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雄关漫道真如铁,风雨如磐赤子心。漫漫的血色岁月,磨砺出老一辈革命家坚毅的品格和博大的情怀,筑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丰碑。
今天是7月1日,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8周年之际,我们特编发衢州革命家卜三鲜为人知的抗战往事,以及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江文焕与家人合照的背后故事,纪念那些优秀党员的爱国情怀,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中国革命史添画了浓浓的一笔印迹,也提醒新时代的党员,忆往昔,不忘历史;念当下,坚守信仰。
投奔革命
常山县位于浙赣闽皖四省边际,地处深山密林,抗战初期,革命星火时有闪耀。当时,赣皖浙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邵式平等,在常山一带的影响颇为深远。
由于祖辈从事商贸产业,卜三家境条件相对较好,从小接受了学校的正规教育。在那个风雨飘摇、外忧内患的年代,接触进步思想多了,卜三的那颗赤子之心倍受鼓舞,逐渐萌发了投奔革命、救国救民的志向。
1934年,卜三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他在衢州组建了“民声社”,凭借着良好的文字功底,负责主编《民声周刊》,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同年9月,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常山,觉悟敏锐的卜三立即召集了要好的初中同学,深夜潜入国民党县党部散发标语传单,响应红军入城,大造舆论声势。
对于参加革命,卜三后来回忆道:“常山是山区,信息闭塞,人们故土观念比较重,当地有句俗话叫‘三天不见文峰塔,泪水就要滴滴答’,我胆子向来比较大,从小就走出了常山。”
4年后,卜三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仍然负责宣传业务,主编“民先”机关刊物《团结》。同年10月,卜三由于工作表现突出,经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批准同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岗到省属特委统战部,主编《合作前锋》月刊和《合工十日》报刊,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
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在抗日队伍中故意制造摩擦,诬陷卜三为新四军接济军火设备,蒋介石侍从室发电要求浙江省政府“彻查究办”,在党组织统战关系的周旋下,卜三从敌人的阴谋漩涡中顺利脱险。
转战地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受党组织的指派,卜三与妻子邵亚仁转战江西上饶,开启了长期的地下隐秘工作。
当时,浙江省儿童保育会秘书林秋若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但身份没有暴露,卜三利用省儿童保育会职工定期探视的机会,担任起党组织和狱内党员之间联络员的职责,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为狱友送过衣物、食品、药品和零用钱,为左翼文艺领导人冯雪峰收藏过50多首诗,为画家赖少其夹带过多幅画作,为林秋若捐送过30元“巨款”。这笔钱后来辗转至冯雪峰,又赠予赖少其,在风雨晦暗的岁月里传递着同志之间的温暖深情。
在长期的生死考验中,卜三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接受的任务也一次比一次艰巨。
1943年,卜三受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苏北财委宋乃德、苏北行署财经处长骆耕漠等人委派,执行一项终生难忘的使命:从苏北潜入上海,采购运送苏北新四军急需的纺织机械、枪支弹药等军需物品。在日寇、敌伪层层封锁的沦陷区,要办好这件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卜三曾回忆说:“当时根本想不了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才能采购到货物,如何才能把物资安全地送到苏北。”
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卜三动用了一切可能的资源与关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采购了大批军需物资,存放在上海外滩的日晖港码头和蓝烟囱码头。怎么运送出去呢?经过深思熟虑,卜三决定剑走偏锋。“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设法买通了运煤到南京的日本炮艇,在卸完煤之后,将港口的物资全部装上了炮艇。果不其然,一路之上,日本炮艇畅通无阻,遇上检查最多也只是询问几句。
军需物资跟随日本炮艇有惊无险地来到了江苏太仓的浏河口,苏北前来接应的帆船早已候在一旁。由于炮艇船身远高于帆船,落差过大,货物搬运起来十分困难,沉甸甸的木箱把搬运小工都累坏了。有人疑惑地问箱子里装的是不是子弹?这让日本人抓到可是要枪毙的哦。卜三沉着冷静又故意漫不经心地回答道:“箱里子是机械零部件,不是子弹。如果有什么事情,不会连累大家,一切由我来顶。”
卸货完毕,满载着军需物资的帆船,趁着蒙蒙夜色驶进东海,沿途风急浪高,帆船悄无声息地顺利到达苏北滨海接应点,等当地负责人方敏装卸完成,卜三悬浮了半年的心才真正地落回原处。
卜三的这段经历,1961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红色经典电影《51号兵站》。卜三便是电影主角梁洪(小老大)的原型,电影中的许多情节便是卜三的亲身经历。2006年,该电影再度翻拍成同名电视剧,由杜淳、姚安濂等人主演。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红色经典电影《51 号兵站》的主角原型正是卜三。图为电影海报。 资料图片
低调从政
苏北军需物资任务圆满完成,卜三的统筹协调能力由此也展露无遗。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卜三先后担任新四军华中军区供给部军需生产管理处主任、华东野战军缴获工作大队大队长、华野后勤司令部工作大队大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接管委员会副秘书主任、华东局计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务,负责后勤保障、物资接管、项目谋划等工作。
虽然身居要位,卜三却一直非常低调与平和。他文笔很好,曾写过许多文章,编过许多刊物,但从未写过回忆录,也从未揽过什么功绩。只有一次由于编撰历史文献史料的需要,才应邀口述了回忆性史料《信仰励我前行》,纳入《口述历史——不可忘却的瞬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文革动荡期间,卜三由于之前从事地下工作,存在一些所谓的“历史问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了10年,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平反后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由于长期接触物资调配等经济事务,好学善思的卜三对经济发展研究颇有见地,也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曾先后负责编辑《财政与经济》月刊;发起创办《中国合作经济报》,担任总编辑兼常务副社长等;撰写出版《温州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1990年),可谓是干一行,专一行。
长年在外奔波,卜三乡音无改,对故乡常山的牵挂也一刻没有停止过,童年记忆里的城隍庙,巍峨雄伟,人山人海,几度闯入梦乡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开辟“马金——常山港——钱塘江”的航道,重现常山港当年浮桥横渡、百舸争流的繁荣场景;解放后,卜三遵照母亲遗愿,委托朋友千方百计重寻奶妈后代,以报恩德;卜三还为建造第一座常山自来水厂出谋划策,为家乡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