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远 的 思 念(文/刘 伟 刘 杭 刘国庆)

问天 发表于2022-11-23 16:32:33

2017年2月19日,敬爱的父亲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在他105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和颠沛流离,也曾随着建国后的政治风云变换而跌宕起伏。而始终不变的,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和行为,是他一贯的淡泊名利、清廉自持的人生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激发了对他的永远思念!尽管在我们小时候,父亲很少和我们谈他的过去,直到离休以后,他才陆陆续续谈了一些过去的事情,写了四万字的回忆录,但也终于使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父亲的一生。

一、舍生入死的战斗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刚刚在北京朝阳大学毕业的父亲,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抱着抗日救国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路军。他先后在八路军担任过连队政治员、营政治指导员工作。1939年奉派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此在这里工作十年之久。先是担任沂南县委民运部长,后来又奉命组建中共沂东工作委员会和沂东行署。说是行署,实际只有两个干部,两个通讯员。但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健全了县委班子,还很快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整顿恢复了基层党组织,建立了县武装大队、自卫队和民兵。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才得以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对沂东根据地的几次大扫荡。

由于日寇对根据地的反复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销,根据地的军民生活陷于无边的困境。为了减轻群众负担,部队机关节衣缩食,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粮。最后连半斤也没有了,大部份吃地瓜干,有时吃豆饼,成天在饥饿中工作。最困难的时候,是用玉米芯子、花生壳子加上山枣碾碎后,合在一起捧到锅里蒸,蒸熟后全散在锅里,拿不起来,吃到嘴里砂砂响,又苦又辣,难以下咽。他们还吃过用穇子加糠磨碎后摊的煎饼,吃下去几天不能大便。而广大的群众在灾荒中也不忘八路军,他们说:“俺吃点苦没有什么,千万不能饿着部队”。在春荒最严重时,把种子粮食拿出来支援部队,而自己挖野菜吃,最后连树叶、树皮都吃光,有的中毒浮肿死亡。穿衣就更加困难。部队冬季做棉衣无棉絮,就用羊毛代替,结果穿不了几天羊毛都滑到下边,上半身只两层布,下边好像大绵羊尾巴。地方工作人员,每年发一套单衣,一双鞋一双袜,三年一套棉衣,交旧换新。由于长期不洗澡,不换衣服,有不少的人生疥疮,生虱子。到了夏天出汗多身上发臭,中午就跑到河里泡澡,先脱下衣服洗净晒在沙滩上,等衣服干了再穿上。到了冬天,由于被子少而薄,大家都挤在一起睡,互相传递着热能,也传染着疥疮和虱子。白天有时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展捉虱子竞赛,看谁捉得多谁光荣,谁的衣服补钉多谁光荣。

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父亲多次遇到危机,死里逃生。其中有一次是1942年秋,日寇调集一万五千余人,对沂蒙区实行“梳箆式”的“拉网”扫荡,企图将根据地军民赶到一个地方,一举歼灭。父亲被留在地方建立情报点以便与区党委加强联系。当时他得了疟疾,正在发高烧,便躲进半山腰一个山洞里。第二天天刚发亮,敌人就开始行动,每隔五十米左右放一把火,并南北拉开距离,由西向东满山遍野驱赶人群,一面大声喊叫,一面打抢。包围圈越缩越小,父亲从遮盖洞口的茅草缝隙处都可以看到敌人的皮靴。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支援部队打来了,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才得以安全突围。

对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和困难,现在的一代年轻人可能认为不可思议,觉得难以想象,但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怎样度过各种困难呢?就是生活在革命大家庭里的人们,都有一颗革命的集体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的赤子之心,有一个艰苦光荣感,有一个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只要有了这些精神支柱,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二、勤勉奉公的工作态度

1949年春,父亲随解放军南下到浙江。先是作为军代表接管浙江省盐务局,后来调省人民政府任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1953年5月调同济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总务长。此后在同济工作30年,直至1983年年底离休。

父亲开始在同济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们年龄尚小,对父亲只有一个工作忙忙碌碌、很少休息的印象,看到他不仅白天上班,晚上也要伏案工作。50年代,党中央号召干部学习马列,父亲购买了全套的马列著作和“干部必读”,他几乎每晚都在灯下夜读,注重在理论上提高自己。那时学校领导都要给学生讲课,父亲也不例外,每次都是亲自备课写讲稿。学校开会需要作报告,他也是自己动手写,基本不用秘书代笔。

50至60年代,虽然政治运动不断,但在当时的同济一代人的努力下,学校在党建、学科、校园建设上都取得很大的成绩,也留下了父亲那一代人工作的成绩。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曾在《“三好坞”谈往》中回忆道:

50年代初,同济大学在院系调整后,校舍开始兴建。……次年,文远楼竣工,楼后留有一片洼地,大家倒垃圾,臭气熏天。我对薛校长和总务长刘准同志提议:不如“因地制宜”,发动群众来造园吧,将低地凿池,挖土堆山,改变这个又臭又脏的局面。薛、刘两位欣然同意。我记得当时薛校长、刘准、马登宝、薛水生、潘顺福等同志及花工陈师傅、张林林,还有参加劳动的同学,大家半身浸在水中,把泥土翻到土墩上。地形初具规模,然后栽花移树。

 “三好坞”这名称,是薛校长取的,命意深远,他在三好亭中手写过一额,笔力雄健。三好桥的形式也是他决定的,用的竹结构,很雅致。园内小山错落,曲水湾环,几年不到,树荫遮蔽,遂为同济一景。

十年文革动乱结束后,拨乱反正, 父亲也恢复了工作。在我们的印象里,80年代初是父亲精神最为昂扬的时期。尽管他已到了古稀之年,但依旧忘我地工作。当时他主管学校后勤工作,率先尝试食堂承包制,改善了伙食,节约了成本,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此,上海市教委还特地在同济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其经验。关于他的具体工作,我们了解不多,他自己写的回忆录也是以总结经验为主,从不为自己评功摆好。但在同济大学新闻网上,我们看到如下一段评价:

刘准同志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为学校作出过突出贡献。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协助李国豪校长在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建立正常的学校秩序,恢复对德联系,发展文理科专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发展能有今天,刘准同志功不可没。

三、不谋私利、豁达开朗的人生信念

父亲一生经历过许多磨难,但这从未改变他不谋私利、豁达开朗的人生信念。文革结束后,补发了他 文革中错误扣发的工资,他毫不犹豫地全部作为党费上缴。他在同济工作几十年,对学校充满了感情。同济百年校庆时,他捐出四万元给学校以救助贫困学生,是离退休人员中捐款最多的。四川汶山大地震时,他捐交的党费也是最多的,并且还要求不留姓名。之后,他还积极参与准备筹建一个基金以资助贫困大学生,后来因生病住进医院而作罢。

父亲自己生活非常简单,但在我们的记忆中,他和母亲常常借钱给一些生活有困难的人,其中有食堂和园林科的工人,也有贫困的大学生。这些借出去的钱大多数是不需要归还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我们家女孩子多,粮票可能略有结省,他们也常常拿去接济别人。

父亲一生廉洁奉公,从未想过要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什么利益。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他有两个女儿于1977年考上大学。1982年初,两人大学毕业。在武汉读书的大女儿写信给父亲,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回上海的指标。当时学校也明确表示,只要有指标,就能分配回上海。但父亲回信没有答应,还告诫她要志在四方。小女儿复旦大学毕业,也请求他能给校方打个招呼,分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单位,父亲也没同意,而是希望她听从学校安排。当时我们都不理解父亲,甚至多少有些埋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理解了父亲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不为个人谋私利的原则和胸怀。

1983年年底父亲离休,但他还是继续学习与思考,并给自己定下几条:

以静养生,安度晚年,不急躁。坚持冷静观察,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关心民生疾苦,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未来,用欣赏的态度看待世界。坚持艰苦朴素,远离权贵,不贪钱,一生清白,两袖清风。

他也正是这样做的。在家里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听七点的早新闻,早餐后看报读书,练习毛笔字。下午则到老干部活动室去会会老朋友,活动一下。他参加过上海市老干部局组织的几次旅游。记得有一次是到深圳参观,回来后非常激动,不断称赞深圳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他还在近80岁的时候上黄山,虽没登到最高山顶,但也饱览了黄山的大好美景。97岁时因病住进了华东医院,出门不方便了,但他胸怀天下,一直坚持听广播、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风云。随着年龄增长,严重的白内障使他看报越来越困难,于是就用放大镜看,后来就主要靠听。每当我们去看他时,他都要我们给他念报纸,讨论国内外大事,每每还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还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每次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的领导去看他,了解到学校发展的各种新消息,他都由衷地高兴,还经常就学校干部、教师、学生的培养提出自己的建议。

父亲虽然年迈,疾病缠身,但他依然思路敏捷,心胸豁达,有着非常坚强的意志力。行动不方便了,他就自己发明了两套操,早晨躺在床上时做按摩操;下午坐在椅子上时做四肢操。最后那两年,因为视力和听力的下降,不能看报,连听广播都很困难,于是他就背诵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最喜欢背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词、贺敬之的《延安颂》等。我们去医院看他时,他常会背  诵给我们听,并要我们给他提示。听着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我们都会热泪盈眶。

现在,敬爱的父亲离我们而去。他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父亲说的:

“如果说一个人总要留下一些遗产,那么,这就是我留下的遗产!我要对子孙们说:希望你们永远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凭自己的本领为社会做贡献!”

父亲的精神是永远的,我们的思念也是永远的!

 写于2017年3月

浏览:568次

评论回复
  • 通途

    2022-11-24 08:20:53 通途

    革命者高风亮节 革命者无私奉献 革命家鞠躬尽瘁

最新来访
  • 李傻子
    李傻子
  • 庆庆
    庆庆
  • 程纪元
    程纪元
  • 通途
    通途
  • 段文余
    段文余
  • 问天
    问天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