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突破敌人的“铁壁合围”
1940年9月,父亲到115师343旅运河支队供给处任处长。因后勤保障有力,1940年底,这个机构全班人马调鲁西军区,管理军区所属地方部队和各军分区供给事宜。1941年7月,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范围更大的冀鲁豫军区,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副司令员杨勇(当时正去延安学习,但仍担任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参谋长闫揆要,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1942年初,父亲被调到教导第三旅,任后勤处长。教三旅旅长王炳璋,政治委员曾思玉,参谋长龙世兴,政治部主任王辉球,卫生处长李奕。下辖七、八、九,三个团。
9月下旬,秋高气爽,父亲带着警卫员夏振西,赶到旧范县黄河故道旁一个名叫尖崮集的村子去,在那里有后勤处管辖的兵工二所,专门生产手榴弹和地雷。因为父亲听到作战部队反映:由于该兵工所生产的手榴弹弹体是翻砂铸造的,以往平底的弹体边沿都会有金属毛刺,装在棉布制的手榴弹袋内几天就把棉布袋子磨穿了,手榴弹会在不经意间掉出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亲觉得有必要到兵工所,和那里的干部战士一起研究改进。该所的所长赵慕三,指导员张胜蔚,副所长彭能位,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马上召集技术骨干,研究改进方案,所长赵慕三拿来几枚手榴弹,让与会的每个人把平底的手榴弹握在手心,慢慢旋转,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各位感觉如何?”大伙都异口同声地说:“太刺手了,如果放在手榴弹带里,肯定会拉伤弹带。确实应该改成不刺手的.”“那么,什么形状才能不刺手呢?”赵所长紧接着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大伙一下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就听见老红军彭能位若有所思说“我觉得把鸡蛋握在手里很舒服。”“对呀,把弹体改成鸡蛋型,就不会刺手,就不会损坏手榴弹袋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案。于是大学毕业的所长赵慕三,很快画出手榴弹的弹体的新图纸,工人师傅做出新的模具,浇铸出鸡蛋型的手榴弹体,经过试验,不但解决了棱边毛刺问题,而且弹壳的厚度也比以前均匀了一些,蛋形弹体爆炸后碎片会更多一些,改变了平底弹体只能爆炸成3、4片的老毛病,一举两得。看到兵工所工人们只用了3天就把问题解决了,父亲很高兴,准备带一箱新型的手榴弹回旅部,交给作战股长李觉,请他发到作战部队试用。
父亲要离开兵工所的那天凌晨(9月27日),大约1-2时,突然被夏镇西叫醒:“程处长,快醒醒!情报站送来紧急情报,敌人开始扫荡了。”父亲猛地醒来,急忙问情报员:“敌人从哪个方向来,有多少?”情报员回答:“这次敌人扫荡規模很大,而且采用铁壁合围战术,四面八方都有,离这里最近的是南面的鬼子,只有几里路了。”父亲果断地命令夏振西:“马上通知兵工所的三位领导,到我这里来开个紧急会议。”说罢,赶快把自己的手枪装满子弹,打开保险,绕着村子转了一圈,仔细地观察了敌情,听到东南,南面,西南方向的村庄都有传来的狗叫声。然后赶回房间,和赵慕三,张胜位,彭能位等三人开了个简短的碰头会,做出几个决定:
1,按照惯例,把化铁炉、焦炭、生铁、炸药和半成品的地雷和手榴弹等搬到地道里。2,已造好的地雷分散地埋在村南面的路面下,村口,水井旁,兵工所的院子里。成品手榴弹全部带走。3,全所人员换上便衣,掩护全村的老百姓向北转移,到黄河的北面去。(黄河改道后,旧河床变成了沙滩。)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已近拂晓,赵慕三所长带着11位因战伤而残疾的同志走在队伍的前面,中间是老百姓,父亲和夏振西带着139名有武器的工人断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沿着荆条林,向黄河北边走去。刚走出去不远,天亮了,身后响起轰隆隆的爆炸声和噼里啪啦的枪声,回头一看,尖崮集村冒起滚滚浓烟,那是鬼子进村了,刚刚享受了一顿八路军埋下的“铁西瓜”,正在拿老百姓的房屋出气。兵工所带领的队伍不由得加快了步伐。附近好几个村庄逃难出来的老百姓,呼儿唤女,扶老携幼,跟着队伍一起奔跑,并且人数也越来越多。
9时许,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阵的枪声,敌人的十多架战斗机,一架架的袭来,在黄河故道上空不断地俯冲扫射,并疯狂地投弹轰炸;地面上的敌人步兵,打着不同颜色的旗子,展开战斗队形,向合围地区压缩;敌人的坦克、汽车越过一条条抗日道沟,颠颠簸簸地爬行着,步兵则强迫老百姓为坦克、汽车平道沟开辟通道,一起推进;敌骑兵部队打着黑色旗子,在开阔地和村庄之间穿来穿去。敌人所到之处,烟尘四起,烽火冲天,枪声不断,大大小小的村庄陷入一片惊恐之中。老乡们四处奔跑,发出凄惨的哭喊声。随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人群中,血肉飞溅,尸体横陈,鲜血染红了黄河故道北边的沙滩田野……
面对敌人如此残酷疯狂的屠杀,父亲怒火满腔,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兵工所的战友们带到安全的地方,一定要为死去的乡亲们报仇,即使自己牺牲了,也是值得的。
父亲事后才知道,这次大扫荡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侵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岗村宁次,是他亲自组织以日军第32师团、第35师团为主力,并配备骑兵第4旅团,装甲车30余辆、汽车400余辆,飞机10余架,另外还纠集了周围17个县的伪军共三万余人,向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进行了“秋季大扫荡”。采取“铁壁合围”的恐怖战术,企图摧毁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消灭我有生力量。而且这次秋季大扫荡的时间较往年提前。
在敌人合围圈尚未形成之时,冀鲁豫军区,区党委,区行政公署机关,由杨得志司令员指挥,在军区特务营的掩护下,从敌人两路之间的空隙之间胜利突围,转移到黄河以南。教三旅机关和七团部队在鄄城以北,没有落入敌人的合围。我边区陆军中学及后勤机关未能及早疏散跳出敌人合围。教三旅政委曾思玉率七团八团各一个连队和两个团的轮训队在举办军训检阅后转移中,在旧范县、甘草崮堆、田崮堆、沙崮堆极其狭隘的地段,遭遇数十余倍于我强敌猛攻。
中午时分,敌人的“铁壁合围”圈子形成了,开始向中心旧范县地区压缩,枪声炮声狂风暴雨般的呼啸而来。日寇进村就奸淫抢掠,杀人放火。到处烈焰冲天,死亡枕籍,惨不忍睹。父亲和兵工所的同志们在旧范县沙滩上休息,他们看到:成群结队的人群,有军人,有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被敌人追逐驱赶着转移到这里来了。一时在范县地区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是人山人海。尤其是道沟里的人拥挤的水泄不通。又加上正是秋老虎,天气干燥,骄阳似火,沙滩被晒得灼热灸人,人们热得口干舌燥,饥渴交加,头昏眼花。
这时,夏振西兴冲冲地跑到父亲跟前,大声地说:“程处长,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曾思玉政委带着一支部队,就在咱们旁边的这个村子里!”“好啊,有曾政委在,咱们就一定能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兵工所的同志们兴奋地喊起来,“程处长,你见到曾政委,一定要为我们争取到战斗任务!”同志们求战情绪十分高涨。
曽思玉,1911年生,江西省信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中央苏区1至5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平型关战斗。
在这个名叫甘草崮堆村的一座破窑洞前,父亲看见教三旅政委曾思玉正站在窑洞顶上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等曾政委从窑洞上下来后,父亲赶紧上前向政委敬了一个军礼,大声说:“报告曾政委,后勤处
处长程重远率兵工二所150名指战员向你报到。”“啊哦,你们怎么也被围到这里来了?”政委问道。父亲就把他到兵工所的经过及带领同志们转移的事情简洁地向政委汇报了。并向政委请求战斗任务。
曾政委笑着说“你带来的150名同志可都是我们教三旅的宝贝,你可得替我把他们保护好,跟着部队,安全地带到敌人铁壁外面去。”“是,请政委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父亲斩钉截铁地回答。
临走时,政委吩咐我的父亲:把兵工队伍带进村,每人留一枚手榴弹,其他手榴弹都交给参战的4个连队,待突击部队把敌人的铁壁打开一条缺口时,带领兵工队伍第一时间冲过敌人的封锁线。
下午三时左右,敌人进一步缩小包围圈。最危急的时候到了!黄河故道北岸,沙丘起伏。只有几十户人家的甘草崮堆村以东荆条林中,日寇挖工事……
在旧范县这块不到30平方公里沙滩上,人们已经被日寇逼得无路可走,无处藏身。
曽政委仔细地观察了周围敌人的动向,发现在甘草崮堆村的东面,距离我军约千米的地段上,有几面日本膏药旗在荆条林里停止不动,在敌人纵深看不到其他旗帜了。对,这就是敌人的薄弱点!敌人判断我军不敢轻易从平坦开阔不便隐蔽的黄河故道沙滩上突围,这就大错特错了。曾思玉下定决心,坚决从这里打出去!随即命令第八团的参谋长王晓,带领该团第一连和班长训练队,沿着正南道沟利用荆条林,大麻子棵作掩护,接近敌人,集中兵力火力,发挥刺刀手榴弹的近战威力,采取突然动作,对甘草崮堆村东的敌人实施猛打猛冲,坚决突破这个缺口。又命令七团一连和班长训练队,及九团一个排,组织轻机枪,特等射手配用日式九九式步枪,利用道沟就地射击,用精准的火力压制甘草崮堆村东北角荆条林的敌人,支持突击部队的战斗行动。
正在这时,敌人的炮兵又向我军准备突围的方向猛烈袭击,炮弹轰隆地在人群里爆炸,阵地上弥漫着浓厚的硝烟,刺激着人们的鼻子眼睛和口腔。炮弹欣起的黄沙土遮天蔽日,在浓浓的硝烟迷雾中,父亲看到怀抱婴儿的妇女被炸得血肉横飞,听到一阵阵嚎啕的哭喊声,老乡们大声地呼喊着“八路军同志,快救命啊!”
父亲和兵工所的同志们,隐蔽在村子的一堵土墙后,恨不得马上冲出去和日寇拼个你死我活。但是想到曾政委的吩咐,父亲只能忍耐着。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父亲听到一阵高昂激扬的冲锋号,号声中,轻机枪、步枪、掷弹筒一起向鬼子怒吼了。只见部队跳出道沟,田野上响起了霹雷似的喊杀声,真是如猛虎下山一般威震敌胆。一举突破了鬼子合围的一线阻击阵地,面对面时敌人的枪炮顿时变成了哑巴。父亲激动地跳起来高呼:“打得好!同志们,跟我冲出去!”
顷刻间整个阵地也突然爆发出一阵“打得好!”的欢呼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饱含热泪在高呼:“八路军万岁!八路军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这时候,部队一鼓作气,在敌人的阵地上,同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经过短促而激烈的浴血奋战,在这个地段上的一百多名日寇,死的死,伤的伤,还有鬼子趴在工事里装死。父亲的警卫员夏振西发现了一个装死的鬼子,用大刀一下子把鬼子的脑袋砍掉。
部队和群众冲出2里多路,鬼子的坦克,大队骑兵向突破口冲来,曾政委急中生智,命令骑兵班长带领全班上马向东飞驰,扬起阵阵黄尘,造成疑兵,把敌人坦克,骑兵和步兵引开。这个班10多名勇士向东疾驰,占领一个村庄,待敌人临近了,才用排子枪猛射,为部队和群众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敌人的“铁壁合围”终于被突破了!
父亲带着兵工二所的战友们紧跟着部队向甘草崮堆村东南面的黄河故道突围,这时,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像潮水一样涌出去了。人们踏着鬼子的尸体,也紧跟部队突围。
父亲和兵工二所的同志,从凌晨开始就踏着黄河故道的沙滩奔走,直到当天晚上12点钟,才跟随曽思玉政委的部队到达休息的地方,黄河南岸的李楼。整整一天一夜,没能吃上一顿饭,没能喝下一口热水,真是饥渴难熬。李楼这个小村庄又刚刚被敌人扫荡过,要想找点吃的可真不容易。夏振西同志跑到周围的地里,转了好几圈,才找到一颗长僵了的,被人留在田里的小西瓜。他像找到宝贝似的把那个小西瓜,抱到屋里,用那把下午砍过鬼子脑袋的大刀,切开西瓜,一转眼的功夫,两个人就把西瓜连皮都消灭了。没想到,父亲为此差一点送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