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卓:山东纵队时期的《前卫报》

刘力群 发表于2023-12-12 15:54:46

山东纵队时期的《前卫报》

 

 

1939年到1940年,山东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发展,山东纵队进一步发展壮大。经过整军,部队素质也有了新的提高。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部队的军政建设,提高战斗力,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领导决定创办山东纵队机关报。1940117日(苏联十月革命节纪念日)一份名为《前卫报》的山纵机关报正式创刊。

大约在19405月份,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刘子超,在纵队政治部驻地沂水县青驼寺(现为沂南县)北面的吉拉子,传达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和山纵政委黎玉的指示: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为加强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办一张山东纵队机关报。当时,刘子超提议报纸起名为《前卫报》,并请武中奇题写了报头。然后,又向朱瑞和黎玉作了汇报。朱瑞、黎玉表示同意。随即就开始了筹办工作。

为办好这张报纸,刘子超多次召集干部教育科科长于平、宣传科科长卓明、教育科副科长华楠、干事吴少卿和余鹏等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办报方针统一建军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宣传马列主义;交流军事、政治和后勤工作经验;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宣传国内外时事,及时传播胜利消息。读者以连队干部战士为主要对象。稿件力求短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报社由山纵政治部领导。机构很精干,初期只有宣传部的几个干部:于平、曹秉衡、朱异羽、余鹏、贾霁、王钊和刘宗卓等,其中多为兼职,由于平负责。除编辑部门外,报社还设有新闻台,抄收新华社及其它新闻,由于皿负责,于皿、刁岫生等担任抄报工作,生铁等担任译报工作。行军每到一地,首先架设电台。抄收的新闻,印成“每日电讯”,供领导同志阅读,有的在《前卫报》上刊载。

报纸正式创刊前,曾试刊了几期。刘子超和我们大家一样感到很新鲜、很满意。送给朱瑞和黎玉阅读后,他们也认为很好。正式出刊后,开始约一星期出一期,以后一星期出两期。四开四版。一版为社论要闻,战斗捷报主要刊登在这一版,此外是有关开展练兵、立功、拥政爱民和尊干爱兵运动的社论。二版为国际时事和国内重要新闻报道。当时部队干部战士都很关心苏德战争情况,有关这方面的消息和评述,主要在这版刊载。三版主要是简短、实际的连、排、班以及个人战斗和工作的心得体会,如爱兵模范陈双太的工作经验等。四版是生动活泼的战士生活,还有一些先进事迹的表扬等。如王建础写的《荣誉军人老陈》的先进事迹,当时,我读了后,感动得为之落泪。这篇文章除在报上刊载外,还推荐给延安新华社播发。

报社很重视采访和通讯联络工作。为此,政治部专门发了通知,要求各部队建立通讯网。山纵所属部队在团以上单位和部分连队都配备了通讯员。报社还在各军分区和各主力团设有一名特派记者,如季直(毕永畅)为二团的特派记者;四旅兼一分区宣传干事迟鹏兼一分区的特派记者。后来,他俩都被调到报社做编辑工作。19428 月下旬,《前卫报》刊登了一篇泰山顶出奇制胜俘敌的报道,即为迟鹏所写。具体内容大概是这样∶一分区司令员廖容标带领十团九连和泰山独立营一部,在泰山顶南天门设伏,一举俘获到泰山游览和侦察的伪山东省电报局长(日本人)和伪建设厅长等10余人。这篇报道刊登后,在部队引起了震动,对鼓舞部队的士气,渡过“黎明前的黑暗”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解决报纸印刷困难,1940年底(或1941年初)山东分局和纵队首长将地方《大众日报》印刷厂的部分人员和机器调拨给《前卫报》,建立“前卫印刷厂”。厂址是在一个极其隐蔽,只有10几户人家的小山沟内。这个地方名叫天水涧,位于万泉山孟良崮下,西距垛庄10多里。印刷厂约三四十人,从鲁中和胶东补充了一批青年后,曾达到60多人。厂长为丁瑞光,指导员先后为欧阳苏人、吴云亭和范磊;排字车间有张钊、卢传斌和王玉茂等10几人;印刷车间有高志纯等七八人;装订车间有白明等五六人;校对有黄霖、马若和范磊等3人;写石印的是耿梅村;总务有姜衍兴等。那时,纸张、油墨非常紧张,只能从敌占区搞。纸的质量也非常差,常常用油光纸代替新闻纸。我当时除做编辑工作外,还负责同印刷厂的联系。每当得到敌人将进行“扫荡”的情报,大都由我赶到印刷厂,动员工人将机器埋起来,待“扫荡”后再取出来,重新安装,进行工作。“扫荡”中,机器被埋起来了,铅印不行,在敌情允许的情况下,还坚持石印。工人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很强的。报纸是通过军邮发到连队的,这在部队处于被分割、封锁、经常分散流动的情况下,也是极其困难和艰苦的。

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前卫报》成为连队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很受干部战士的欢迎,被亲切的称为“不见面的指导员”。连队除上政治课外,还建立了读报制度。连队一收到报纸,战士们都争先恐后地阅读或集体读报。有时,报纸晚到了几天,战士们心急火燎,翘首以待。他们从报纸上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了解了上级的指示精神,知道了国内外大事,学习了英雄模范事迹,取得了工作经验……。这些,对振奋部队精神,鼓舞士气,增强斗志,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排除万难,争取战争胜利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山东纵队时期的《前卫报》,从创刊到19428月,前后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它贯彻执行了办报方针,尽了作为纵队机关报的责任,完成了纵队首长和政治部首长交给的任务。这首先应归功于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支持。朱瑞和黎玉倡议创办并多次指示,要求一定办好这份报纸;政治部主任江华对稿件审查很认真,而且很及时,从不耽搁;特别是刘子超,不仅对办报要求严格,几乎每稿必看必改,并要求稿件的字一定工整,不准用草字,以免工人不认识,而且经常为报纸写社论和重要文章;报社的编辑同志,团结合作,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并善于总结经验,使报纸不断改进,越办越好。吴少卿、余鹏等为编好稿子,经常在豆油灯下反复推敲,仔细修改,力求编出高水平的稿子;印刷工人和军邮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忠诚而辛勤地工作,保证了报纸的印刷和发行;部队为报纸组织通讯网、组织读报,不少部队领导如欧阳平等还亲自为报纸撰稿。所有这些,都是《前卫报》之所以在战火中不断改进,深受欢迎的有力条件。特别要提到的是,当时在报社工作,或领导、参与报社工作的刘子超、于平、曹秉衡等,他们在战火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对他们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想起,终生怀念。

194281日,根据中央的指示,山东纵队改称山东军区,同时,以山纵机关为主,建立鲁中军区。《前卫报》即由山纵机关报改为鲁中军区机关报。9月,我任主编。到1943年初,于英(程力正,任副主编)、季直、迟鹏、孙敏(女)、王国信、王建础、郑明、孙长城、隋茹辛、龙腾、石基、雷浩等陆续调报社工作。鲁中军区《前卫报》作为抗战的喉舌,为鲁中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在鲁中军区很有影响。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 (原文刊载于《八路军山东纵队回忆史料(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月)


浏览:31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刘力群
    刘力群
  • 五月风
    五月风
  • 段文余
    段文余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