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前记
虹口职业介绍所,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家社会团体开办的职业介绍所,为日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职业介绍机构起到了开路先锋和铺路石子的积极作用。张守祜当时是市总工会虹口办事处主任,被任命为虹口职业介绍所所长;苏国雯当时是市总工会虹口办事处工作人员,被任命为虹口职业介绍所副所长,负责职业介绍所的具体工作。
张守祜:1943年出生,1962年参加工作,1985年任市总工会虹口办事处主任,1991年市总工会虹口办事处改为虹口区总工会,张守祜当选为主席,1993年调虹口区税务局任局长,2004年退休。
苏国雯:1955年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1988年到1991年负责职业介绍所的管理工作,1989年到1991年因在管理职业介绍所工作中 成绩突出,连续三年被虹口区政府“记功”奖励。1995年后调虹口区总工会综合服务部任副部长、部长,2002年调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任副主任、人 武部部长,2010年退休。
口述:
张守祜,1988.12-1990.11任虹口职业介绍所所长;
苏国雯,1988.12-1991.12任虹口职业介绍所副所长。
整理:刘世炎
口述人:张守祜(左)、苏国雯(右)
1988年12月1日成立的虹口职业介绍所(简称职业介绍所),是全国第一家职业介绍所。
适应就业新形势 成立职业介绍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时期,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不少企业实行用工制度改革和优化劳动力资源组合,相当多的企业关停并转,仅虹口区属集体工业企业就有三分之一亏损,产生了大量富余人员,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社会劳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当时解决劳动就业的,只有劳动部门的劳动调配站,在大批职工下岗的情况下,劳动调配站已不能满足社会解决就业难这一突出矛盾的需求。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如何发挥工会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解决职工面临的生活困境,成为职工真正可依靠可信赖的组织的作用,为党和政府分担在改革开放中带来的阵痛尽已所能?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蒋明道多次来虹口调研劳动制度改革、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当时的市总工会虹口办事处领导张守祜思想比较解放,多次和班子成员一起研究如何发挥工会的职能,关心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在原区委书记卢丽娟和副书记张乃生的大力支持下,市、区总工会经过几个月的调研、酝酿和筹备,全国第一家职业介绍所在虹口区应运而生。后来,每个区都建了职业介绍所。
1988年12月1日,在飞虹路360号上海市总工会虹口区办事处举行职业介绍所成立大会,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杜玉英主持会议,会上任命了张守祜为职业介绍所所长,谈军和苏国雯为副所长。当时的市总工会副主席蒋明道和原虹口区委书记卢丽娟在会上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期望。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章瑞英出席了成立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上海工会组织在参与劳动制度改革,支持劳动制度改革和关心失业待业职工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建立第一个职业介绍所,为推动社会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务市场,为工人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增加了机会,为工人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方便,为劳动力的再就业创造了前提,是为广大职工做了一桩实实在在的好事,为建立有组织的全方位的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劳务市场体系做了补充,是符合全国工会第十一次大会精神的”。章瑞英同志还为职业介绍所挂牌。
全力以赴 开展四项主要工作
虹口职业介绍所领导成员名单
虹口职业介绍所成立会场景
当时的总工会虹口办事处为职业介绍所提供了大概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我们把办公房分成两个区域,一边是接待和办理业务,一边是活动室,放置了报纸、茶水等,来找工作的人员可以在这里坐坐、聊聊。当时我们职业介绍所有四位工作人员,苏国雯是工会在职干部,负责总体事务。我们还向区环卫局借调一人,聘请了两位退休干部,其中一位还是高级工程师。一个同志负责培训和贷款,还有两位负责失业登记、就业介绍、开招聘会等。我们按照上海市劳动局批准的《上海市总工会虹口职业介绍所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来开展各项业务,我们的职业介绍所主要有四个工作任务。
首先是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洽谈咨询服务。当时来求职登记的主要是六种人,一是终止合同或辞职人员;二是被单位开除、辞退、除名人员;三是“两劳”释放人员;四是历届未分配工作毕业生;五是企业内回家待业职工;六是出国未成又工作无着落人员。失业的凭《待业证》(当时还没有《劳动手册》),回家待业的凭单位证明,可来登记建档。职业介绍所成立的第一年就有一万多人来办理求职登记,由于那时还没有电脑,我们用手工建立卡片索引。一人建两种卡,一张是一人一表的卡片,另外是建一个索引,就像图书馆里卡片一样,按照工种、年龄归类。比如有的人有三个工种可选择,归类时一个人就要建立三张卡片,这样可随时满足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灵活多样的需求,查找方便,成功率较高。
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包括全民、集体、私营、乡镇企业以及工商个体户。用工方式有合同工、季节性临时工、短工,计件工、帮工、外发加工、还有钟点工,上海的和外省市均有。为了获取单位的用工信息,我们花大量的精力与企业联系,白天坐着公交车跑企业,晚上通过邮政黄页手册向企业发信件,每天都要到忙到七八点。一般收到企业回复的约占5%左右,只要有线索就抓紧联系,向企业推介待业职工。通过我们推荐,再就业成功率约为25%,在当时这是一个不低的数字了。我们还举办就业招聘会,第一年就办了四次大型的,地点就在当时的工人俱乐部,每次都有50多家企业来,实现双向选择。
其次是开办免费技能培训班。当时工会有个职工技术协会,有师资和场地,我们跟他们合作联手,主要开办财会、电工、冰箱维修、电焊工等培训。总工会一年给我们30000元办培训班,不向学员收费,结业后发给证书,由职业介绍所向招工单位推荐。这项工作非常受欢迎,帮助失业人员学到一技之长,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当年上海刚刚开始股票交易,上海万国证劵公司急需一批柜台办交割的财会人员,我们正好办了财会培训班,培训了一批下岗人员,全部被证券公司录用。冰箱修理培训是我们的强项,被企业录用率也很高,被录用者都能独立开展工作。
第三是以优惠的小额贷款形式,扶助自谋职业。我们把一笔钱贷给街道集体工厂,加工打火机,一下就解决了10个人的就业。当时“两劳”释放人员、被企业除名的、辞退的人员推荐工作比较困难,为了帮助他们自行创业、自谋职业、生产自救,我们向他们提供平均每人1500元左右的无息或低息贷款,基本可以做为租借场地、进货经营的启动资金,扶助他们从事个体餐饮业、药材业、干果业、水产业。当时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只在250元左右,所以1500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当然也有坏账,有些经济犯罪的“两劳”释放人员头脑比较复杂,所以我们把关比较严。
第四是承接外来加工的业务。把承接来的业务用于帮助年龄偏大的女同志在家干活,当时得到在闸北区安庆东路上的珊瑚工艺时装公司的支持,委托加工编织棒针衫。这家公司当时很有知名度,全国、上海等妇联领导都去视察过。编织棒针衫,一件可得七元钱加工费,我们组织了80名女工参加,快的三天能织一件,慢的一周一件。我们每月送一次成品,再把毛线领来分给大家,领货和交货时都是用秤来秤分量,大家合作得很好。这些女工能通过这种计件工的方式得到劳动收入,只是后来这家公司的老板因出车祸去世,公司跨掉了,真可惜呀。
在实践中探索 不断破解就业难题
我们职业介绍所在工作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缺乏业务指导和帮助。当时工会创办职业介绍所,劳动部门很不乐意,因为此举将打破劳动局统揽劳动力分配市场的格局。而且劳动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班,虽然不向个人收费,但是向企业收费,而我们全部免费。当时我们还专门写了调研报告,建议从企业向劳动部门缴纳的职工教育培训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但没有得到回应。劳动部门只是要求我们按照《上海市总工会虹口职业介绍所试行办法》来开展业务。我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指导下,一切从零开始,从求职登记表格设计到职业介绍的方式方法,都是自己摸索。后来,职业介绍所慢慢红火起来,接待大厅每天人满为患。开办两个月后,劳动部门派人暗访,看我们是否按“试行办法”操作。经过多次实地明查暗访、领导协调和听取情况介绍后,认可了我们作为劳动力市场补充定位的做法。另外一个问题是招工难与就业难的“两难”矛盾突出。一方面求职人员在择业中过分挑肥拣瘦,追求收入高、条件好的工作,对一些待遇低、笨重的体力劳动岗位不愿意去;另一方面某些技术行业和苦、脏、累、险的工作却招不到人。当时,到我们这里来登记的,大专生都很少,初中生占到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的外省市求职人员并不多,那些脏、累、苦的岗位经济效益低、福利待遇差,上海人不愿去;有的企业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人,出现了招工难。而在求职人员中,妇女就业难,文化程度低下者就业难,无技能者就业难,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更难。这种矛盾,在今天的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存在。其实只要放下身段,有一技之长,也是很好找到工作的。1989年2月,通过我们职业介绍所成功介绍就业的157人中,妇女仅9名,而登记求职的28名电工、27名钳工,一次就分别成功13人和19人。“就业难”和“招工难”矛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求职者好高骛远,对于职业和待遇的期望值过高。浦东洋径乡永顺机械厂劳动和生活条件均不错,工厂出每月250元工资委托职介所招收车工和钳工,当时有11人应聘被录用,但两个月后竟有10人借口路远自行辞职。蓝屋服装厂招收缝纫工,双方合同注明完成定额可得月200元工资,超产另外加工资和奖金,但不久,被录用的20人就回来了一大半,他们的理由是“我们有技术、有体力,何愁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要去就到工资高、条件好的厂去,否则宁愿等待机会”。
针对失业人员就业的要求和愿望不够现实,择业要求过高,脱离实际等产生的就业难问题,我们就通过创办墙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就业形势,让求职者全面充分地知晓就业难的形势。在接待大厅开辟活动室,让失业人员在这里看报、喝水、谈心、讨论,抒发心中的郁闷,调节心态。我们通过宣传和做了求职者大量的思想工作后,让一些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发生转变,正确定位就业意向。失业人员向雷(化名),经我们职介所推荐被上棉十七厂录用,但仅上了两天班就觉得工作很苦而不愿去了,待在家又经常受到父亲的指责,很是郁闷。我们了解这一情况后,满腔热忱地帮助这对父子沟通思想,并引导向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取得厂方谅解,同意再次接收向雷。当向雷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全家都非常高兴,父子俩特地到职介所表达感激之情。当时这样的事例经常有的,职业介绍所收到了很多再就业者送来的锦旗。
在开展职业介绍工作过程中,我们很注意再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求职者介绍成功,被单位录用后,我们都要求企业和个人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稳定合同期限,督促用人单位向所在区劳动部门办理用工手续,当时还没有企业“交金”的事情,如果出现用工纠纷,我们也出面解决。我们还建立“回访”制度,到录用单位了解用工情况,同时与被介绍者谈心,稳定情绪,鼓励他们珍惜工作机会,爱岗敬业。
无悔的付出 良好的社会影响
虹口职业介绍所是第一个社会办的职业介绍所,很多工作当时是边探索边实践,我们就做好有心人,在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中,及时掌握社会上的劳动就业动向、企业用工与求职者状况等基础性材料,为政府和工会制定劳动政策及时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职业介绍所的窗口,对来登记求职的失业者,从他们的年龄、工种、技术特长、生活来源、家庭就业人口、失业原因、就业意向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职业介绍所的工作重点应在急需找工作的、经济发生困难的、家庭陷于困境的失业者身上,为他们解困、解难。我们还全程参与了上海第一家集体企业——上海新光五金厂的破产试点工作,把掌握和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家试行破产,七方伤透脑筋》的简报上报,引起市、区领导的重视,当时的市长朱镕基同志作了重要批示。我们建议的政府劳动部门及早设计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理顺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等意见和建议都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职业介绍所的开办,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1990年8月全国总工会在上海召开“工会参与劳动就业工作座谈会”,我们在会上做专题发言,全国各地工会的与会代表到我们职业介绍所现场学习参观,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各大报刊杂志《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改革》、《中国工运》、《中国妇女报》、《经济时报》、《劳动报》等先后对职业介绍所作过许多专题报道。我们职业介绍所也荣获了“全国立三运动提名奖”。
后来,职业介绍所纳入了区总工会保障部,作为常规工作开展。我们当时做了一件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事,帮助了一些服从国家经济调整和改革需要而下岗的人,为他们重新扬起了生活的理想风帆,心里感到非常欣慰。职业介绍所的成立,在当时为发挥社会多种渠道解决就业难的突出矛盾、履行工会组织帮助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难的职能、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职业介绍所的成立,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也为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类社会职业介绍所的大量兴办起到了开路先锋和铺路石子的积极作用。
飞虹路380号曾是当年虹口职业介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