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鸿文同志的回忆录即将出版了,我非常高兴。我和鸿文同志是老相识了,对他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不久前,我们结伴同行,回沂蒙山老区,重上孟良崮,再看故战场,攀登蒙山顶峰,瞻仰烈士陵园,时而悲痛流泪,时而欢欣鼓舞,彼此一心情相通,悲欢与共,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年代。鸿文同志虽然已经八十二岁了,但他那昂扬的斗志,拚搏的精神,却如同二十八岁一样,令我非常敬佩。这位可爱的老头每到一个地方,我总是要看看他在干什么,是不是身体欠佳、疲劳卧床?出乎我的意料,鸿文同志总是精神抖擞,天天写日记,即兴作诗。从孟良崮上下来,我有感而发,为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昔日八十老黄忠,长沙城下试威风。今朝八二鸿文兄,孟良崮上登险峰”。鸿文同志阅后回赠我一首:“携手攀登崮顶峰,犹闻鼓角震长空。敌军百万斩其首,再祭英灵三鞠躬”。从蒙山顶峰刚下来,他即兴赋诗《喜游蒙山》:“登上龟蒙顶,遥看足下峰。绝岩危若坠,险峻竞峥嵘”。当鸿文同志告诉我他要写回忆录时,我十分赞同。作为年过八旬的老战士,把自己人生的经历记述下来,留给后人,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当鸿文同志要我作序时,我欣然应允,亦是对这部回忆录出版的祝贺。
鸿文同志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即参加了革命,他与那个年代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在艰苦生活的考验和战火硝烟的锤炼中成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海军部队工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积极贡献。
鸿文同志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救亡道路的亲身经历。他以详实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旧中国的黑暗落后与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反映了那一代青少年不堪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要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强烈愿望,展现了广大青年踊跃参军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壮烈情景。掩卷而思,它对于帮助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深入具体地了解60多年前苦难中国的社会现实,重温抗日战争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发愤图强,振兴中华,都是大有裨益的。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既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也是鸿文同志从自己人生道路中印证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亲身体验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与屈辱,也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广泛深入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沧桑巨变。该书着墨于叙述一个山村八年抗战的历史场景,从中折映出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哲理。生逢乱世,大浪淘沙,有的人为国捐躯名垂千古,有的人误入歧途追悔莫及,也有的人认贼作父遗臭万年。鸿文同志说,“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为后人留下或是美或是丑的形象,每个人也都会为自己写出一部打上自己烙印的历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愿每个人都要走好自己的一生。”这些肺腑之言对于读者感悟人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鸿文同志是一位注重革命情感的人,书中多次提到他与同学四人一同脱下长衫投身革命队伍,又携手奔赴沂蒙。三位同学相继血洒热土,长眠在沂蒙山,作为幸存者的他怀念战友,离休以后三次拜望沂蒙感谢父老乡亲,在祭奠烈士时泣不成声,令在场的人都怆然落泪。我也是一位曾转战蒙山沂水并在那里流血负伤的老兵,对鸿文同志那种刻骨铭心的战友情、军民鱼水情,有着相同而真切的感受。鸿文同志说,“千万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国家和民族曾经历过的危难时刻。不忘过去的民族,才是有辉煌未来的民族。”“历史是财富,是振兴中华的动力。”硝烟散去不远,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以不辜负这位耄耋老人的殷切希冀。
鸿文同志际遇坎坷。自1947年因为父亲的冤案受到株连,直到1982年父亲冤案昭雪,自己才得以平反。在长达35年的冤枉和委屈之中,他多次在政治运动中被审查,特别是在“文革”中经历了近十年的审查、批斗和关“牛棚”。在逆境之中,他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始终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革命事业矢志不渝。正如他自己所讲的,在政治运动中可以被打倒,但是打不倒对党的信赖;在残酷斗争中可以触及皮肉,但是触不动对革命的忠诚;虽然在受冤枉时有过苦恼和委屈,但是从来没有怨恨,始终坚信历史终将大白于天下,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他认为,冤案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而非党的政策所致。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可以转化为一笔有利于革命事业前进和发展的精神财富。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他还以鲁迅先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胸怀,善待运动中的有关人和事,从不计较和纠缠个人恩怨,更是受到众人的称赞。
从鸿文同志的这部回忆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学生时期对真理和进步的苦苦追寻,来自于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对党的浓厚感情,来自于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是在苦难和战火的熔炉中铸成的。这样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在推进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让历史告诉未来。老同志写点传记、回忆录之类的文章,既可以为地方志提供革命史料,又可以教育启迪后代,使今天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的历史。对于老同志来说,也是为革命献余热,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实践,意义是很深远的。鸿文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在年过八十后仍笔耕不止、奋斗不息,可谓“桑榆虽晚霞光满天”,真是难能可贵啊!
近几年来,鸿文同志先后出版了《沂蒙行》、《鸿文诗书画集》和《鸿文诗书集》等著述,今天又有《脱下长衫》一书问世。挥毫落笔,字里行间,浸透着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家乡、对沂蒙、对亲人的挚爱。我想这正是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政治热情和创作兴致的不竭源泉。借此,我向鸿文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并祝他健康长寿,永葆革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