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俊卿烈士遗像
文革时期批判材料中的内容
许多年前,我曾在本溪市(大联指)翻印的批判父亲李文甫的材料中看到过辛哲元(实为辛哲允,后改名辛俊卿)的名字,后来才知道,父亲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先后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战友,辛俊卿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青少年时期的父亲就与辛俊卿相识了。辛俊卿(1911—1941)原名辛哲允,1911年出生于山东肥城安临站镇大辛庄村,比1912年出生于山东肥城桃园镇西里村的父亲年长一岁,可谓是同乡人。辛俊卿年少时家境较富裕,9岁在本村入学,1927年考入肥城书院小学,1929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同年,辛俊卿加入中国共产党。
辛俊卿在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恰逢父亲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他们虽不同校,但往来频繁。父亲在辛俊卿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进步书籍,结交进步师生,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辛俊卿被推荐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后,组织了进步学生读书会,父亲积极响应。至此,父亲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奠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辛俊卿带领父亲、徐麟村和王少芬等同乡学生,积极参加了济南广大进步师生的抗战宣传路演,参加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示威游行。为了声援全国、全民抗战,济南各校学生组成了3500多人的“南京请愿团”,辛俊卿、父亲等爱国学生参加了请愿团,奔赴南京请愿。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用尽了欺骗、恐吓、软硬兼施等手段,12月17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彻底撕下伪装面具,残酷镇压了请愿学生,制造了震惊世人的“珍珠桥”惨案。辛俊卿和父亲等众多到南京请愿的济南学生,在国民党武装残酷镇压下,有人受伤致残、被捕入狱,还有许多学生当街被枪杀。辛俊卿与父亲等幸免于难的学生们,被当局强行押上火车送回济南,之后,被开除学籍,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最终被迫离开济南。
1932年春,来到北平的辛俊卿很快找到党组织,在继续为党工作的同时,于193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同时期,离开济南的父亲也来到北平,先考入北平志诚高中,后考入燕京大学。在此期间,父亲加入了北平的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经陈沂介绍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先后担任过北平“左联”工农兵通讯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和党团书记。父亲和辛俊卿同在北平期间,很快就取得了联系。虽然他们分属于党内不同的机关,除了按照各自党组织的指示开展活动外,还经常在一起讨论怎样向家乡宣传抗日思想,鼓动民众抗日热情。他们共同起草了《告全县人民书》,转发回山东肥城老家,广为传播,在家乡引起强烈反响。
1933年,辛俊卿加入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4至5月间,在一次游行示威时,辛俊卿带领同学们赤手空拳同军警搏斗,遭枪击负伤被捕。在狱中,他带着伤病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同年8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立即返回家乡肥城,以老师身份作掩护,继续为党工作。同年秋天,父亲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宪兵三团抓捕,被国民党当局判刑8年,押解至南京国民党陆军监狱关押。
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在周恩来、叶剑英代表党中央营救在押政治犯的努力下,父亲被释放出狱。父亲和徐麟村、王少芬、张维之几位共产党员狱友加同乡,立即返回了家乡肥城。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山东第六专区专员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主动邀请共产党共同组织抗日,在聊城组建了以中共鲁西北特委为核心的政训处。当时正在聊城开展革命工作的辛俊卿,受党委派到政训处担任宣传工作。
1937年8月中下旬,“淞沪会战”已经打响,日本侵略的战火距离山东越来越近,国民党山东守军韩复榘不战而逃,随后济南的国民党政府及军队开始撤离。1937年9月,刚刚回到家乡的父亲及战友们立即开展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民众共同抗日的活动。与辛俊卿联系上的父亲,在其帮助下,很快与共产党鲁西北特委领导张霖之取得了联系。父亲向张霖之详细汇报了肥城的抗日开展工作,请求党组织支援。1937年10至11月间,辛俊卿受党的委派返回肥城,以范筑先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训处的名义,带领“国民党第三路军战地服务团”(主要由大学生、文艺青年组成的抗战团体,被国民党编入第三路军,组建成战地服务团。抗战初期,没有随着国民党撤退。)在肥城建立了办事处,辛俊卿任联络员。此后,辛俊卿、父亲和他们的战友们,积极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演讲,挂横幅刷标语,传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连续上演多场《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等宣传抗日街头剧,并在肥城县城第一小学举办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力量的抗日干部训练班,为学员讲授军事基础知识,游击战术,时事政治,突击培养了几百名高军政素质的抗日骨干。辛俊卿原打算将培训好的抗日骨干带回聊城,参加鲁西北抗日。在父亲的劝说下,在征得张霖之的同意之后,辛俊卿连同所有的抗日骨干全部留在了肥城。肥城的抗日基础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泰西抗敌斗争作好了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乃至武装上的准备。
1937年12月26日济南沦陷,1938年1月1日肥城沦陷,同月,山东泰肥地区的抗日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父亲及战友们的组织参与下,发起泰西抗日武装起义,迅速建立了泰西抗敌自卫团,从此,拉开了泰西武装抗日的序幕。
193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成立,辛俊卿和父亲一起参与了部队的组建工作。父亲担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后调任三团政委),辛俊卿担任支队政治部锄奸科长。辛俊卿在逮捕与自己同村(安临站村)的一名汉奸时,不顾家属、亲友说情,终将这个民族败类处决,维护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凛然正气。1939年秋,父亲被派到肥城,通过民主选举担任了共产党第一任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39年,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挺进泰西后,东平县地方武装头子陈本清为首的一支200多人的队伍,迫于形势投降了八路军,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一营合编为东(平)、汶(上)支队,陈本清为司令。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恶化,陈本清原形毕露,与八路军明争暗斗,企图把队伍引向邪路。中共泰西特委和六支队首长决定,除掉陈本清。1940年2月的一天,辛俊卿只身找到陈本清,以邀他向六支队司令部汇报工作为名,设宴招待他。席间,辛俊卿亲自指挥处决了陈本清和他的随从人员。
1940年底,辛俊卿调任泰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抗日斗争形势更加严酷。7月,日军为加强对泰西地区的控制,纠合泰安、宁阳、肥城等县的日伪军对泰西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清剿”。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转移黄河以西,辛俊卿也随同军分区机关一块转移。这期间,他多次带领部队,深入敌后打击敌人。敌人对辛俊卿又怕又恨,悬赏2000元“老头票”买辛俊卿的脑袋。1941年秋,父亲被调到合并后的冀鲁豫行署任督导室负责人(冀鲁豫和鲁西合并为大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尚未及开展工作,即被派往郓北抗日试验区担任郓北县长。
1941年12月25日夜,辛俊卿带领通讯员顶着寒夜风雪前往齐河县仁里集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日伪特务暗杀,壮烈牺牲,遇害时年仅30 岁。翌日,泰西地委、专署和军分区为辛俊卿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将辛俊卿烈士的遗骨迁至山东泰安革命烈士陵园。2015年8月24日,辛俊卿被国家授予著名抗战英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在山东泰安养病期间,瞻仰了泰安革命烈士陵园。春日清晨,旭阳东升,烈士陵园内松柏长青,父亲拾阶而上,最终驻足于辛俊卿烈士墓碑前。父亲向前三鞠躬,嘴里念念有词,似在与曾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加兄弟倾述衷肠。
父亲与战友辛俊卿相识于山东肥城,长眠于齐鲁大地……
2020年7月19日
作者李郑民,女,1953年生,大专文化,电气工程师。1968年本溪县兰河峪公社新城子大队城里小队下乡知青,1987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动化仪表专业,曾任本钢计控厂电气工程师。曾在《本溪日报》《本溪晚报》和《本钢日报》发表文章和诗歌40余篇,2004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伊然》,18万字,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并于《本溪晚报》连载。2014年,创作了35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行走中的遗漏》,受到网友佳评。2020年受《本钢日报》之邀,成为都市伴侣栏目专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