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七)逼上梁山

宋家村de 发表于2021-07-01 09:42:20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向了水深火热的灾难深渊,也击碎了无数莘莘学子美好的人生理想,战争改变了人生的命运,迫使千百万炎黄子孙奋起抵抗,扛枪上了前线——逼上梁山!

1937年的夏季,我小学毕业后,终于找到一所免费的学校:山东省立文登乡村师范。抗战前,胶东地区有两所省立师范:莱阳乡师与文登乡师。因为读师范是不收学费的,而且还发给伙食费,所以争相考师范的学生众多。当年和我一起去考文登师范的本校应届毕业生十人外加一名复读生,我们十一个少年每人一辆自行车,我的自行车是用每天五角钱租费租来的,行程一天到达文登县城。考试那天,和我同桌的是一位梳着大辫子的女生,她总想偷看我的答卷,我还是小孩子心理,极力不让她看我的答卷。

学校张榜公布的录取考生名字中,我校来了10人仅录取我一人,同时被录取的还有那位复读生。后来,我在一位老同志写的回忆录上看到,文登师范是1932年成立的,第一批录取的学生80人,报考的竞1000多人。我们那一期录取40个名额,约有300多人竞争,录取不容易啊!和我同桌考试的女生在看完录取名单后流了泪,显然是落榜了。莫怪落榜的人伤心落泪,因为能否考取将关系到一个年轻人一生的命运。考上师范将不必撅着屁股刨地,而是可以当一名教师。旧社会教师也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薪资不薄,而且有社会地位,在乡村谁见老师都客气地叫先生,即便70岁老人见到老师也让让路、点点头。老师伙食也好,或是开小灶或是由学生轮流管饭,每餐都是大米白面或是包子、饺子、面条、烙饼,还要炒几个菜,这对一般农民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当我看到自己榜上有名就兴奋不已,好像明天就可以成为一名朝思暮想的教师了。

第二天,我骑上自行车狂奔180华里,当日下午赶回家,把好消息告诉了母亲和姐姐。父亲知道后,立即去买了牛肉要妈妈包饺子,一家人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大姐问我要念几年书才能当老师?我说四年毕业。大姐说:“妈,你穷日子快熬到头了,再过四年弟弟就能当老师挣钱养家了,到那时弟弟十八九岁,咱给他在烟台找个好媳妇。”二姐听说给我找媳妇,就接着话茬对我说,你快告诉那个同学吧。

所谓那个同学还有一段故事。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同班一位女同学对我很友好,总是找机会和我说话,还送《红楼梦》给我看。其实我也没有看,因为那时我喜欢看的是《七侠五义》、《火烧红莲寺》等一类武侠小说,还有上海出的“中学生”杂志等,对谈情说爱的书没有兴趣。她还往我家寄信,当知道我要考文登师范时,她又想与我一同去考文登师范,可是她母亲不同意,她就做一对枕头送给我。二姐读过女工夜校多少识几个字,她知道一些我和女同学来往的情况,所以催我把考取的事告诉女同学,让关心我的同学也分享我顺利考取乡师的喜悦。

欢乐的气氛过了不久,就接到文登师范的开学通知。可是,接着又得到消息,为战事所迫学校要南迁,我感到突然。其实并非突然,只是我消息闭塞罢了。在我们考学前后,卢沟桥事变已经发生,不久,日寇侵占平津又进攻上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华北告急,窃据济南的军阀一一国民党省主席韩复榘惊恐万状,驻防在烟台东山的韩复榘部队已准备西撤。我的一位同学的姐姐嫁给了这个部队的一位团副,这位同学从团副那里得知军队要开拔,显然消息是可靠的。

军队要开拔,政府官员、达官显贵在筹措逃跑。我的那位同学公安局长的儿子,已不见踪影了。抗战前,民众议论国家大事是犯法的,各公众场所都贴着“休谈国事”、“莫论国事”告示。但是,抗战的爆发使国民党政府严禁言论自由的政策形同废纸,市面上人人都在议论战事。今天说二十九军用大刀片和日军作战打了胜仗,明天又传说北平失守、上海吃紧,也有些是谣言惑众的传说。一般市民惶惶不安,学校停课了,商店有的在收拾店铺,以防不测。大难避乡,一些有钱人开始迁往农村,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一些青年学生在演说,号召反抗日本的侵略,坚决抗战。街头上有人在唱:“上起刺刀来,弟兄们散开,这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挂免战牌”。后来又有青年学生在街头唱:“向前走,别退后,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亡国的条件我们绝不能接受……”听到这些激动人心的歌曲,真是令人热血沸腾。现在谁也不愿唱一年前老师教的“春深似海,春山如黛……”那些哼哼呀呀像患牙痛一样的歌曲了。歌曲最能调动人的感情。有人唱“松花江上”到最后一句“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女同学竞流了泪;听到唱“奋斗抵抗,奋斗抵抗,中华民族不会亡”时,我们男同学就有人挥舞着拳头跳起来了。60多年前激动人心的场面,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难以从记忆中消失。当时我们几个同学常在一起学唱抗战歌曲,议论不能念书了,怎么办呢?都说反正不能当亡国奴。

就在这慌乱不安中,一些到烟台谋生的穷苦农民为躲避战乱纷纷迂回农村家乡了。父母也决定迂回老家农村去。父亲知道我希望求学的心情,他劝我说,孩子,知道你想念书,可是日本人来了,你到哪儿念书?等太平了再念吧!父亲可能以为战事很快就会过去的,可是他哪里能料到,抗日战争竟然打了整整八年!

就在父母决定迂回农村老家前后,与我同时考上文登乡师的同学和在烟台的要好同学李维植、王贻琴、牟志中、王常煜等也都天各一方,不知去向。

不久,我与父母和姐姐妹妹一起离开烟台,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农村老家。

回忆60多年前这段经历,我由一名渴望读书的少年被迫离开了课堂,一生想当一名教师的愿望成了泡影。随着抗日战争的浪潮风起云涌,我和千百万青少年学生一样,满腔热血投入到反抗日寇侵略的神圣民族解放战争之中。

浏览:88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宋家村de
    宋家村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