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程重远的抗战岁月9 (文/程纪元)

程纪元 发表于2022-12-15 11:59:10

9大峰山改编 

1938年11月初,党中央派到山东的一批干部由张经武同志和黎玉同志率领,路经泰西地区前往鲁中山区,奉命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他们在泰西听取特委和自卫团的汇报后,决定留下刘海涛,李冠元等8位同志在泰西工作。

11月中旬,日本侵略军进攻聊城,大峰山独立营和十支队机枪营的大部分队伍奉命支援聊城,在东阿一带活动的郁仁治趁机派部队进犯大峰山区,企图控制这个地区。留守大峰山区的独立营长营长曹鸿胜指挥仅有一个连的兵力,机智灵活,将进犯的郁仁治部两个连全部缴械。郁仁治老羞成怒,调集其全部兵力一千余人向大峰山进攻。独立营立即向泰西特委和自卫团告急。特委和自卫团经过研究,决定坚决反击郁仁治的挑衅。自卫团立即调集全部力量和十七支队开赴大峰山区,经过一天激战,消灭顽固派郁仁治一个营。郁仁治带领残兵败将逃到肥城县西部演马庄一带,后在与日寇的遭遇战中,负重伤死亡。

11月下旬,泰西起义各部队齐聚大峰山区。根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

image.png                                               

自卫团改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时的旧址—黄崖村

刘海涛任司令员(山东东阿人,曾在东北抗日联军任师长,后到苏联学习回到延安),何光宇任副司令员,张北华任政治委员,李冠元任政治部主任,马继孔任参谋长,程重远任后勤部长。并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任仲夷1914年生,1935年在北平市中国大学就读期间参加一二·抗日救国学生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北平市中共西北区委书记,)任校长。

六支队共辖3个团,一个独立团,一个特务营。第一团团长陈伯衡,政委刘星;第二团团长曹鸿胜,政委张潭;第三团团长于会川,政委李文甫。泰安独立团团长武圣域,政治部主任李介人,特务营为支队警卫营,李正华为营长,赵英斋任教导员。

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成立后,兵力近五千人,装备也较以前充实,力量空前壮大。指战员戴上八路军臂章,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领导的正规主力部队。

image.png

张北华保存的山东八路军照片

六支队改编后,确定了各团的活动区域和斗争任务,分赴各地全面开创抗日根据地。第一团开赴东汶平原,第二团开赴平阿山区,第三团和泰安独立团开赴太肥山区,大峰山区由新组建的大峰独立营接防。

六支队在鲁西地区英勇作战,开创、巩固和扩大了泰西、巨南(巨野以南,巨野、金乡、嘉祥、成武、定陶一带)抗日根据地。

image.png

自古以来,兵家都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父亲负责这支部队粮秣、经费、军需等筹集,在极困难的环境中,采取了各种方法,满足了部队的需要: 

1,吃“义仓”和地主的粮食,父亲经常带部队到“义仓”和地主家里运粮,为了照顾看粮仓的人,每人留下100斤左右的仓底,为此宣传队还写了传单,宣传八路军的政策。有一次,到泰安县张树之(资本家兼地主)家起运粮食,当地的顽固派谭四和自卫团争夺,几乎打了起来,经崔子明妥善处理才算和解了。2,向中小地主借了一些。 3,款项向酒店、酱园甚至药铺借过,以后就正式采用了募捐的办法。这种以军代征的办法一直维持到1939年,地方政府成立之后,就逐渐由政府负责了。4,父亲经过调查,发现泰安地区,尤其是汶河沿岸的“汶阳之田”生产黄麻和麦子,向城市贩卖量很大,于是就向张北华汇报,经研究,确定为“资敌物资”,请各大队在驻地查访,采取没收和收买的办法,作为六支队的经济来源之一。   
  一切缴获要归公,这是一项严格的纪律,也是八路军武器、弹药、款项、物资的重要来源。六支队一团做得是比较好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范筑先部队得到一部分军饷,数目虽然不多也有一些积蓄,打薛家骏后,他们把缴获的款项一次上交近万元。其他大队都是自给自足的,而团部是比较清贫的。搞自卫团时,在款项上没有做到统收统支,直到六支队成立之后,才逐步转上正轨。各大队虽然有“贫富不均”,但差额也不太大,又加上经济公开这一严格的制度,各队就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根本原因是各队负责人有自觉性,即使没有上级指示,各大队也常常互相支援。后来规定统收统支,各团队的经济机动权还是很大的,这也是由分散的游击战争环境决定的。

部队本身从上到下都是重视粮秣工作的,开始实行的是“就食于民”。以后转向战士自带粮食,一人一条粮袋,可装10斤左右,好在指战员行装不多,除了一杆枪之外,没有过多的装备。

随着部队的扩大和作战任务的频繁,父亲还着重组织了修械所,手榴弹所。修械所坐落在肥城南三十里的凤凰山上,初建时只有十六七人,骨干力量是自卫团的一肩挑随军修械组。一肩挑修械组是自卫团经理部在1938年3月吸收肥城工匠张新德和泰安修理匠蔡洪雨、梁立成等同志组成的,主要任务是随军修理枪械,天天忙得门庭若市。

      1939年初,修械所发展到20多人,在这一年的夏天,又在肥城的五虎门筹建了六支队的炸弹所。收集了许多国民党军队于退却时失散在民间的陈旧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外形很像样,但因受潮的引信或炸药变质,不爆炸了。从外地请来了几个会做起爆药的工人,来修理,不到一个月,修理了几百颗。不久又吸收了几个旋制棒锤的木工旋制手榴弹柄,铸锅工人造弹壳,爆竹作坊的工人造黑色炸药,来年就造出了新的手榴弹。

当时在农村,尤其在山沟里办兵工所,有不可想象的困难。但有了那些自觉自愿不怕困难,而又有生产经验和专门技术的人才,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造手榴弹、地雷的生铁和火药在当地农村就可以大部供应,只是某些工具和专用品,如锉刀、弹簧与硝酸、水银等就必须依靠城市,主要方法是团结爱国商人,组织商队。他们熟悉城市商情,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解决了不少问题。


谁在收藏
浏览:40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程纪元
    程纪元
  • 东汶之畔
    东汶之畔
  • 西土耳
    西土耳
  • Chief
    Chief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刘海涛,李冠元,任仲夷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