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滨烈士李鸣嵩(文/郭广阔)

李家石河 发表于2021-05-01 10:27:48

抗日战争初期的中共滨海区抗日根据地临郯县沂滨区位于沂河之滨,区划范围东至沭河,西至沂河,北到临沂城,东至相公庄,向南延伸至李庄(今郯城县李庄镇)。在这个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李家石河村,1939年4月,村里就成立了中共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就是著名的沂滨革命烈士李鸣嵩。

李鸣嵩(1920—1947),沂滨区李家石河(今临沂市河东区芝麻墩街道办事处李家石河)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0年中共沂滨区委成立任区委副书记兼本村党支部书记,曾护送过刘少奇过沂河离开滨海根据地。1944年10月,中共临沂工作委员会在李家石河村成立敌工组,被组织任命为组长,负责开展临沂城内对敌工作和接管城市后的组织工作。1945年9月临沂城解放,任重组的临沂县委组织部干事。1947年任临沂县艾山区委副书记,6月6日,国民党冯冶安部35个团及还乡团武装10万余人合击抱犊崮山区,在率部突围时壮烈牺牲。10月,被中共滨海地委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

追忆李鸣嵩短暂的27年人生,可谓赤胆忠心向党,革命奉献为民,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生命!他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蒙山沂水共存!

少年启蒙投身革命挑重担

李鸣嵩当年是怎样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走向革命之路的?看看他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就不难得出答案。李鸣嵩的父亲李卓,毕业于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是李家石河村第一位“大学生”。后因身体不适回到临沂,在临沂老五中(现临沂第一中学)教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深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影响,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因此也对自己的儿女从小就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思想教育。同时,当时毕业于省立第五中学的李家石河村进步人士,为了铲除民族劣根、痼疾,产生了在家乡办学的想法。当时沂滨区相比其他地区,教育比较发达,几乎各个村庄都设有初级小学,李家石河村设县办完小,马石河小学是临沂乡村师范的实验区,知识青年比较多,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青年比较多。李家石河村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这些进步人士请走了本村三间庙里的神像,添置了一些简陋的桌子、板凳当教室,在庙西建起了四间小西屋,作为办公室和教师宿舍,把打更用的三层炮楼改建成了学生宿舍。就这样,一个初具规模的李家石河村村级小学就建成了。

1936年的夏天,李鸣嵩进入本村小学高级第四班学习,当时全校师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抗日救国,破除迷信,民主革命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从北平回村里任教的进步青年,带来了许多革命材料,李鸣嵩和一伙进步同学如饥似渴的争相传阅,如甘霖沐春雨,共产主义革命思想在他们不安分的心理牢牢扎下了根。当时沂沭河地区群众抗日热情十分高涨,李石河小学全校师生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四周乡下进行革命思想宣传教育。李鸣嵩和妹妹李鸣华都是其中的骨干分子,他们领头教唱诸如《流亡三部曲》、《九一八小调》、《大刀进行曲》等救亡歌曲,向百姓讲述革命的思想和道理,召集组织各种集会和游行,唤起民主,唤醒民心。

查阅党史资料可知,1939年2月,经党员李士奇和马思孔二人介绍,李鸣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李石河村党支部成立,李鸣嵩任支部书记。同年,妹妹李鸣华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担任李家石河村识字班队长。在李鸣嵩的领导下,先是李家石河村成立党支部,很快,周边各村的党支部、农抗会、青救团等群众性团体相继成立。当时,他们根据上级指示,领导全村党员和进步青年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家乡组织农救会,开展抗日宣传和斗争,把家乡李石河及周边村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红红火火。

纵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李家石河村地理位置,沭河东岸是中共抗日根据地(为解放区),沂河西岸则是敌伪区,两河之间的这一地区就成了敌我双方“拉锯战”斗争最残酷的地方。李家石河村就处在两个地区之间,对敌斗争十分尖锐。当时,沂滨区在沭河西岸郯城县第五区的石河乡尚未建立联络站,李鸣嵩就把自己家当成了联络地点。有上级的联络员来传递情报、传达指示,都是吃住在李家,交通、盘缠等都是李鸣嵩筹措,资金来源是祖父及父亲积攒一生购置的40亩土地,先是典当,后来土地出去收不回来,就改为卖地,所得的钱全被李鸣嵩用在革命事业上了。

扎根家乡顽强开展对敌斗争

1941年,李鸣嵩任中共沂滨区委副书记兼村党支部书记。在这期间,他制作了一面党旗,发展和带领李士扬、孙秉声、王贞等十余名党员(现山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存有李鸣嵩制作的这面党旗和他刻写党员名单的文具盘)坚持对敌斗争,经常在晚上散发传单,鼓动、组织群众抗日。李家石河村北侧一里开外马家石河村住着日伪的“公所”,李鸣嵩和伙伴经常将革命宣传单团成纸团,用弹弓打到公所去,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斗争成绩,做敌伪人员的思想工作。后来,他又通过多方关系潜入伪公所,名为帮助保长当账房先生,实为伺机搜集获取敌情,如发现敌人扫荡或外出催粮抓夫等情报,便及时派人向沂滨区委送信,使我党及地方武装及时准确地掌握敌伪的军事活动情报,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和战斗胜利。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李家石河村仍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村庄围墙,高耸的围墙,深深的壕沟环绕四周,早年间修筑这一人工防御屏障是为了防止土匪袭扰。敌伪势力看中了李家石河村村外坚固围墙的防御工事,打算在此安插据点。如果让敌人的此计得逞,那李石河村将变成黑暗的敌驻区,党组织的活动也将被迫停止或转移它乡。得知后,为了不让敌人利用李家石河村防御工事安插据点,李鸣嵩打算提前将村庄围墙工事拆除,打破敌人的计划安排。围墙、壕沟是乡亲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起来的,是全村的“保险墙”,是只可建不可拆的。但李鸣嵩不这么认为,再坚固的围墙也无法抵御敌人的炮轰,村外有围墙,反而容易将敌人吸引过来。他连夜做通了乡亲们的思想工作,带领民兵、支前民工、区中队队伍将村里东学堂、南学堂以及高大的围墙、瓦屋楼房全部拆除,彻底打破了敌人的如意算盘。

有一次,李鸣嵩得知伪军要押送数百名民伕给去给鬼子修工事、挖壕沟,他立即带领同志们用蓑衣包着长枪扛出村,尾追上去,伪军押着民伕从公路向南走,他们就在和公路平行的一条小路上走,等走出八九里地,在白家道口村公路上找到了块坟地卧倒,待敌人走近,李鸣嵩率先朝前头的伪军开枪射击,大家也一起开火,有的打前头开路的伪军,有的打垫后的伪军。伪军一看遇见了八路军,拔腿就跑逃命去了,被押的民伕一哄而散都跑回家去了。那段时间,李鸣嵩还经常带领同志们破坏敌人的通讯线路,敌人白天架起电话线,他们晚上就给拆剪了,使驻沂滨的敌伪据点不能和城里的大本营通话。寒冬腊月,李鸣嵩穿着棉裤带头趟过李公河到河西岸拆剪敌人的电线,河水深的地方沫过人腰,来回一趟,大家的棉裤湿的透透的,冻得浑身发紫话都说不出来了。回来后躲在村边一间场屋子里,用豆秸烤半夜,直到把棉裤烤干了,才各自回家,这样才不会引起家人及乡亲们的怀疑。

“点红黑点,记录善恶行为,是一种向伪军进行教育的有效办法,”据当年和李鸣嵩一起战斗过的老革命庞世泽老人回忆,当年,为了教育和争取周边敌伪据点里的伪军,李鸣嵩带领大家对他们进行了“红黑点”管理:谁做了一点对人民有利的事,他们就给记上一个红点,谁要是做了坏事,就给记上一个黑点。红点多的可以赎罪,黑点多的给予惩罚。对于记了黑点的伪军人员,就向伪军、伪属和敌占区群众广泛宣传,揭露他们的罪恶,发出警告。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仍做坏事的就予以镇压。马石河据点里有一个名叫刘清臣的汉奸特务,经常和日寇勾结在一起,残害群众,虽经几次警告,但是毫无悔改之意。一天晚上,在他匆匆往敌人据点走的时候被我们埋伏的人抓住,架到两村中间的一座小桥上枪决了,还把写有‘汉奸刘清臣作恶多端,八路军代表人民处决’的纸条贴到刘的身上。”这种做法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从此这个据点的伪军就老实多了。

战后负责临沂城组织工作

1944年10月,临沂县城市工作委员会敌工组在李石河村成立,李鸣嵩担任敌工组组长,负责谋划开展临沂城内对敌工作以及接管城市后的城市管理工作。

《临沂百年大事记》中有记载,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在临沂城的日军逃窜到枣庄。城内伪临沂第八保安大队许兰笙部和伪费县保安大队邵子厚部,秘密将王洪九部一部接入城内,企图凭借坚固的城壕工事和日军留下的十几万发子弹、几十万公斤粮食,固守顽抗。

1945年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日伪军在沂蒙大地上展开了最后的战争,为最终解放临沂城做攻坚准备。临沂古城为鲁南重镇,城北有祊河、涑河环绕,东临宽阔的沂河,它既是陇海路以北的军事要地,亦是滨海、鲁中、鲁南三大战略区联系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打好解放临沂城的战役,山东军区政委罗荣桓作了精心部署,并且抽调了得力干部组成城市工作委员会,率三千名民兵、民工担任前线勤务和后方运输,及时供应弹药、物资、给养。 

作为敌工组组长,且长期战斗在沂河岸畔的李鸣嵩,在攻打临沂城的战役中,他积极组织沂滨区武装力量支援攻城战斗,筹措物资,同时积极做好协助部队接管城市,做好群众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等一系列工作。

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9月13日,临沂城2万军民举行庆祝大会,参战部队举行了人城阅兵式。同日,临沂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4日,罗荣桓、黎玉、萧华电贺临沂解放。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山东军区及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等省级机关,先后由莒南县大店镇迁驻临沂城,临沂遂成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

中旬,临沂县委在临沂城重新组建,李鸣嵩任组织部干事。战后的临沂城,百废待兴,工商、文教、卫生等无不亟待恢复发展。李鸣嵩简单地擦拭一下满身的征尘,又迅速投入到了梳理战后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等繁重的工作中去。

烈士殉国魂归故里

《临沂百年大事记》中记载,“1946年12月12日至20日,国民党军进犯临沂。鲁南国民党部队二十六师、七十七师、五十九师一部,分路向临沂进犯。”“1947年1月28日,国民党空军飞机沿曲阜、费县、临沂一线实施轰炸。”

1947年春,李鸣嵩担任临沂县艾山区委副书记。当时的艾山区是王洪九的盘居要地,处于敌人心脏地带,伪、顽和地方恶霸势力相互勾结盘根错节,革命斗争十分残酷。李鸣嵩上任不久,正赶上王洪九“还乡团”在国民党军队大举重点进攻临沂解放区的支持下,疯狂反扑杀回沂蒙解放区反攻倒算的时日。这一年冬天,李鸣嵩的妻子姚一鑫携家中老小四口躲避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途经沭河,天降大雪,全家人都穿着薄棉袄,寒冬腊月为了避雪,她们就用筐篮子、草席遮挡。当时脚下穿的都是“油鞋”,帆布做的鞋子外层用柿子浆刷,鞋帮硬如铁,就是穿着这样的鞋子她们一路上过沙河、穿马路、爬山岗。最艰苦的时候一连二十多天没吃上一粒米,全靠地瓜干、野菜充饥。这次在外避难一躲就是近2年,先后辗转驻过了20多个村庄,除了忍饥挨饿,还要担惊受怕。就这样,家人一直没有和李鸣嵩取得任何联系,他也始终没有腾出空去寻找一家老小。

临沂城解放后不久,王洪九退居今兰山区汪沟镇王庄、枣沟头镇花园等一带,并煞费苦心经营了结构复杂、坚固的工事。王庄、花园等王洪九残余势力的据点距离当时的艾山区较近,为了开展工作,李鸣嵩经常是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有时一天要突破敌人的几次包围。在1947年鲁南“六·八”突围前,李鸣嵩坚持留下来开展地下斗争,不幸被叛徒告密,敌人当即组织90余人,对其进行包围,李鸣嵩隐蔽在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很快就被敌人搜索到了,他从屋里大喊一声“八路军!”英勇地冲杀出来,在院子里打死敌人一名、打伤敌人一名,随即勇猛突围。跑到无梁殿附近,又被敌人包围,他用匣子枪向敌人扫射,毙伤敌人10余名,最后壮烈牺牲。

李鸣嵩牺牲时,家人正在外避难,有乡邻看报纸得知李鸣嵩牺牲的消息并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家人。避难回家后,家人到艾山寻墓,李鸣嵩牺牲后被当地人就地掩埋。经当地乡邻指认坟墓后,家人刨开浅浅的坟墓,用草席子裹着他的尸骨运到老家李家石河村老林内安葬。

1947年10月,中共滨海地委作出决定,追认李鸣嵩为“模范共产党员”。决定中指出:“地委号召每个党员,要学习李鸣嵩同志的优良革命品质,把仇恨变成力量,更勇敢地斗争……”


参考资料:

1.《李家石河完全小学》,文/黄耀华,《河东文史》第一辑,河东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9-09

2、《马家石河村抗日斗争》,临沂市政协供稿,马邦隆口述,马玲整理,河东文史第一辑,1999-09

3.《沂滨区革命斗争片断》,文/马思孔 马邦隆,烽火网站,2019-08-12

(马思孔:原临沂县沂滨区马石河人,抗战时期曾任区长、区委书记等职,离休前系甘肃省西宁市商业局副局长。马邦隆:临沂县抗战时期老党员,离休前系临沂地区财贸干校校长。)

4.《抗日战争时期武工队在沂滨区坚持斗争情况的回忆》,张笃,临沭县党史资料第三辑,中共临沭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5-08)

 5.《战斗在沂沭河边》,刘东岑 ,临沭文史资料 第三辑,政协临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11

6.《战斗在沂滨》,刘玉环,天津市河北区老干部局网站, 2007-12-04 

7.《他,曾护送刘少奇离开滨海》,车少远,沂蒙晚报,2013-05-06

浏览:215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水晶
    水晶
  • 21103
    21103
  • 甘玛
    甘玛
  • 李家石河
    李家石河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