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王克寇(4)立志苦求学/王岚

觉悟人生 发表于2021-09-07 10:09:04

1931年9月,伯父考入禹城第一高等小学(简称一高),离开了那块祖辈都在土里刨食的黄土地,来到距济南府仅50公里的县城。

禹城是因大禹疏九河有功而得名的古城。1910年(清宣统二年)12月21日,津浦铁路的穿行贯通唤醒了古老沉睡的县城,使她与华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连接在一起。1914年春,城内东街首建第一家官办工厂,购进织布机4台,招收工人20名。1917年,城内北街陈氏一家购进脚踏织布机5台,开始织造蚊帐布、平纹布和麻葛布。这便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在禹城的初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及文化的发展,国体兴替、制度变革,也把禹城第一高小推到古城文化教育的时代前沿。

禹城第一高等小学,前身是禹城东街历史悠久的敷文书院。1914年(民国三年)改称高等小学校,1925年(民国十四年)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5月改称禹城县立城内第一高等小学。这座禹城县的最高学府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直处在新1日文化、新1日思想的激烈交锋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思潮彻底打破了这座学府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闭塞状态。觉悟了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纷纷投身革命活动,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团体,领导群众斗争,成为禹城革命最早最活跃的策源地。

伯父后来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与他在禹城一高受到革命熏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或者说在禹城一高的学习与生活,使伯父搁置在心底的信念和志向找到了归宿,使他干渴已久的理想之苗找到了可以根植的沃土。

说这些,离不开开创禹城一高红色历史的革命先驱李宗鲁。

李宗鲁是禹城镇寺后李庄人,1921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到禹城第一高等小学任教。1923年始,李宗鲁常到各理发店对理发工人宣传“团结起来,在社会上争取合法地位”的道理。在他的鼓动下,同年冬天,禹城成立了理发工会分会。1924年春,李宗鲁成为禹城县第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利用自己合法的教书身份,秘密地在进步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团员,先后发展了张巨涛、杨世荣、马毅之(马风元)、王云阁等进步青年入党,组织师生利用多种形式同反动当局进行斗争。1937年10月,马毅之和我的伯父在连五高小学创建了中共禹城第一届县委。1926年6月,李宗鲁在城内第一高等小学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禹城县第一个党支部。党支部向进步学生介绍进步书刊,组织演讲队,反对军阀混战,反对苛捐杂税,声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1927年冬,在反动派的压迫下,李宗鲁被逼离校,在平原与原山东一师的同学杨笙甫、延伯真一起从事党的秘密活动,创立了中共鲁北地委。同年,任鲁北地委组织委员的李宗鲁与杨世荣在季李胡店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禹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8年3月,李宗鲁与安r街共产党员贺漫真取得联系,建立了第二个农村党支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禹城一高党支部组织师生宣传读书不忘救国的道理,配合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此时进入禹城一高求学的伯父,在读书学习的同时,以更宽阔、更深邃的目光去看待和分析这个连年饥荒、内忧外患、政府昏聩无能的当局。他激情澎湃地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师生们一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以街头演出、散发传单、搞募捐和号召抵制日货等方式抗议日军的野蛮侵略,唤醒同胞的爱国救亡意识。伯父和同学们那如泣如诉、悲愤满腔的歌声在禹城的大街小巷飘荡:

高梁叶子青又青,

九一八来了日本兵呀!

先占火药库,后打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

中国军队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歌声震撼着有爱国良知的中国人。他们驻足哀叹,心中开始为祖国和民族的前途担忧,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痛恨万分。

1933年夏天,伯父以优异的成绩在禹城一高毕业。经过深思熟虑,他瞒着家人,和好友于春溪、高凤灵等又一起报考了平原乡师(即山东省立第五乡村师范学校)。爷爷王玉田得知此事,顿时急了,对伯父嚷道:“不能再念书了!家里的光景你又不是不知道,你是老大,读了这些年书也算是个秀才了,眼下还是赶快找个差事挣钱养家吧。”

爷爷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自从伯父被绑票事件发生后,家里的状况一直没有好转。已到上学年龄的三叔王汝安①求学欲望非常强烈,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上学堂,他很不甘心,就悄悄地跟到学校,躲在教室窗户下偷听老师讲课。时间长了,三叔偷听老师讲课的行为被老师发现了。李兰田老师非常喜欢这个爱学习的孩子,多次到我家劝说,让三叔去读书。尽管爷爷也希望自己的三儿子认字读书,可考虑到二爷爷,考虑到两家十几口人一锅吃饭过日子,考虑到自己的大儿子已经读书多年,如果再让三儿子去读书,爷爷真是开不了口啊!最后还是我二爷爷表态:“让三儿去读书吧,大人紧紧裤腰带,别难为孩子了!”就这样,三叔欢蹦乱跳地成了我家第二个进入学堂的人。或许就是因为他也识文断字了,所以后来也同伯父一样,执著地踏上了寻找光明之路。“当家难啊!当穷家更难!”爷爷蹲在院子里,一边忙着手头的活计,

一边长吁短叹。他知道大儿子心气高,可是……

“爹!俺也考虑过家里的状况。俺报考的这个学校,考上不需家里花钱,每个月政府还给5元铜元,吃饭3元就够了。只是俺不能给家里挣钱。”伯父涨红着脸蹲在父亲身边央求。他实在不愿意就此停下求学的脚步。

“要不这样:我考上就念,考不上就不念了。”伯父的目光里充满期待和渴求。

此时,我爷爷很明白,这小子只要考,就没有考不上。

“那你还是去问问你爷爷吧!”瞥了一眼已和自己一样高的大儿子,爷爷叹了口气。聪明的伯父已听出了我爷爷默许的话音,他高兴地转身回屋去问老爷爷,老爷爷当然也是满足了伯父的要求。伯父兴奋得抱起一直跟在身后的二弟(我的父亲)转了3圈。面对大哥的兴奋与喜悦,没念过书的父亲十分疑惑:上学真的那么好?能让平时老成沉稳、不苟言笑的大哥如此忘形?我曾满腹疑惑地问过父亲:“伯父和三叔都读书了,为什么你从不要求进学堂呢?”

“上学的事我是根本不敢想的,你伯父和你三叔上学,已经让你爷爷很为难了,你老爷爷还说你爷爷偏心呢!我再要上学,你爷爷绝对是不答应的。再说你伯父是个有才气的人,我嘛,不是读书的料。”父亲轻描淡写地说道。

我明白父亲是在安慰自己,其实他是个聪明人,可以很熟练地用算盘正反打小九九。也渴望上学,但他更懂得家里的困境和大人们的难处,因而不敢说出口罢了。1933年秋,伯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平原乡师录取,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师范生。开学那天,踌躇满志的伯父穿着一身灰布长衫,梳着整齐的分头,提着已伴随他多年的破1日书箱,和同学于春溪、高凤灵等人意气风发地走进了梦想中的伊甸园。

浏览:59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觉悟人生
    觉悟人生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