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姥爷姥娘去世后,回母亲娘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多都是因为长辈们的白事。想起来就有些汗颜,曾经有一次想磕过头就走,但当越来越靠近村子之时,总有一个奇怪的声音在我耳边叮咛,多待一会多待一会。情感随之复杂起来,路一下子变得那么熟悉和亲切。过往在姥爷姥娘家的童年旧事像风一样在眼前吹拂,思绪中姥爷姥娘好像在村口向我招手。
站在姥爷姥娘的墓前,我用心的看着墓碑上的文字。母亲兄妹八人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分别是省申欣仁秀芬芳英,由此可见,姥爷虽没有文化,但给子女起的名字都很有文化。联想到母亲兄妹八人的人生历程,感慨感叹感伤。大舅大姨母亲都是建国前的老党员,二舅因公殉职,三姨嫁给了抗美援朝回国后转业在东北林区当干部的三姨夫,又把四舅四姨带去东北林区就业有了工作,后来姥爷去东北看望儿女,相中了同在林区工作的四姨夫,四姨夫家族显赫,叔叔哥哥都是老革命官至正厅。只有三舅未走出乡村,一生务农。但三舅的孙辈人才济济,教师、军人、飞行员、央企员工及事业编制岗比比皆是,且都在城市扎下了根。大舅的儿子参军后一路逆袭成了家族乃至全村最大的军官,引得村人啧啧称奇羡慕至极。
姥爷身材瘦小貌不惊人,放在哪里看,都是普天下最勤劳最善良的农民形象。姥爷没有文化,也不懂得大道理,但姥爷能够在血雨腥风的抗日年代支持他排在前面的一儿俩女走上革命道路,他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有多大可想而知,放在今天也是凤毛麟角独树一帜。
大舅1938年走上革命道路,在抗击日本鬼子的多次战斗中九死一生,残酷的战争折磨着他的身体。大舅为人耿直单纯简单,由于没有文化,一直未能得到提拔重用。战争结束后一直在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由于多种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前退休,八十年代初改办离休,1988年病逝。母亲后来回忆到,大舅年轻时脾气很好,对父母孝敬,对弟妹疼爱,对庄邻友善,是一个合格优秀的长子。大舅在抗击倭寇的拼杀中,曾数次受伤,有一次在鬼子的追杀下,藏在一个柴火垛的上面,鬼子追到时,多次用刺刀捅柴火垛。日本鬼子大多矮小,对垛顶没有刺捅,大舅躲过一劫,后来大舅讲述这些经历时还阵阵后怕。大舅后来性情大变,脾气烦躁,易气好怒。提早退休有性格原因,现在来看是标准的战争综合症。大舅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七十二岁病逝。后来大舅唯一的儿子参军,一路拼搏一路逆袭,成了家族乃至全村最大的军官,终于让沉睡的大舅笑出了声。
大舅参加革命后,大姨被地方党组织列入培养对象,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姨当时是村里的妇救会长,站岗放哨送情报,积极组织村民拥军支前。母亲十四岁就跟着姐姐跑前跑后,革命的脚步越走越远。1942年大姨出嫁,在婆家依然是支前的模范。
大姨出嫁时,母亲十七岁。妇救会长的职务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母亲肩上,母亲支前工作做的丝毫不逊于姐姐,由于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区领导的表扬。收军鞋,送军粮,母亲带着一帮识字班姐妹干的风风火火,圆圆满满。对家里的农活自然就顾不过来,村里的好事人在姥爷姥娘面前挑拨是非多言多语,但姥爷姥娘不为所动,宁愿自己多干一些,也从不干涉母亲的支前工作。姥爷姥娘两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民实际上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母亲1946年6月入党,举世瞩目的孟良崮战役期间,母亲在区里的组织下,和民工队一起把粮食送到了战斗的后方。那个时候,担任游击队长的父亲正和大部队拼杀在主战场。某种意义上说,孟良崮战役是父亲母亲的红娘。
我们家族有十位老革命,母亲娘家也出了三位老党员。父亲母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沭河两岸都留下了父亲母亲革命的足迹。
回顾大舅大姨母亲的革命道路,我不禁为姥爷姥娘感到骄傲,两位老人家同样是革命的功臣。张家英雄三兄妹今天已团圆在天堂,他们的奉献精神已在子孙辈发扬光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