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十四)转战沂蒙

宋家村de 发表于2021-07-01 10:07:05

我们终于穿上了军装。刚当二路时,虽说是当兵却还是穿便服。穿上军装高兴得睡不着觉,可惜没有照相的。儿女们说,你若能保存穿第一套军服的照片该多有意义呀。当时没有这个条件,虽然没留下照片,却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军装还是照国民党军的式样,帽子也是如此,帽徽是青天白日,上衣口袋上方的符号是蓝边。当时,我不明白蓝边是代表尉官的,没想到刚当兵就成了小官,又发了几元钱,说是津贴维持费(我记忆中只发过这一次),高兴得不得了,就请假回趟家,把钱送给妈妈。

回到家中妈妈见儿子穿着军装很神气,问我生活情况,我告诉她部队吃住都很好。临归队时,妈妈说她要到西河我家一块地里去看看,和我一块走,我心里明白妈妈是要送送我。一边走一边说话,妈妈一直把我送出一里多路,叮嘱我要常回家看看,不要走远了。母亲只有我一个独生子,舍不得我离开她,是可以理解的。谁能料到这次与母亲分别,在烽火连天的年代,六年后母子才得以重见,多不容易呀!

入伍后穿上军装探了一次家,十分高兴。回队后又任命了一个新的职务,到新成立的工兵训练班当政治员。

工兵训练班驻在上薛家村北坡上,约30人左右。工兵是干什么的,我并不了解,既是当政治员就每天上上课,教唱歌。当年的那些抗战歌曲,都是发自内心的怒吼,很有力量,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如“向前走,别退后,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又如:“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被压迫的民族,我们需要战争,用战争来争取解放,用战争来争取生存。回答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高唱战歌向前冲……”等等。上课无非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打日本救中国,不当亡国奴”等等,翻来覆去总是这些话。

过了不久,大约六七月份,三军总部从文登荣成一带来到蓬莱县城,对二路进行整编。我奉命带领工兵训练班的几十名战士来到蓬莱县城接受改编,进城后找到驻在原私立丛氏小学后改为良弼小学的三军司令部报到。

报到后,又要我去见高司令。有人引我来到一间宽阔的大房间,一位面孔像农民一样朴实的中年人面向西坐在桌后,见我进来似乎有点惊奇地怔了一下,(我估计高司令可能认为既是工兵训练班,一定是位懂工兵技术的干部来汇报,没想到来的竟是一位学生模样的小青年)然后示意让我坐下。我很紧张,因为从来也没见过司令这么大的官,所以没敢坐,很拘束地站在桌旁。他问了工兵训练班的技术业务情况,我回答不出来,我说我是政治员。他没有不高兴,只是笑笑说,“你多大了?”我说“十六岁。”他说,“好,好。”他的话我听不懂,(他说的是陕北方言。比如他说“群众”就被听成“穷种”等)他的问话几乎都是借书写的办法进行的。高司令问了我的籍贯、学历、家庭情况。我挺纳闷,他问这干什么?我当二路入伍时也没有人问这些呀。当他知道我是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学生,父亲、姐姐都在烟台当过工人时,就挺高兴地说,工人好,工人好。我心想,工人吃苦受罪有什么好?!可是我没敢说。最后他站起来拍拍我的肩膀,还和我握握手说,“很好,你就在这儿工作吧。”还加上一句,“你愿意在这儿工作吗?”我说,“愿意,愿意。”走出大门,我心里很轻松,心想这司令挺和气的,官大,架子不大呀!高司令名高锦纯,是刚从陕北派来胶东任领导工作的老红军。他是我接触的第一位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给我留下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良好印象。

后来,我又见了参谋长赵锡纯,就留我在三军司令部参谋处三科工作了。

三军在蓬莱完成二路整编后,就西上进驻掖县城。1938年9月18日,三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部住掖县南门里尚书府。尚书府是一栋很有气派的宅第,司令、政委及参谋处各科都住在这个院落里。在这里,我曾被安排接收过几批入伍的新战士,他们都是在掖县政府大院集合,有光脚的、赤膊的,也有挎小包袱的,一眼就看出是一些纯朴的农民。知道我是三军司令部的人,就围上来喊要“当三军”。问他们为什么当三军,他们异口同声地喊:“抗日救国”!他们都是从文登、荣成一带跑了几百里路赶来的,路上也遇到过一些国民党的地方武装,要留下他们当兵,听说不是三军,他们就没有一个留下。为当三军,甚至有人沿途讨饭。分配时,他们没有任何挑剔和要求,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实在令人感动。从这些新人伍战士身上,我看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胶东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印象极为深刻。

当时我虽在司令部三科工作,却常常给高司令抄写材料,第一次抄写的是步兵操典内容。那时,我的军事知识贫乏,“操典”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只是按司令的指示抄写罢了。高司令找我谈过几次话,堪称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最令我一生难忘的是他问我,共产党好?国民党好?以后又问:三民主义好?共产主义好?当时我虽然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对共产党、共产主义一无所知。当时的三军部队中,党的组织还是秘密的,没有公开的共产主义教育。国民党、三民主义多少知道一些,上学时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而对共产党、共产主义则是一无所知。后来,他与我谈话,讲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还送给我一本书,书名记不准,可能是《共产党宣言》,但是我无法看懂。我感谢高锦纯司令,他是第一个给我讲授共产主义课的老师,是我政治上的指路人。

以前,在目不识丁的父母、乡亲和战士面前,我经常宣传打日本救中国的大道理,自以为知道得很多。没想到,高司令的两个问题就把我问倒了,给我一本书,又看不懂。这对我震动太大了,一种求知的欲望令我冲动不已,无法工作下去,于是要求去受训。高司令批准我到三军办的军政干部学校去学习,这个学校就住在掖县城里的原省立九中学校院内。在受训中听了一些政治课,还到学校图书馆找了一些社会科学之类的书刊阅读,开始打开了一点眼界。一个人若什么都不懂时还很安然,一旦拨开了思想窗户时,政治上求知的欲望就按捺不住了。正巧这时要调一批干部到鲁南去受训。当时,鲁南即沂蒙地区是中共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所在地,是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重要根据地,是山东各地包括苏北地区青年十分向往的地方。顿时,能够到鲁南去受训学习,就成了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我又去找高司令,要求去鲁南受训。他说,你年小,跑远路不行,不同意去。我再三去求他,他终于批准了我的要求,我成了胶东第一批到鲁南受训的一员。这年冬天,我随转战到沂蒙山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六十一团,踏上了远离家乡奔赴鲁南的长途跋涉,远奔沂蒙了。

在抗日战争最残酷、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里,我在沂蒙山区转战五年,留下了人生中最重要、最深刻、最难忘的记忆。在沂蒙,我走上了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人生道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在艰苦生活和战火硝烟中经受了考验与锻炼;在沂蒙,我实现了自己拿起武器抗日救国的梦想,和战友们共同经历了与日寇的殊死搏杀;在沂蒙,我深切感受到沂蒙人民天高地厚的庇护之情和养育之恩,沂蒙人民尽其所有,豁出性命关心、爱护和保护子弟兵,所有在这片热土战斗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都深深铭记着他们的恩情。我曾在2000年出版的《沂蒙行》-书中写道:“沂蒙山区不是我的家乡却又胜似家乡、亲过家乡。”“光阴似箭,曰月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事情淡忘了,而在沂蒙山区抗战的峥嵘岁月却记忆犹新,沂蒙山区父老兄弟姐妹的恩情使我终生难忘。”

1995年9月,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填词一首以衷心感ij沂蒙山区父老兄弟姐妹,并深切悼念同赴沂蒙山抗战为国捐躯的三位同学和众多战友。

浪淘沙

怀念沂蒙山

鏖战敌倭顽,华夏换新天,

烽火连年。春到人间。

沂蒙儿女美名传。山乡巨变乐开颜,漫卷红旗齐上阵,先烈扫平荆棘路,力挽狂澜。饮水思源。

我离休后曾两次拜望沂蒙,2003年10月又随同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同志第三次重访沂蒙。在拜谒孟良崮烈士陵园和登临孟良崮顶峰后,有幸登上蒙山最高峰——龟蒙顶。抗日战争年代,我们八路军是以高耸的蒙山为依托抗击日寇或凭借蒙山的险峻与敌人周旋。与蒙山遥遥相对的是沂山,沂山也是超过千米的高山。1939年6月,日寇第一次对沂蒙地区大扫荡,部队在沂山地区一个叫峨庄的村子附近打了一仗后向南转移。一天下午,由东向西行军,要穿过一个叫摩天岭的大山(后来得知此山高达700多米)。连队刚爬到半山腰,忽然乌云密布下起雨来,旋即瓢泼的大雨把大家从头到脚淋了个透。我想起有一首歌词中有“穿过摩天岭”的句子,于是我(当时是连队文化教员)带领大家唱起这首歌,鼓舞大家冒雨爬山。现在还记得歌词是:“山高水低一条又一条,弟兄们吹起军号。风霜雨雪羊肠小道,日月星辰当头照,当头照,那红日犹如烈火烧,烈火烧,山崩地暴,穿过摩天岭,绕过横山腰。弟兄们快努力下山跑,下山跑,下山跑,下山跑。个人幸福可不要,民族利益要顾到,不念妻和子,不怕路途遥,弟兄们,快吹起进军号。”全连100多名青年官兵在倾盆大雨中高唱着“穿过摩天岭,绕过横山腰”爬上高峰,又唱着“快努力下山跑”“吹起进军号”的雄壮歌曲穿过了700多米的摩天岭。爬过顶峰,雨渐渐停了,露出了太阳。时值夏天,衣服湿了倒觉得凉爽。我那时还不满17岁,和所有同龄人一样,雨淋和爬山的疲劳很快消失了,下山来到一个山村吃过晚饭又开始了夜行军。唱着战歌穿过摩天岭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沂蒙山如同井冈山、太行山一样也是有功之山,她们高大的身躯是抗日战士的摇篮,她抚育了多少抗日战士,又有多少抗日烈士长眠在她的怀抱。我怀念这些大山,因为我和我的许多战友在这些高山峻岭中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并锻炼成长为革命战士的。

在我转战沂蒙的艰苦岁月里也给家人带来了悬念。

抗战期间,我的家乡虽然也是抗日根据地,但是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根本无法互相通信联系。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虽然家境贫寒,也却格外受到宠爱。五六年里,家乡对我和其他参加八路军的青年,流传各种谣言。有的说我们阵亡,别有用心的则说我们投靠敌人当了汉奸,还有的说被鬼子抓去送到东三省挖煤了。我母亲揪心地牵挂,听人说沂蒙山在西南方向,出门或下地干活总是朝西南方向了望,渴望儿子能从西南边走来叫一声妈!有时怔怔地喊着我的乳名,发呆流泪。听说鬼子要扫荡,母亲总是自言自语地祷告:老天爷保佑我儿子吧。听说前方打了胜仗或是拔了哪个据点,母亲就喜笑颜开,见人就宣传。只要有部队路过村里,母亲会去送鸡蛋送花生给战士。地方干部来到村上,就会接到家里吃住。当时的区委书记后任县委组织部长的张学清和老同志都说我家是“抗日饭店”。我离家后,姐姐也入党外出参加工作了。谁也不能在我母亲面前说八路军、共产党半个不字,否则她会与人翻脸,因为她儿子、女儿都是当八路的。听说谁家儿女在前方牺牲了,她哭得比谁都厉害,十天半月满脸愁云地朝父亲发火。其实,父亲也一样日夜思念没有音信的儿子呀!村中一个17岁的青年(宋学永)被国民党顽固派高炳旺杀害了,花了许多钱,求了好多人,才允许把尸首抬回来。母亲看到青年的衣服口袋里装着一块没吃完的高梁面窝头,心里难过极了,心想这孩子啃这样的饭食去打仗,我的儿子在鲁南吃什么呢?母亲哭得比牺牲青年的母亲还要伤心,她是心痛远在沂蒙山的儿子……母亲就是这样伴着思念儿子的泪水熬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多难哪!难怪母亲说,这六年她想儿的泪水哭了有一水缸。

五年后形势好转,我们打下一个镇子有邮局,因为不知道家乡是根据地还是敌占区,我只写了一封报平安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哪!母亲见到这封信,欢喜得一天吃不下饭,父母不识字,急忙找人念给他们听。这时,又有人谣传,信是假的,八路军就兴这一套,人死了还给家属写报平安的信。听到这些谣传,母亲更难过了,没有音信也许有一线希望,见报平安信却可能真的死了,是部队来安慰我吧!就在母亲日夜不安时,大姐回娘家来了。大姐知道这件事一边劝妈妈不听街上那些闲话,一边又说她要亲自去看弟弟。妈妈既想知道儿子来信是真是假,又怕兵荒马乱大姐不安全。大姐却说,妈,你有三个闺女,死我一个还有俩!(事后听妈妈告诉我大姐说的这句话我热泪盈眶)大姐回家变卖了出嫁时的首饰,又借了些钱,甚至还安排了出现万一时的后事,离家启程了。大姐的举动得到姐夫李耀海的赞同,我非常感谢姐夫全力支持爱妻冒险去探望弟弟。令人无法想象的是,一个小脚家庭妇女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穿过日伪敌军星罗棋布的据点、碉堡和道道封锁线、封锁沟,还要通过国民党的地方杂牌军的防区、防线,往返周折由我军控制的一个战略区到达另一个我军所在的战略区,这是多么的艰难。她是以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与沿途日军、伪军、国民党军周旋,还要有高超的才智应对沿途社会上各种人物,才得以化解阻力,顺利成行。

大姐只知道弟弟在鲁南(我家乡称沂蒙地区为鲁南),鲁南在什么地方?从大姐的家乡栖霞县到鲁南到底有多远?应该怎么样走?弟弟信上写的那个村镇在什么地方?大姐一概不知,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也要见到弟弟。一路追寻,用一个多月时间千辛万苦往返数千里,终于见到了弟弟后回到父母身边,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啊!大姐没有料到在她走后不久,父母又收到我报平安的第二封信。事情是这样,我第一封信发出后不见回信,而且写得过于简单,根据在连队处理这类事情的经验,就在第二封信中写了一个外人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我家厢房的山墙是用碎石垒起的,石头缝隙很多很大,第二年,要泥石缝时,给正在9呼蛋的麻雀留下了一个窝。我在信中问厢房山墙上那个麻雀窝还有鸟住吗?果然灵验,父母见了这封信笃信不移:儿子还活着!为此,家中办了一桌酒席,把最亲近的亲朋好友请来,大家祝贺二位老人的儿子平安无事!父母欢喜地说就算半路拣了个儿子。从我穿上军装第一次探家,母亲送我回队到家中得知我还活着的信息,已经过了近六个年头。在战火纷飞的5年多中,独生子杳无音信,母亲的牵挂是可想而知的。

这五年是抗战八年最艰苦的岁月也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五年。我和我的同学战友在战火的考验和艰苦生活的锻炼中,度过一生的黄金时刻而没有虚度年华的遗憾,这使我引以自豪。

回忆60多年前,广大青年响应中国共产党“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纷纷走出课堂,离开家乡,奔赴抗击日寇的战场。在这场伟大的民族独立解放的浪潮中,我与周之翰、宋允书、于秉成同学四人,也一同投笔从戎,扛枪上了前线,又一同奔赴沂蒙山区抗战。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他们三人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壮烈牺牲,长眠在沂蒙山。他们与千万抗日烈士一样,无怨无悔、无私无畏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求个人的回报,所求的是比天高、比山重的民族尊严和国家的独立解放。烈士们身贫如洗,没有留下物质财富的遗产,但他们却留下了亿万万钱财也买不到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而披荆斩棘,历经磨难而发奋图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昨天可以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今天可以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开创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亲爱的朋友,千万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国家和民族曾经历过的危难时刻。不忘过去的民族,才是有辉煌未来的民族。

记住吧!所有为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危亡作过奉献的人,都将受到后人的爱戴与崇敬。所有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不论是上了英雄榜和烈士碑的光荣烈士,还是默默无闻的无名烈士,都是我们军队的英雄,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都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他们是书写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历史的人,他们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奠基人,他们是为后人通向光明和幸福大道的铺路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国家不能忘记他们,千秋万代都不应忘记他们。他们将得到永生,浩气长存,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抗日烈士永垂不朽!!

浏览:140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大荒堂主
    大荒堂主
  • 日照牟工
    日照牟工
  • 漂流者
    漂流者
  • 宋家村de
    宋家村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