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大众日报》社卓越领导人李竹如同志/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

20136 发表于2021-07-02 17:20:14

1937年9月,我被调到一二九师师部,给负责民运工作的李竹如同志当勤务员。1939年5月,竹如同志调到八路军总部新组建的第一纵队任民运部长。这支部队在徐向前司令员、朱瑞政委的率领下,于同年6月来到山东鲁南,我也跟随竹如同志来到山东。竹如同志到山东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民运部长、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社长,山东省参议会、“战工会”秘书长等重要领导职务。特别在任《大众日报》社社长期间,他为《大众日报》能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更好地坚持下来,为记者队伍的培养壮大,为报纸的改进提高和发行范围上的不断扩大推进,以及打破敌人的封锁,克服物资上的困难等工作,均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为党的新闻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竹如同志虽已牺牲半个多世纪,我在他身边工作、战斗、学习的三年半岁月,至今思来,历历在目,感情至深。

追求真理,宣传真理

竹如同志是山东利津县庄科村人,1905年1月5日出生。天资聪敏,为邻居所赞许,母亲所宠爱。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接近进步青年,学习革命理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他从惠民中学回家过春节时,在自己家门贴上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这幅与众不同的对联,引起了乡亲们好奇的议论。虽然人们似懂非懂,但是马列主义在他的宣传下,第一次来到了这个偏辟的农村。同年夏,他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高中。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竹如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马列主义,揭露旧社会黑暗统治。他转为中共党员不久,东南大学附中停办,即来到济南正谊中学读书。在求学中,他不顾经济的拮据,与一些进步青年集资创办了一个以宣传革命思想为宗旨的《竞进》油印周刊。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时,他目睹日军在济南残杀中国军民,横施奸淫掳掠,他悲愤地离开了被日军侵占的济南,回到家乡利津。在利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并针对县财政局长纪鹗元的恶行,提出了“打倒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等口号。团结了一批革命青年,掀起了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后来被国民党发现,要抓捕他,幸亏几位乡亲用绳子将他从城墙上送出了城外,才免被害。后进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竹如同志在投身抗日救亡中,任中央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1932年春,南京地下党组织遭破坏,竹如同志被迫来到济南,在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任教,他为进行革命宣传,正在筹办期刊《今报》时,国民党山东当局在济南大肆逮捕革命师生,查封进步报刊,他被迫先后到上海、北京等地躲避。同年夏回到山东,任教于平原省立第五乡村师范。他在第五乡师任教中,把课堂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和抗日救国的宣传阵地。给学生讲解《资本论大纲》等马列基础理论著作,并在同学中组织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马列著作。他还多次组织师生排演了富有革命内容的戏剧,如《五金桥》、《香稻米》。这些剧目演出后,有力地引导了农民反帝、反封建压迫的斗争。同时,他还编写了讽刺伪满傀儡皇帝的话剧《大登殿》,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组织师生演出后,在校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在第五乡师任教期间,竹如同志为扩大抗日救亡阵地,还与在济南的几位志同道合的挚友创办了《新亚日报》。不久,他毅然放弃教学,专门来济南办报,任《新亚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他利用这一阵地,多次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不抵抗政策。但也招来了反动当局的注意、限制和打击。1936年春,竹如同志愤然辞职离开济南。

竹如同志由北京转道上海后,在文化界的朋友支持下,于1936年5月,创办了《文化报》,并任主编。由于报社的主要工作人员,大都是早年加入共产党的革命知识分子,报纸办的很有影响。报上每期的社论、评论和连载文章,大都出自竹如同志的手。他的文章据理评说,精辟透彻,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1936年11月,绥远抗战胜利后,他在《文化报》上连续发表了《对绥远抗战应有的认识》等社论,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欢迎。这份报纸虽出版时间不长,但读者极广,除上海外,还发行到北平、天津、山西、江苏、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区,山东不少县城的学校也都订阅了这份报纸。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于八一三进攻上海,《文化报》无法再办下去了,竹如同志便离开上海奔赴延安,他几乎没带什么行装,只带了一筒蜡纸、一块钢板、几枝铁笔。在敌人轰炸下,铁路、公路被割断,他就步行。他路经江苏、安徽、河南进入山西。他一路上,把中共中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油印成传单,沿途散发,进行了一路抗日宣传。

潜心学习马列主义

竹如同志对学习马列主义,特别刻苦认真,持之不懈。1939年5月,中共北方局决定他跟随徐帅、朱瑞政委来山东工作,当时给他配备的坐骑是一匹老瘦马,给爱人祁青若同志的是一匹白色骡子。在整理行装时,他把毛毯、衣服等行装都送给抚养其儿子的訾坊村唐仁海家,将联共(布)党史、资本论、列宁选集等数十斤重的书籍,都装进了行装。让牲口给驮着。为此事我曾提出建议,把书扔了,多带些行装。他说:“小鬼!你不懂,这些书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只有用这些书武装头脑才能干革命呀。”因过敌人的封锁线,一路上常急行军,有时还要打仗,东西一再精简。每次他总是将毛衣、毛裤扔掉,但携带的书一本也没舍得丢。6月29日到达目的地沂南县袋庄村时,他们夫妇只剩下了一床薄被子,两个干粮袋和两双鞋子。无论战时环境还是平时环境,他每天都坚持学习两个小时。他兼任《大众日报》社长时,还倡导《大众日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每日两小时的学习制度。他到各单位检查工作时,首先了解学习情况。他的这一举措,对《大众日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学习马列主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他学习马列自觉性强,学得好,作报告、讲话,幽默、风趣,很多干部和群众都愿意听他的报告和讲话。连朱瑞政委也很欣赏,总让他在一些大型会议上代表分局去讲话。他在1940年八一建军节大会上以《学习山东抗战三年来的历史教训,走向抗战到底,团结到底,胜利前进》为题的讲话,使与会的广大军民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时,受到极大的鼓舞。1941年1月24日上午,在费东县石栏村大广场,分局召开的党政军民五千多人大会上,由他报告的“皖南事变”真象经过,使在场人无不悲愤交加,一阵阵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在调查研究中推进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每行军到一个村庄住下,他总是先找房东了解社情民意。他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秋天到了,山野是一片金黄、丰收在望,这时他就召集人座谈或找人商量,怎样组织今年的秋收工作,如何速收、速打、速藏,如何对付敌人的烧、抢、运等破坏手段,如何用武装狠狠打击敌人的抢粮队。冬天到了,大地冰封,农民有段冬闲时间,竹如同志就抽调干部利用这段时间,到建立了民主政权,或开展了群众工作的村庄,组织成年男女,进行冬学教育,使他们既学识字,又学抗日道理。

他经常深入报社工厂,调查了解情况。他发现各厂技术无标准,产量质量无指标,考核无依据,有碍经营管理。即于1940年4月25日,在青驼寺召开了各厂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编辑部、经理部、印刷部负责人会议。历时两天讨论研究,提出了向老工人学习,严格把好质量关,人人讲质量的要求,制定了每班拣字、排版、校对、印刷、裁纸、载书等方面的产量、质量的指标和标准,建立了质量分析和生产统计等制度。会议结束时,竹如同志指出:各厂要持久地把劳动竞赛开展下去,通过这个活动,把印刷数量和质量提高上去,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提倡搞技术革新。

1940年夏,中共山东分局住青驼寺时,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点验委员高象九来到解放区,点验在鲁中的部队。竹如同志与高象九曾同在济南第一乡师任教,他利用这一关系,积极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限共、溶共、反共”的阴谋,争取高象九的同情,并通过他向国民党部队做工作。当时国民党游击第一纵队司令张里元所辖的王洪九部驻扎在桑峪村,距青驼寺25里路,常与我军搞摩擦。高象九接受竹如同志要求后,于7月22日去王洪九部,竹如同志不顾危险一同前往。哪知顽固透顶的王洪九,早在村外设下埋伏,一见他们来,立刻打了一排子弹,把走在前面的高象九抓进了村。竹如同志见此,即带随同的一名警卫员,沉着机智地脱离了险境。后来高象九脱离国民党参加了革命。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初,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和《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的指示》两个文件,号召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2月19日,竹如同志即到滨海区召开了有400多人参加的扩大干部动员大会。会上他以《实行减租减息与开展群众运动问题》为题,作了动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滨海区迄今各种工作之所以开展迟缓,基本原因是“减租减息”没有实行。他在报告中通过阐述滨海区各种租佃关系,以及雇工、佃农生活的痛苦情况,提出了如何贯彻分局指示,以及在具体贯彻中注意改进和注意的问题。到会的同志根据上述报告,讨论了一天半,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3月,竹如同志为搞好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问题,又深入到莒南县调查。事后向分局写出了有情况、有问题、有措施的调查报告。对于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勇于开拓进取

竹如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1938年,党分配他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的社长,报纸创办之初是油印。因初建人员少,他同祁青若同志也亲自动手刻印,尤其竹如同志刻印的版面特别细致精美。以后改为石印,后来买了一台光绪年间生产的铅印机,但没有操作的人才,竹如同志亲自到黎城招聘来一名技术工人,外号叫王鲁匹,此人对印刷机会操作、会修理、技术很好。但此人染有抽大烟、喝酒的恶习,使用他不理想,不用他铅印机又操作不起来。面临这种情况,竹如同志靠上作王鲁匹的思想工作,使他改掉了恶习,后来竞改造成为一名思想进步、遵守纪律、工作积极肯干的好工人。1939年1月,竹如同志调离《中国人报》,王鲁匹依依不舍地说:“李社长感谢你对我的帮助,使我走上抗日光明大道。”《中国人报》改为铅印后,朱总司令和北方局的领导同志,亲自到报社祝贺,并称赞这一报纸是一面斗争的旗帜,是中国人在强虏面前决不低头,决不弯腰的象征。1940年1月,竹如同志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任《大众日报》社社长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日军经常对我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给《大众日报》按时出版带来极大的困难。为尽快解决困难,竹如同志采取听(听有关同志汇报)、看(审看各种稿件)、查(深入基层检查工作)三个字的工作方法,了解到当前报社存有四大困难:一是新闻通讯报导工作薄弱;二是缺少技术人才;三是印刷材料短缺;四是报纸发行困难。针对以上问题,他多次同报社的仲星帆、于寄愚同志交谈、论证,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些困难的途径:一是加强新闻记者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记者的素质。1940年4月10日,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中国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竹如同志任董事长。他为鼓励记者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下,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曾于1940年9月1日,为《大众日报》撰写了《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一文,文中指出:“抗战中的新闻记者,不应仅仅是个宣传家,鼓动家与社会教育家,而且应成为一个组织者、督促者与指导者,在任何时期都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还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抗战和进步应当成为今天中国新闻记者所共有的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坚固地团结起来,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胜利地担负起光荣时代责任。”他这些谆谆教诲,使记者受到了极大的教育,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为做好记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竹如同志为办好《大众日报》,还积极组织建立了通讯报导网。为此,分局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加强通讯报导的领导,扩大通讯员队伍,县委宣传部长、地委宣传部长兼任《大众日报》特约通讯员。通知中还决定通讯员定期进行培训,报社要经常发表怎样做新闻通讯员和怎样建立与领导通讯网的文章。从此使通讯报导工作得到了发展和加强。二是对各类人员进行了有步骤地培养。1940年3月,从各地招收了12名青年,组成电务培训班,经过3个月的学习,充实了电务工作。又于同年4月份,分局宣传部通知各级党委,抽调20名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组建了记者培训班,经过3个月的培训,充实了记者队伍。1941年7月在临沭县耿家官庄,组建成立了青年工艺学校。学员共80余名。经过9个月的战斗、学习,毕业后分别到《大众日报》社各单位工作,成了报社的骨干力量。

竹如同志还一向重视技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刘玉华(刘民)是个有印刷技术的人才,从济南敌占区跑来要参加报社工作。竹如同志听说后,亲自接见了他,并鼓励他好好为报社印刷事业做贡献,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刘玉华同志也因此在思想、政治上进步很快,在工作中发挥了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先后安装了铸字炉,培养了五名铸字工人,改进了印刷打板型,代替治字型,发明了木制印刷机。这些都曾受到朱瑞政委和竹如同志的重视和赞扬。竹如同志重视从工人中选拔干部,他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工人中提拔了三名厂级干部。加强了报社的基层领导。

三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狠抓印刷材料的落实。一是组织了由6人组成(于秀峰、白铁华、张裕等)的采购队伍。因派往济南的采购员曲仲甫,经不起考验已腐化堕落,叛变投敌,出卖了我党在济南建立的地下采购线。对此,在竹如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又在其它敌占区建立了新的地下采购线。为节约资金,在竹如同志的指导下,在采购的经济往来中创出了新的路子。报社派于秀峰、白铁华去沂南县依汶开办了商店,对外公开叫“利源永”的字号。同该村商人王雁南、王洪山密切配合,由他俩在集上收购花生油、银花等土特产去青岛销售,再换回印刷材料。为了开辟新的印刷材料来源,1942年又建立了连云港地下采购线。

竹如同志为把《大众日报》社的各项工作搞好,还在报社机关成立了大众合作社,由王勇(王志勇)任经理,这是在战争年代的一个创举。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供应机关文具和日用品,推销《大众日报》社出版的书籍。也通过采购日用品,从敌占区购些印刷材料。大众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方便了报社机关、分局机关和一一五师机关的干部、战士,当时受到了好评。

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土法上马生产油墨和纸张。在生产油墨方面,发动工人先试验。用锅底的烟子灰,加点油搅拌,又加马尾松油,再加松香,终于试验成功。并派刘来厚同志在沂南县埠前店建小厂,正式投入大批生产。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油墨不足的困难,而且节约了资金,当时外购每盒15元,自产仅5、6角钱。派张榕、于秀峰两同志到沂南县,请当地农民土专家研究生产纸张,用桑树皮做原料,将树皮压细,长时间泡在水里,结果试验成功。接着在闾家庄正式建厂,厂长是白铁华,指导员是卢再历,从各地招收了30名工人,开始大批生产。以后又研制用麦秸、稻草代替桑树皮,也获得成功,在东博池厂大批生产。竹如同志到场祝贺,并命名为“文化纸”。首次用自产的桑皮纸印了第275期《大众日报》,从而克服了印报、印书大量用纸的困难,粉碎了敌人的封锁。

五是加大力度,改进报刊发行工作。党报发行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远在《大众日报》1939年创刊时分局就通知,各级党委分别在泰山、沂蒙、抱犊崮、芷马、滨海五个地委成立了《大众日报》分社,各县设立了代销处,负责《大众日报》发行工作。但报纸积压延误事情常有发生。竹如同志见此情形心情十分不安。他认为这种组织形式不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他多次向朱瑞政委请示汇报,经分局批准,于1942年2月10日,正式成立了山东战时邮政总局,局长是赵志刚。竹如同志又倡导建立了邮发合一的办法。即战邮总局局长兼任《大众日报》社发行部长,各地区战时邮局设立发行科,局长兼任发行科长,县一级战时邮局设发行干事。1942年鲁中召开战时邮局局长会议,竹如同志到会作了《改进加强战时邮务工作》的报告。他指出:“战时邮政工作是项重要光荣的工作,是目前开展对敌斗争,将来实行战略反攻的重要武器……。”又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充实干部和人员。战时邮局的同志要重视业务学习,做到科学管理。各级战时邮局的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把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全省战时邮政事业开辟出一个新局面。从此,党报发行工作,得到了大大的改进和加强。

创出一条办好党报的路子来

竹如同志在领导《大众日报》社工作时,他鉴于《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分局的机关报,是党的喉舌,一贯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他指出:《大众日报》的任务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对广大群众起到极大的组织动员,教育鼓舞作用;对错误的东西起到及时的制止、纠正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上,他倡导了“五严一热爱”。

一严是:社论、专论、内部大众电讯严格把关。要求做到三性,即政治思想性、时间性、严肃性。1940年1月,分局成立了党报委员会,朱瑞兼任书记,竹如同志任副书记,于寄愚、刘子超同志为委员。委员会主要职责是掌握办报方针,选写社论和专论。每月编辑部将社论拟出细目,报党报委员会审查通过,然后由编辑部编写,写好后先送竹如同志审阅,经他审阅后,不便在原稿上修改的,他就亲自动手写。据不完全统计,他写的社论,专论达23篇,有14万多字。如他写的《普遍召集县区乡参议会,建立宪政基础》的社论(刊登在1940年2月28日的《大众日报》上)。至于不署名的社论、专论就更多了。

建立了四级审查网。社论、专论、大众电讯写出后,必须经主任编辑,管委会副主任,竹如同志,朱瑞政委四级审查,才送厂和文印室印刷。由于抓了三性和严格审查制度,《大众日报》办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并多次受到朱瑞政委的表扬。

二严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报社机关成立了总支部委员会,配备了专职的教导员。各单位成立了支部,定期召开党的生活会,认真贯彻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还经常召开编辑、记者人员座谈会,了解他们工作学习情况。竹如同志在这些会上总是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说:“做新闻工作者要讲党性,政治头脑要敏锐,业务要精,纪律要严,要围绕党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精神去办报。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害报纸的形象。”《大众日报》的编辑、记者,在他的要求下都通过认认真真贯彻这些精神,从没有偏离党的方向。每月都召开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大会,由竹如同志传达分局和党报委员会指示精神。他还借此给我们讲形势、讲任务。但每次他都把加强马列主义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来给我们讲,要求我们要学以致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

三严是贯彻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竹如同志兼任《大众日报》社长后,调整了报社的中层领导班子,撤销总厂,改为印刷部,于一川任部长,郭克刚任副部长;成立了经理部、刘力子任部长;组建了管委会,竹如同志兼任管委会主任,仲星帆同志为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管委会委员。管委会下设秘书室,主任赵宏弼;编辑部主任白汝瑷。管委会定期每月召开一次会,其内容是:传达分局的指示,汇报上月工作情况,布署下月工作,汇报各单位人员思想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学习和加强政治思想的工作。

四严是严细的工作作风。竹如同志有雷厉风行,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只要经集体研究决定了的事情,既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从不改变,而是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实现目的。他每天都把自己的工作安排的有条有序,要求下边完成的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报社仲星帆诸领导是和竹如同志谈工作的常客户,别人汇报他都仔细听,不明白的事情,他总是寻根求底地进行询问,直到弄明白为止。如1940年1月,仲星帆同志向他汇报说:各厂现在缺少油墨和纸,看四号(分局规定的代号)有啥办法。仲星帆同志讲完后,竹如同志耐心地说:星帆同志,各厂每月需要多少纸和油墨,现库存多少缺多少,如何解决请你同有关部门研究后,拿出个可行的意见咱们再定。几天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竹如同志的努力下确定了。他却不到此了事,对确定的每项工作,都根据工作进程进行分段检查。1940年1月,分局和报社住费县石栏村时,分局拨给报社一笔款,经理部长派会计科长贺林去取,路程80华里。晚上开会时,竹如同志问刘力子同志:钱取回来了吗?刘说:才去取。“几个人?”,“一个人”,竹如同志立即说:这笔钱一个人去取你放心吗?你别开会了,快去!刘力子同志二话没说拿起匣枪,冒着刺骨的寒风连夜赶到一同取回。事后他对刘语重心长的说:这不是不相信同志,是俩人好商量,战争环境万一出问题,你不仅说不清楚,还会使我们的工作受到损失。竹如同志对干部政治上关心爱护,是坚持原则从严要求。干部对工作作出成绩他就表扬,如白学光和郭克刚同志在1941年,大扫荡中,坚持斗争事迹突出,他就在1942年1月1日,报社总结反扫荡大会上,对他们俩人表扬道:山大王这次在蒙山,文有白学光,武有郭克刚,文武双全,屡战获胜,堪称“蒙山王”,值得大家学习。相反对工作失误的同志,严肃的批评教育,并给予纪律处分。丁柱在大扫荡中领导不力,丢失枪支,除批评教育外,还给了记过处分。再如:“皖南事变”后,编辑吴健出于对国民党的不满,编《大众电讯》的一条日本《共同社》的消息时,如实刊登“日本把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竹如同志发现后,认为这是幸灾乐祸,是丧失民族立场的错误。对吴健提出批评后,降职调大众印书馆任助理编辑。他对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要求也很严格。1939年日军对山东进行“大扫荡”,八路军一纵队转移到沂水县吴家河北村休整。纪念“八一”建军节那天,伙房改善生活,吃牛肉烧土豆,我到伙房打饭,勤务员刘洪德同我闹玩,在我身后用手猛击我一掌,我遂即拿着伙房用的木柴追赶他,不慎失手打伤了正在大树下休息的一个老头,保卫部得知后,马上把我关了禁闭。竹如同志知道这一情况后,下午到保卫部看我。我请求他说情,把我放了。他批评我说:小鬼你违犯了群众纪律,将你关禁闭是完全应该的,你要深刻认识。检讨错误。因发现敌情,部队在此村只住了五天,于8月6日转移。保卫部和直工科研究,扣发我两个月津贴费三元钱,送给这位受伤的老头,作为养伤费,事情才算完结。此事已过去57载,我还记忆犹新。

五严是严格请示报告。竹如同志对下属单位规定每月口头或书面汇报一次工作,急事随时请示汇报,在汇报请示问题内容上,要求简明扼要,但对“大概、可能”这样的词句,他不乐意听。他的组织观念很强,对分局做到了勤请示、勤汇报,凡属他代表山东分局在有关会议上讲话,都先写好提纲,报请朱瑞政委审定才去讲。纪念《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他请示朱瑞政委同意后,才向党中央、毛主席拍发电报。不几天,毛主席用电报发来题词,这一消息发表后,对全省党政军民和报社全体工作人员是极大的鼓舞。

一热爱,就是竹如同志教我们报社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热爱报社的工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好所担负的每项工作。他要求大家做的事,他首先做到,我深知他是非常热爱《大众日报》的。他虽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再加是战争年代,分局机关、大众报社三天两头移防。但要他写的重要社论和专论的任务却从没有耽误过。有的是在沂蒙山区农家的油灯下写成的,有的是在凛冽的寒风中呵开冻笔写的。1942年10月中旬,他到鲁南区党委检查工作,不能马上返回分局。但他没有忘记大众日报创刊三周年。1942年元旦,在抱犊崮山下涧村,由竹如同志主持举行了《大众日报》创刊三周年大会。会上区党委负责同志到会祝贺;竹如同志到会讲了话:他说:“回顾《大众日报》的艰苦历程和光荣传统,要求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继续勤奋工作。夺取更大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本色

竹如同志有一种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他在上海创办《文化报》时,党组织没有给他一点经费,全靠自力更生,写稿子挣一点稿费。他一件皮袄进过几次当铺,书买了看完后不得不再卖掉。他脚上的袜子常常露着指头,皮鞋底磨透了,他铺上厚厚的报纸继续穿。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也就更容易理解和关注那些生活在饥寒交迫中的人们。

1939年5月,八路军一纵队向山东进军时,他骑的是一匹老瘦红马,爱人骑的是一匹老白骡子。因此,他们只有在途中急行军时才骑一骑。既是这样,也时常卧在地上打不起来,每遇到这种情况,他俩就干脆下步赶路。部队行军到了河北省南宫县休息时,我便给竹如同志提出建议:首长你骑的马很难走到山东,请你向朱政委要求换一匹好马。他对我说:小鬼,现在战马很紧缺,咱不能因这事叫朱政委作难。凑合着骑到山东再说。这匹老红马他一直骑到1940年7月,住青驼寺被朱瑞政委发现后,才给他换了一匹好白马。

竹如同志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严。他在工作中,时常接待外地来找他谈工作的同志,遇上吃饭时间,他总是给管理科写上一客饭条子,让客人吃馒头,自己吃粗粮,绝不多领一份客饭。他还自己动手改善生活。1940年12月,分局住费县石栏村时,生活特别艰苦,顿顿饭吃的是黄豆面窝头,菜的油水很少,实难吃下。有一天,竹如同志给我三元钱,要我上集买了2斤肉,3斤辣咸菜,3斤花生米和少量葱姜油盐。我又在他的指点下,把花生米浸泡后煮熟,咸菜切成丝。这时他过来对我说,现在你站在一边看我做,下次你就会做了。说话间,他把买来的那些东西很快制成了一木盆味道鲜美的小菜,并取名为“三样咸菜”。但没过几天,机关又要转移。我问他:首长,那些咸菜咋带?他说:小鬼,你到文印室要几个用完油墨的空盒,用草木灰水洗净,装好,咱们在行军路上吃。当分局和一一五师机关急行军,经蒙山大不岱峪爬上山休息时,朱瑞政委说:肚子有些饥了(当时在场的还有肖华等诸位首长)。这时竹如同志对我说:小鬼,你把咱们土造罐头拿来请大家尝尝。大家一边吃一边称赞道:没想到在行军路上吃上了这样鲜美的咸菜。大葱沾甜酱,这是山东人最喜欢吃的佳肴。在战争环境甜酱是很难买到的。1940年夏,分局机关驻青驼寺时,我在竹如同志的指点下,用一些发霉的干粮,成功地做了一小盆甜酱,让机关的同志们又饱尝了一次口福。

竹如同志对生活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常说: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所以他特别注重锻炼,一年四季坚持用冷水洗澡洗脸。

不幸的是,正当竹如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大智大勇,为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忘我工作时,即在1942年11月9日的反“扫荡”斗争中,在沂水境内的对崮峪英勇牺牲,时年37岁。他的牺牲,使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和干部深为悲痛,但也更加坚定了艰苦抗战的决心。1943年5月3日,朱瑞政委为《大众日报》撰文纪念他时,高度评价道:他的工作,他的奋斗,他对党的贡献,在山东已成为坚持山东抗战建设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徐帅健在时也对他作过高度的评价: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家和活动家。竹如同志虽已离开我们54年了,但山东人民、大众报社、老报人都在怀念他。他那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终身献身、不怕艰难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他那高尚的思想品德,优良的工作作风,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刘德文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刊登大众日报回忆录

(未校对谢绝转载)

浏览:155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Jay Sun
    Jay Sun
  • xndw
    xndw
  • xiao
    xiao
  • 柳影
    柳影
  • 谢君慕
    谢君慕
  • 20136
    20136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