉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胜利占领天津。整个战役中,除中纺七厂因守敌顽抗而被毁外,全市工厂、学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天津战役取得胜利主要是四野炮兵的功劳,不到29个小时解决战役,炮一师采用的是李元善发明的抵近炮膛直瞄法即大炮上刺刀法。天津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震慑了北平傅作义守军,很快北京和平解放。

image016.jpg

image018.jpg

  ▲选自李元善主编的《人民炮兵30年》

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太原久久围攻持续了半年之久,调来英雄的1师。

1949年4月24日5时30分,解放军1300门大炮集中轰击太原城墙。炮弹在城墙上炸开一个个突破口,太原城东南西北八门洞开。战至上午9时,城内标志性建筑鼓楼被占领,各路攻击队伍将两三百米外的太原绥靖公署大院团团围住。半小时后,绥靖公署里挂出一面用白床单做成的降旗……从发起总攻算起,解放军仅用四个半小时解放太原城。

解放太原不到10天,英勇的炮1师就接到了南下的命令,挺近湖南、广西,大战粤桂边,一直打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image020.jpg

▲选自李元善主编的《人民炮兵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为表彰解放华北地区的参战人员和纪念华北解放,经中央人民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批准,决定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1950年8月15日、华北军区政治部下发的《华北军区政治部关于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的规定》指出:“华北全区截止1949年5月6日完全解放。凡在此日前参加华北解放军建制之部队、机关、学校及军事工业部门之全体人员和脱产之人民武装工作人员,均发给华北解放纪念章。

image021.png

 ▲李元善荣获的解放华北纪念章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略性作战行动。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继续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中共中央为突破长江进军江南已做了充分准备。1949年3月31日,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共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以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主力共同组成西集团、中集团和东集团,采取重点的多路突击办法,一举突破敌军的长江防线。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遵照命令,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发起渡江战役。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十余万人归第二野战军指挥、威胁武汉,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三野战军渡江作战。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瓦解。解放军渡江后,继续南进,迅速占领上海、武汉、杭州和南昌等重镇及广大地区,6月2日,解放军攻占崇明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战役历时42天,歼敌43.7万人,为进军华南、西南,加速全中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李元善所在的炮一师参加了渡江战役。

image024.jpg

渡江战役纪念章

image028.jpg

李元善荣获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

这枚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是解放军西南军区为庆祝西南解放而颁发给参战官兵和其他人员的。该纪念章的颁发。有别于其他兄弟军区和部队。其不同之处在于。西南军区向在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官兵也颁发相同图案的纪念章,并交其亲属代收,但其背面文字加注了“烈属”两字。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在中南、西南和西北部分省区尚有军队一百多万人。蒋介石亲临重庆,精心部署了大西南的防御作战,希冀以西南作为反攻基地。鉴于西南地区敌军的布防形势,中央军委部署人民解放军以第二野战军全部,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分别由陕甘、鄂西、进攻川北和川东,由湘西进攻贵州,并占领广西后,进军云南。这一战略大包围的形势,使国民党守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11月1日、二野、四野各一部自湘西沿川黔边境进入贵州,歼灭何招周第十九兵团,15日解放贵阳,30日解放重庆。随后争取了云南、西康和平解放。此时,一野第十八兵团尾随胡宗南由陕入川、向川北挺进。第三、五兵团由川东、川南西进。12月19日在峨眉县俘川湘鄂边绥署主任宋希濂。20日,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在成都地区;27日,成都解放。

image030.jpg

李元善荣获的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渡江战役后,在中南、西南方向,国民党军队还有白崇禧、胡宗南两个主力集团负隅顽抗,企图苟延残喘、卷土重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发起宜沙战、湘赣等战役,逼近长沙。8月4日,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及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长沙和平解放。在人民解放军威逼下,白崇禧集团退守湘南,企图与粤北的余汉谋集团、湘西的宋希濂集团组成湘粤联合防线,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四野兵分三路进军中南地区:西路军断敌退往云南、贵州之路;东路军解放广州,与西路军形成大钳形合围;中路军由北向南,进攻湘南并向广西推进。这次远距离的包围迂回战从1949年9月开始,到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共歼敌43万人,使中南大陆和除南海诸岛外的两广沿海岛屿均获解放。

1950年,为祝贺中南地区的解放,中南军政委员会向所有参战官兵、民工和其他人员颁发了这枚纪念章。

image032.jpg

李元善荣获的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image034.jpg

选自李元善主编的《人民炮兵30年》

中南大陆解放后,逃到海南岛的国民党军10万人企图依托琼州海峡长期固守,并试图将海南岛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要在春秋之交解决海南岛问题的指示,命令其下属第十五兵团担负解放海南岛的任务。

1949年12月下旬,四野组成共十余万人的渡海作战兵团,集结于雷州半岛,准备渡海作战。此外岛上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敌后坚持斗争的琼崖纵队二万余人。上述部队由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洪学智及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指挥。1950年3月5日至4月1日,在琼崖纵队的有力配合下,四野部队利用夜晚和有利风向,先以一部兵力分四次偷渡上岛,增强了岛上的接应力量。4月16日晚,兵团司令部指挥两个军的主力,以350条木帆船为主要渡海工具,强渡琼州海峡。在琼崖纵队和先期上岛部队的接应下,主力部队于17日凌晨在海南岛北部海岸登陆。经过十多天的激战,国民党军被歼灭3.3万人,其余的大部分由榆林登舰败退台湾。

海南岛于5月1日获得解放。


李元善自述:

解放战争渡江后,基本上没有打大仗。主要是追击战。南方道路狭窄到处是水网地带,马不吃稻草,水中虫子很多牲口死亡很大。当时海南岛也解放了,上级决定到东北开荒种田(到佳木斯南的集贤县)帮助国家克服经济困难。实际上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耕田),炮膛里住了麻雀,有的拉了蜘蛛网,全生锈了,根本没有想到还要打仗。开的荒面积很大,大豆已经锄了一遍,水稻插了秧,种的菜也能吃了。1950年7月份“准备打仗”,一声令下,拉上炮,坐上火车到了安东。


浏览:268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段文余
    段文余
  • 小文
    小文
  • Volunteer
    Volunteer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