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抗战岁月17(文/程纪元)

程纪元 发表于2022-12-22 11:26:38

17,黄河两岸度春秋  


1941年7月冀鲁豫军区和鲁西军区合并,成立冀鲁豫军区。1942年初,父亲被调到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任供给处长。“九.二七”大“扫荡”后,教三旅与二分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段君毅,副司令员何光宇,参谋长潘焱,卫生处长李奕,后勤处长程重远。

 濮范观(濮阳,范县,观城)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它处于黄河故道的华北平原,既无山林屏障,又无铁煤资源,要在这个地区建立军事工业,面临着许许多多严峻的困难。而且这个时期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敌我斗争频繁,由于敌人加强了对华北强化“治安”, “围剿”、“扫荡”更频繁,据点增多,根据地缩小,军工生产受到遏制。安定生产是不能实现的,只能采取游击活动的方法,出没于黄河两岸。在这里父亲与军工战士共同战斗生活了近两年,度过了艰苦的岁月,创造出了骄人的军工业绩。

为了保证武器、弹药的供应,军工战士们采取游击式的生产方法。如化铁炉是比较笨重的,转移很困难,化铁时火光烟雾很大,容易暴露目标,他们根据敌人活动的规律,依靠有利的地形条件,有计划的设立几个据点,多备几个炉子,焦炭、生铁甚至弹壳都可以埋在地下。敌人扫荡西边,军工战士就转移到东边的据点进行生产,敌人扫荡东边,他们就转移到西边的据点进行生产。引信装配部门工具简便,比较好办,把必需的工具和原材料有计划的组成手提肩挑形式,甚至装扮成农村修锅补碗的工匠,进行流动式装配产品。兵工厂的工人和干部都配 有长短枪枝,必要时也可以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袭击。

开辟地下长城是坚持生产的二条途径,地道一般挖成宽6-7尺,高6-7尺的洞,里边可以走牲口、独轮车,每隔一段距离装有油灯引道,拐弯的地方用油布封严,防止敌人的烟雾弹,出气孔和瞭望哨设在隐蔽的地方,如坟地、树林,不仅可以了解敌人的动向,还可以出来埋设地雷,有效地消灭敌人。地道内岔道很多,四通八达,地道口设在无人烟的洼地里。地道既是隐蔽生产的场所,又成为堆放材料、成品、粮食的安全地。敌人来了,工人就下地道生产,或通过出口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大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保证了弹药的正常生产。

为此,父亲写了一首短诗:

机动灵活游击战,游击工厂走山川。

武装工人搞兵工,敌来我去大生产。


二分区的兵工厂是由原鲁西军区金山兵工厂一分为三组成:修械所即一厂,130多人,所长岳胜(后张受益),政委杜学章(后高平)。炸弹所即二厂,150多人,所长郭中一(后赵慕三),指导员张胜蔚,副所长彭能位。电料所即三厂,50人,所长赵慕三,副所长彭能位。一厂除修理枪械以外,还生产八二迫击炮弹,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弹;二厂主产手榴弹和地雷;三厂主要研制军用电池和火药等,在业务上受冀鲁豫军区领导。1941年实行生产与研究相结合的方针,三所与二所合并,研究任务转向了手榴弹和地雷,是有成效的。

 兵工厂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很强的。工厂实行的政治委员、指导员、政治战士,与厂长、工务长、班排长,实行两条线的管理制度,而且配合是很密切的。

image.png


   冀鲁豫军区二分区兵工厂

image.png

            冀鲁豫军区二分区兵工厂

 

分区二厂原来由于生产方式陈旧,设备简单,缺乏科学指导,生产的手榴弹在冬季气候干燥的情况下,经不住运输时的震动,往往在运输途中发生爆炸;夏天气候潮湿,往往又不响,影响了战斗。父亲很重视这个问题,1941年春,专门写信给兵工厂的领导,还派人送去600多个手榴弹,让他们寻找原因。并且把在八路军特种技术学校毕业的老红军彭能位调到赵慕三领导的研究室,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全面仔细的研究,终于找出主要原因在拉火线、拉火管、导火绳上,针对这些原因,进行全面的改进,终于生产出不怕震不怕潮的手榴弹。还有,原来生产的手榴弹底是平的,对手榴弹带损伤厉害,父亲在敌人秋季大扫荡前,赶到兵工二所,和工人们一起,把弹壳形状改铸成鸡蛋形,送到部队使用后,很受部队欢迎。这种蛋形木柄手榴弹的款式,直到现在我军还有这种形制的手榴弹装备。再有,木柄和弹壳结合部结合不严密,有受潮的可能,尤其是下雨时更不好保存,因此又加以改进。弹壳有大型和小型的,小型的便于携带,可作为隐蔽武器,侦察员和战士们都喜欢用这类炸弹。兵工厂还生产了一批用步枪射击的枪榴弹,提高了火力杀伤范围。这些改进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产量也提高了。1941年冬,炸弹所月生产7000枚手榴弹,1942年8月生产了一万枚手榴弹,1944年每月可以生产二万多枚。

炸弹所在1942年和1943年对手榴弹和地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进,试制出几种手榴弹和十几种地雷,如踏雷、连环雷、化学雷、电雷等。1943年,军区还在炸弹所开办炸弹、地雷培训班,集中各地区人武部长30多人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提高了手榴弹和地雷的制造和使用技术。地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用途相当广泛。它的威力到处可见,电影“地雷战”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一幕。这些武器成了主力部队的得力利器,这对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在范县、朝城、清丰县交界地区有一个古老的高塔,汉奸队在这里按了据点,经常出来抢粮、搅乱,也经常阻碍我部队的行动,是一大害。1943年曾思玉司令员下令要兵工二厂配合主力部队摧毁这个据点。兵工厂制造了一个5斤重的地雷,放在木箱里,木箱里又装了二三十斤土炸药,主力部队出击赶跑了据点里的敌人,迅速挖好通道,在古塔底下埋好了这个木箱地雷,在很远的地方拉线,只听一声震天巨响,古塔彻底炸毁了,炸毁的砖瓦石块飞落在半公里范围内。

image.png

冀鲁豫军区二分区兵工厂

 二分区不但有炸弹厂,还有很强的修械厂,不但能修理步枪,机枪,还能修理大炮。鲁西部队在梁山战役中缴获的两门七五山炮和潘溪渡战役中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都把它修好了,以后还仿造了几门炮。当年,根据战斗的需要,兵工厂还制造了土武器,一是利用破汽车的轮子,制成了容易推动的三轮土坦克。它与现在的三轮卡车差不多,但无发动机,外边用鳞片状钢板按照流线形排列。坦克内能容三人,用人力推动到据点附近安放炸药。二是用毛竹制成轻便的爬城云梯,供部队攻城。以后又在毛竹竿上缚上炸药包,叫做爆炸竿。这些武器都得到分区领导曾思玉、潘炎,作战科长李觉,轮训科长王正南同志的肯定、支持和推广,对工人干部的创造性起了强大鼓舞作用。

修械所在生产八二迫击炮弹的同时,1942年研究成功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弹并批量生产;1944年又研制了七五山炮弹,并专门成了生产炮弹的兵工厂。   

我军工厂地处冀鲁豫边区的濮县、范县、观城,周围是平原地区,1938年5月,黄河花园口决堤,把黄河改道了,黄河旧河床里虽没有大水,但河床里的黄沙却成为我军工厂的“亲密朋友”,尤其在冬春之际,经常是黄沙扑面,对面不见人,同志们开玩笑地说“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间还要补,你说辛苦不辛苦。”但是,漫天黄沙最大的好处使敌人不敢轻易侵犯,父亲和战友们把这叫做“黄河两岸度春秋”。                       

从1937年到1945年日寇投降的抗战岁月里,我军依靠的另一个条件是借助高粱、玉米等青纱帐天然屏障搞军工。再一个条件是把所有的公路、大路挖成走牛车的交通沟,处处埋上地雷,敌人就不敢轻易进攻了。

冀鲁豫军区和军分区的领导都很重视军工生产,军区杨得志司令员、苏振华政委在军区成立不久就向总部作了汇报。杨勇副司令员也曾把工厂制造的武器带到八路军总部展示。分区领导曾思玉尤为重视兵工工作,亲自抓,并组织实施。边区兵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使用部门和制造部门的相互配合。如参谋长潘焱,七团团长龙世兴等亲自参加试炮;炮兵连长乔杰等常住兵工厂共同研究试验,惰力橦针设计思想就是他提出来的。制造部门和和使用部门形成了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

我们的工人和干部不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还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典型的如引信排长杨振阁,他原来是手工业学徒,抗战一开始就参加了部队,跟着肖华司令员和后勤部长黄焕新当通信员,1939年转到修械所当工人,好学习钻研技术,改进发火的准确性和防潮;钳工郭明清、赵云龙等带着夏振西、郭文中、杜茂才、焦明远等十几位年轻的侄儿外甥参加兵工厂;杜竹林同志也和这些同志一样,带领全家参加了革命,这些同志都成了兵工生产的骨干。再如炸弹厂厂长赵慕三,他是革命的知识分子,懂得化学,和副厂长、老红军彭能位同志配合得很好。他们都能向有技术的工人学习,相互鼓励,只要他们熟悉了炸弹的要领,就会发挥自己的知识特长。还有一些年轻的领导干部,除自己努力学习之外,还能根据党的要求,发挥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作用。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尊重他们,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部队规定对这些老技术骨干一定数量的津贴,供改善生活用。

物质技术供应除了缴获敌人的以外,还千方百计地到大城市敌占区去购买必要的工具和原材料。后勤部门利用黄麻编草帽甚至粮食,换来必要的物质。兵工厂团结了大批爱国商人做我们的采购员,这些人经过几年的锻炼,大都成了根据地工商财贸部门的骨干。

1943年下半年,父亲先后进陆军中学(抗大)和边区党校学习,重点是整顿三风。一年后边学习边工作,1945年5月毕业,回冀鲁豫军区后勤部,任供给部副部长。

19458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冀鲁豫军事工业开始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9月,冀鲁豫军区决定成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当时军区后勤部抽调各分区骨干厂所,整编五个生产厂,即兵工一四厂和冀鲁豫炸弹厂。一厂为枪炮厂,220人,二厂为复装子弹为主,150人。三厂为炮弹厂,470人,四厂为皮革厂,80人,冀鲁豫炸弹厂,300人。军工部设政治处,负责政治宣传和干部工作,政治主任黄风来,总支书记钟仁辉;工务科负责生产建设管理工作,科长袁可辛;供应科负责生产资料的采购及保管,科长胡兆荣;军械科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管,科长王言炳;会计科负责财务收支和统计工作,科长叶绍贤。军工部正副部长由程重远和徐剑平担任。

                                              image.png

1945年9月在河南省清丰县单拐村召开

冀鲁豫军区军工部成立大会

 

军工部成立以后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组织工厂建设,建立健全机构,从思想上认识兵工的重要性;第二召开厂长会议,明确生产方向和任务,调整三种炮弹生产任务,突出七五炮弹,稳定八二炮弹和九二炮弹产量,落实九二步兵炮的试制和八二炮曲射改平射的任务;第三在经营建设方针方面扩大采购点及人员力量,并利用敌工关系,大量购买物资。第四建立技师和工务管理制质量监督制的生产管理制度;第五、派徐剑平等十几位同志去济宁前线接受敌伪工厂,扩大兵工建设与生产,同时了解武器生产质量。

   19462月,冀鲁豫军区和边区决定成立军政联合经济委员会,(对外称经济部),下设工业组,负责管理边区的工业生产建设。五月军工部正式结束,除兵工三厂调往太行,冀鲁豫炸弹厂归军区后勤部外,其余三个兵工厂转业与边区第十九工商局合并,组成华丰总厂,张明任经理,张受益任副经理。程重远去边区经济部工业组任副组长。

父亲五月到职,在菏泽(冀鲁豫行署所在地)住了一个月,了解情况。6月到济宁市经济部济宁办事处,这一住就是几个月。在这里,他们首先确定了济华铁工厂的生产方向和任务,生产迫击炮弹和卷烟机,马车轴承,滚珠等产品;督促火柴面粉等厂复工。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内战已经打响,经请示杨勇司令员和杨尚文参谋长,他们把工厂转移到乡村。杨尚文同志和我父亲连夜召集许剑平,袁可辛,高文甫,毛吉直,刘玉溪等同志到办事处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司令部的决议,沿运河北上时,济宁东门已经开火,我们开始长距离运动战式的生产转移运动。济宁铁工厂从济宁到临清小郭寨,三次移动约有半年时间。菏泽和濮阳的工厂也先后向北转移。出济宁市前,还建立了秘密联络站,用10两黄金办了一座肥皂厂,工厂办得不错,1947年底资金达20两。这个工厂一直办到解放后。


1978年,父亲在北京办事。听说,老首长杨得志将军因病住解放军总医院,就和几位冀鲁豫军区的老战友一起去探望。父亲和老战友们进门坐定后,就分别向老首长自报家门,当父亲刚说出:“我叫程重远,…”杨得志将军马上就说道:“哦,你就是咱们冀鲁豫军区后勤供给部的副部长,还兼任着军工部长吧。”杨得志将军还关心地询问当年很多后勤干部的近况,他对这些干部名字记忆很清楚,甚至比我父亲记得还多。父亲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这说明以杨得志将军为首的军区领导对后勤工作十分重视,十分熟悉,对后勤干部十分尊重。

因为战争年代,后勤部门干部战士做着默默无闻的繁重工作,当时也有少数干部不愿做后勤工作,有的愿意打仗,有的愿意做政治工作,动机一般是要求发挥特长,只有少数认为不如政治军事工作被人看得起。而我们的领导是重视后勤工作的,残酷的战争也显示了后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因为我军出色的后勤保障,保障了部队的吃饭穿衣,保障了武器弹药的修复和补充,保障了伤病员的治疗康复,使部队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并且不断强大起来,最终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编后语:

2017年,我整理、学习了父亲程重远写的回忆录和诗词,拜读了张北华、孙连捷、曾思玉、潘焱等老前辈撰写的回忆录,查阅了山东泰安市委党史办和中国兵器工业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写的有关历史资料,编写了这篇纪实性的传记。

2022年,我把这篇传记呈给山东泰安市党史研究室主任宋元明和父亲老战友的后代审阅,得到很多宝贵意见和资料,因此对传记进行了修改。

在此,向为了复兴中华,打败侵略者,做出伟大贡献的英雄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提供宝贵意见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纪元

2022/11





浏览:130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程纪元
    程纪元
  • 五月风
    五月风
  • 段文余
    段文余
  • 西土耳
    西土耳
  • Chief
    Chief
  • 小杏
    小杏
  • Alicia
    Alicia
  • 红色耀中华
    红色耀中华
  • 沙漠水兵
    沙漠水兵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杨得志,苏振华,潘焱,龙世兴,乔杰,杨振阁,徐剑平,郭文中、杜茂才、焦明远,郭明清、赵云龙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