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王克寇(5)加入读书会/王岚

觉悟人生 发表于2021-09-07 10:15:57

沿津浦铁路南行,进入山东的第一站便是德州。德州距济南110公里,途经平原、禹城、齐河三县。平原距我的家乡董家屯60公里,古时是个民丰物阜、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平原乡师坐落在老县衙,是当年刘备坐镇平原的旧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校园里青杨遮天,翠柳蔽日,湖水碧波荡漾,湖边垂柳依依,学校的七八排青砖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杨柳中。远处的津浦铁路上,时而有火车驰过,鸣响一串汽笛,为这古城老校注入现代气息。当时的平原乡师,有3个年级、300多名学生、30余位教职工,是当年鲁北规模较大、很有名气的学府。

2008年底,我曾在于曼青(于春溪)的女儿于惠芳大姐家里看到一册1934年平原师范的《同学录》。她告诉我这是原中组部副部长赵振清同志送给她的复印本。赵振清同志在平原乡师读书时与她的父亲同班,与我的伯父(二班)同级不同班。他们有着深厚的同学情谊。

  那天,我郑重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同学录》,心里激动万分。我仔细翻阅着,一页页寻找着伯父和其他一些我认识的老前辈70多年前的身影。那时学生的照片都制成椭圆形,下面对应的是学生简介。内容虽然简约,但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在70多年前却绝对时髦。我很快找到了伯父:浓密的头发,宽宽的额头,英气的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深邃而坚定,鼻梁高挺,嘴角微微上翘。英姿飒爽、青春四射的伯父那年19岁。

  看着《同学录》中伯父和其他前辈的照片,我一边感叹光阴荏苒,当年英姿勃发的他们现在大都离开了人世;一边感动于他们怀揣坚定的信念,毅然踏上革命道路的豪迈。

  我将那本《同学录》复印一本珍藏家中。有时,在深夜灯下,我拿出它来凝眉静思,独自对着伯父的照片低语倾诉;有时,女儿放假在家,我也拿给她看,让她对比一下不一样的青春年华,认真体味那个时代先辈们每次抉择所坚守的信念和人生价值,希望女儿不要忘记先辈们曾有过的激情岁月。徜徉在校园的花草树木间,吮吸着青砖瓦房的教室里飘出的书香气息,伯父长舒了一口气,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个地方曾经是自己遥不可及的梦想殿堂;为了迈进这个大门,二弟代他过早地用稚嫩的双肩分担着父亲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家里的父辈们累弯了腰,自己作为长子长兄,亏欠家里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想到这些,一股辛酸袭上心头,表情也越发凝重。伯父把视线移向了远处的天际,思绪也一下子飘飞万里……

  伯父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讲晚清义和团的故事,平原义和团拳首朱红灯率众揭竿而起,杀洋人,砸教堂,捣官府,风暴席卷全国,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洋鬼子的威风。站在这里,触景生情,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义和团的英雄们手拿刀枪剑戟从这里阔步走过,他仿佛听到了那些英雄豪杰正义的呼喊……

    这时的伯父正是梦想振翅高飞、立志报国的年纪。在这里,伯父遇到了几位对他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革命人物。马霄鹏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平原乡师后,伯父被编到三级二班并任组长。  

马霄鹏时任伯父班级的班主任兼国文教员,他谦逊和蔼,知识渊博,对学生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伯父的国文成绩在班里一直出类拔萃,深得马老师的赏识与器重。师生俩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对伯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马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予详细解答,并引经据典,举一反三。师生间慢慢地拥有了一份浓浓的默契,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后来,我在《中共德州地方史》中了解了一些关于马霄鹏老师的情况。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鲁北地区以平原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来的几届中共党组织连遭国民党破坏。至30年代初期,党组织一直处于极为困难的分散状态,党的活动也进入低潮。在这种形势下,中共地下党员马霄鹏和李竹如(原名李一凡,山东省利津县庄科村人,1905年出生,1927年入党,1942年11月2日在沂水县对崮峪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先后于1931年秋和1932年暑假来到山东省立平原第五乡村师范学校任教。他们根据党的指示,以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当时,平原乡师招收的学生以贫苦农民子女居多,大部分都有一股正义感,拥有一片爱国激情,对社会的黑暗、日军霸占我国东三省侵略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怀不满,有时在课堂上公开抨击政治时弊。同时,这里还有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者赵健民等人创建的党组织,学校里的政治气氛比较浓,学生思想活跃。马霄鹏和李竹如两位青年教师在这里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宣传工作,相对比较容易被学生认同。但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鉴于一些党组织屡遭破坏、许多地下党员被捕杀的教训,马霄鹏和李竹如一直秘密隐藏,并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马霄鹏和李竹如首先发展了一级乙班学生马诚斋入党,其后又发展了“读书会”的骨干入党,继而以“读书会”核心小组的名义开会,正式宣布平原乡师党支部成立。从此,这些新生的革命火种在平原乡师悄悄蔓延开来。

    时任鲁西北特委委员、代号“207”的马霄鹏老师,一直利用教师的身份从事地下党的工作和培养外围的爱国青年。在长期的接触中,马老师发现我的伯父和几个学生思想进步,拥有一腔爱国之情,是培养的好苗子。特别是伯父,敢于揭露时弊、伸张正义,是个疾恶如仇、意志坚定的爱国青年,且为人厚道,有勇有谋,做事周全缜密,在同学中威信很高。

    在一次作文课上,马老师故意出了一道题为“立志”的作文。那时伯父他们并不知道马老师是共产党员,却十分清楚题目中包含了马老师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朴素爱国情怀的用意。课堂上,马老师注意到伯父久久没有动笔,翘首窗外,表情严肃凝重。其实那一刻,面对“立志”两个字,伯父的思绪如同翻江倒海般汹涌澎湃,过去的一幕幕浮现眼前:从亲人的一次次受辱遭难到自己的惨遭绑票、从恶霸土匪凶残无度到日寇铁蹄对我中华领土的野蛮践踏、从农民武装暴动到北京学生请愿和许多爱国之士的愤然怒吼……他想起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陆游,想起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英雄岳飞,想起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起伏的思绪和壮志情怀使伯父扬眉剑出鞘,刀枪落笔端,洋洋洒洒的激扬文字一挥而就,跃然纸上。他历数历史上爱国将领和抗侵御侮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又笔锋犀利地揭露了日寇惨无人道的侵略和国民党腐朽黑暗的统治,最后以一首七言诗铭志:

国破民穷狗霸道,苛捐杂税如牛毛。日寇蹂躏我国土,独夫民贼任逍遥。恶魔吸尽千家血,强盗榨取百姓膏。中华民族遭涂炭,立志驱寇救同胞。

    是夜,马老师在洋油灯下批阅着伯父的作文。他被文中洋溢的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伯父不畏强暴、救国救民的决心深深感动。在灰暗的灯光下,同怀满腔热血的马霄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惊喜,起身在屋里踱步,思忖今后该如何对我的伯父加以引导和培养。

  第二天的作文评析课上,伯父的《立志》被马老师当作范文高声吟诵。马老师又一次引经据典:公元755年,安禄山范阳起兵,率15万精兵大举南下。河北郡县大部失陷,独平原郡在颜真卿的率领下城坚兵勇。叛军久攻不下,绕道而去。唐玄宗先是哀叹平复河北无望,后又对颜真卿率部御敌大加赞扬。安禄山攻陷洛阳,进军潼关后,为消除后顾之忧,又派部将段子光携唐将蒋清首级到平原郡,妄图胁迫颜太守降服。颜真卿毫不畏惧,刀斩段子光,并召集将士举行誓师大会,历数安史分裂叛国之罪行,激励众将士齐心报国,勇杀叛贼。很快,河北17郡联合响应,推举颜真卿为盟主,集兵20万,同前来围攻的叛军激战数月,为唐王朝平定叛乱争取了时间,作出了贡献。颜真卿这种不畏艰险、智勇退敌、爱国平叛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文天祥《过平原》的壮丽诗篇。马老师从平原太守颜真卿讲到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从唐朝雄踞世界讲到现在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清朝的颓废难挽讲到义和团向帝国主义洋鬼子开战,从鸦片战争讲到日寇侵占我东三省,从腐弱的国体讲到麻木的国民……中国上下五千年那苍凉悲阔的历史,马老师那铿锵悲壮的言辞在同学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下课后,伯父一直在思索:中华民族的出路在何方?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在哪里?

  马老师开始和伯父及于春溪几个学生秘密接触,经常给他们讲一些什么是“剥削压迫”、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并介绍《共产党宣言》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有关内容,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先进思想的种子。李竹如还和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业余剧团,导演编排了《五奎桥》《香稻米》等进步话剧,编导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伪满洲国的罪恶阴谋和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政策的讽刺剧《大登殿》,在学校和社会上多次演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报国热情。2009年,我在《中共德州地方史》中发现了弥足珍贵的《大登殿》演出剧照,激动不已。

  在马霄鹏、李竹如的带领下,爱国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上街宣传演讲,控诉“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东北三省、踏我河山、掠我财富、辱我同胞的罪行,号召每一个有良知的爱国民众自觉抵制日货,声援东北抗日联军……一时间形成了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抗日洪流。

    渐渐地,如饥似渴地吸取新思想、新知识的伯父,犹如脱缰的野马终于找到了寻觅已久的广阔草原,那颗迫切追求进步的心充满了光明。伯父积极加入“读书会”,在思想和行动上日趋成熟并逐渐向共产党靠拢。

浏览:91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觉悟人生
    觉悟人生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