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蒙山、滔滔沂水见证了沂蒙这片红色大地上的抗战史,坐落于沂山和蒙山分界线上、位于沭河源头之上游的回民小山村---上流庄,则是令世人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山东抗战回民第一村。
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八路军回民抗日队伍
1938年11月,延安抗大回族学生山东纵队民运部科长李敬渔接受司令部的派遣,来到沂水县回民最集中的上流庄村,宣传抗日活动。阿訇和村干部都积极响应,很快组建了武装组织“八路军伊光队”。“伊光”即伊斯兰之光之意。
群众抗战情绪十分高涨,参军人数最多的回民小山村
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上流庄,就有48人报名,40人参了军。其中,有的是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有的是刚刚结婚的新郎,也有的是父子一起参了军。
指导员 李敬渔在上流庄与阿訇同吃同住,战士也在清真寺进行操练、学习。同年12月,他带领队伍“伊光队”与柳枝峪村的“沂蒙回民支队”合编。后经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命名为“回民连”。丁文增和马学忠任正、副连长,李敬渔任指导员。
第一支警卫八路军兵工厂的回民连
1939年3月队伍改编为山东纵队直属警卫连,麻俊任连长。负责警卫燕崖山织女洞八路军兵工厂。
1939年6月,日军向我沂蒙山区扫荡。警卫连接到上级马上转移的命令后,同兵工厂工人们一起连夜掩埋机器。后军队和工人分两路转移。警卫连撤向东南方向,进而又向东北沂山靠拢。
装备弱但战斗力最强,和日军作战最早,激战最惨烈、杀敌最多的连队
6月10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早八点左右,警卫连到达绳庄,与大扫荡的敌人相遇,随即展开了激烈地战斗。战士丁连营接连刺死九个日本鬼子后,他精疲力竭被敌人连刺数十刀壮烈牺牲。二排排长丁忠树、战士丁忠阳、赵厚清三人,均被敌人砍成数块,又用火烧。我警卫连也打死不少敌人。随后,敌人架起三挺机枪向山坡上的警卫连扫射。警卫连用手榴弹、步枪顽强抵抗,边打边撤。战士刘彦法将自己挑的手榴弹扔光后,被敌人活活勒死。指导员郑香山两腿被打断后,手握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丁忠琦、丁忠亮等四名战士负伤挂彩,直到中午才勉强退了下来。
时值麦收季节,天气炎热,待上流庄的乡亲们闻讯赶去收尸时,已是血肉模糊,蝇蛆遍体,气味熏人,难以辩认。被砍被烧的战士,东一块、西一块,更是难以凑合不可收拾了。场面实在惨不忍睹。乡亲们把烈士的尸首抬回家后,全上流庄的人都哭了,男女老幼全都沉痛于悲哀之中。
据敌人在南流泉(今属山东沂源县)火化尸体和重伤者时目击者估计,这次战斗我警卫连共打死日军一百多名,轻重伤员三十多人。
家家有军人,户户有烈士的回民小山村
绳庄遭遇战我警卫连火力不强、经验不足,敌众我寡,政委杨兴中等二十多名同志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仅上流庄就有十四名。
再加后期牺牲的5名烈士,上流庄共19名为国捐躯的烈士。
年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日,上流庄人民都在为这些烈士做纪念,深切缅怀他们为中国革命抗战史书写的光辉一页。
杨汝旺
搜集整理于2024年4月11日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