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前线部队,在一九五O年的夏秋防御作战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基本原因是:在敌人大量密集的炮火、坦克、飞机火力的猛烈轰击下,我们的指战员仅依托一般野战工事,很难做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进行持久的防御战。
这里有十九兵团在进入防御期间的统计:敌人投掷到他们阵地上的炸弹,就达七百七十八万四千余发。这些炮弹,要用汽车装载,需用五万一千多辆,若用火车装载,需用四千四百多节车厢才能装下,阵地上土翻三尺,寸草皆无,战士们走在阵地上,松软的焦土,有时陷到脚脖,陷到小腿,那时候,我们的阵地最好认,哪座山,哪块高地光秃秃的,哪里就是我们的阵地。作战科副科长余震同志曾在老秃山阵地上作过一个小小的试验:随便划了一尺见方的地方,就拣出大小炮弹皮二百八十七块。可见战争的残酷性。我们前沿阵地的同志们,就在这极为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强地在大量敌人炮火下和枪林弹雨中生活着,战斗着,与敌人反复的拼杀,坚守着阵地。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口号。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自实践者之手,朝鲜战争中的坑道工事,也是来自整天生活在敌人炮火之下,枪林弹雨中的战士们之手。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中,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更多地消灭敌人,迫使他们人人动脑筋想办法,搞发明创造。开始就在前沿一线阵地上面野战工事的基础上,开始在构筑各种各样的小型防炮洞、隐蔽部、深的交通壕等。当敌人炮击时,他们就顺着深的交通壕进入防炮洞,敌人停止炮击时,他们又从交通壕进入阵地,迎击敌人的冲锋。初步体验到防炮洞和隐蔽部的作用。因为刚开始构筑,即没经验也缺乏工具,只能构筑小型的简单的。一个防炮洞,只能盛一两个人,或大些蹲下三四个人,抗炮能力也有限。
就在大家不断的总结经验,构筑更大些、更深和更坚固的防炮洞、隐蔽部时,上级及时做出了指示,要求在全军总结经验,进行推广指导,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同时也相继发到部队一些工具,如:锤钎、锹镐及炸药等,大大鼓舞了广大指战员士气和信心。一个全军性的挖山洞打坑道的热潮便在志愿军的防御阵地前沿迅速地开展起来。
在那些日子里,敌人在上面打炮,我们的广大指战员在下面放炮(打山洞),整个防御阵地内,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滚动着隆隆的爆炸声和叮叮当当的锤锨撞击声,还有被挖倒在山沟的石头隆隆滚动声,接连不断地回响在大山河谷之中。
前线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战斗,一边挖山洞,搞阵地建设。坑道工事规格标准要求中强调,要做到七防: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火防寒。坑道工事要求标准规格,一般上层厚度在三十米以上,坑道口的厚度十至十五米以上,每条坑道有两个以上的出入口,幅员宽一米二,高一米七。构筑坑道工事,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更重要是为了更有效的打击敌人。因此,要求必须做到坑道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适应,必须有作战和生活设施,以便符合战术要求,成为能消灭敌人又能保护自己,能运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真正成为战地之家,达到长期作战的要求。
因为战局形成相持局面,战线相对稳定,部队除留下一定数量兵力在前沿阵地警戒和战斗外,能抽出人员,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打山洞挖坑道行动中去。在一秋一冬加一春的时间,即到一九五二年春,整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防御地带坑道工事基本完成。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是一个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并且与之相配套垫壕、交通壕、坦克壕以及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也同时建成。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顽强的前线指战员们,硬是凭着顽强的决心和意志,在紧张战斗之余,同时展开向大山顽石开战,硬凭着战士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用一把十字镐一把军用铁锨和锤钎与岩石、砂石宣战,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许多困难,创造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坑道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每条坑道越挖越深,把大量的砂石碎土运向外面也很困难,战士们就用铁皮炒面箱子、炮弹、子弹箱子系上绳子装满土石渣后向外运,有的干脆用褂子包,裤子装往外背。里面黑,没有亮光,他们拣来松油柴,点着照明,白天用玻璃,白铁等能反光的向里反光,大家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力气,顽强地向大山腹深处挖进,战士的手,由打起的个个血泡,再结成一层层老茧。很多人身上的军装,也衣不遮体,成了碎布条,破烂不堪,满身的泥土和灰尘。他们根本就不顾这一些,只是顽强的努力,向大山深处开挖,他们经常开展作业比赛,比坑道质量,比作业技巧,比安全有效,提高大家干劲,推动作业进展。
打坑道,炸药用量很大,有时供应跟不上,他们就到山坡上沟谷里,去找敌人打来的哑炮,冒着极大的危险,把引信卸下,倒出炸药用,阵地上原先各处的哑炮,都被卸去引信倒出炸药,打坑道放炮用了。
雷管用量也很大,时常供应不上,各营打电话向后勤处要,我们通讯班的同志就下去送。开始我们没有经验,送一次几十或上百个雷管都装在身上的衣兜里,爬山,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等,危险性很大,后来我们不装在身上,就用挎包装着多用些纸等物包好,用手提着,遇到情况随时放在地上,人也能很快卧倒,或再跑出几步卧倒,就安全得多了。
经过全体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个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的防御体系逐步形成。大大的改善了我军防御阵地面貌。同志们在战斗的间隙,蹲在坑道里,即不怕敌人打炮,也不怕敌机轰炸,他们高兴了,打着自己用敌人撒下的宣传单糊成几层厚作成的扑克牌和用宣传单纸写成的象棋,或者接着用罐头盒,电线中的细钢丝以及马尾等做成的“二胡”,唱着家乡小调,或表演个小节目等,讲个故事,说个笑话等大家一起乐一阵子,提高一下情绪,也是很有意思。
有过统计:志愿军挖坑道,长达一千二百五十里,它等于从祖国的东海岸连云港起,横越江苏、河南,跨过黄河直达陕西省西安的一条石质大隧道。挖的各种战壕,交通壕,共长达六干二百四十公里,几乎相当于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的长度。修的十多万个地堡,出土量在六千万立方米以上,如果把这些土堆成宽高各一米的长堤,它可以围着地球的赤道转一周半。“火”,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的生活,一时也离不开“火”,军队也是一样。
我们团入朝时,三千五百人,在行进的途中损伤五百,投入战斗后,第二次战役下来,全团连队战士还有几十人,组成一个大班,团长说:“我当了这个大班的班长,政委当了副班长。”真正战斗伤亡人员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冻伤员,是一个极其痛苦的教训,五一年的冬天很快就要临近,大家如何在阵地上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季,是摆在广大指战员们面前的又一个大难题。
我们的同志,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经验,想出了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山多树多的条件,利用柞树烧木炭的办法,烧木炭的方法简单,用人少,原料足,很快在全军前沿阵地得到推广,以营为单位,有六七个人到阵地后面的山沟里,立窑伐树就烧,烧出木炭,前沿阵地上的连队轮流每天夜晚来人领取,从此阵地上的地堡,坑道山洞等工事里有了生活用火。木炭火旺长燃不断,没有烟,很适合阵地工事使用,暴露不了目标,指战员们有了火,就不再过着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生活了。可以喝上热开水,也能吃上热饭,鞋袜湿了可以烤干,用炒面箱子当锅用,还可以多烧些水,用热水洗脸或者洗个热水澡,有的想办法包水饺,生活得到改善。
阵地上自从有了木炭生起了火,广大指战员们不再感到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生活有了生机,思想情绪活跃起来,天天伴随着的死神,也像离他们远了许多。他们在战斗的间隙,话多了,笑声也多了。大家烤着火,讲故事,说笑话,也时常唱个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我最喜欢哼哼一支老歌:
我们是工农自己的队伍我们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千百次恶斗
锻炼成无限伟大的力量我们有共产党
坚强的领导
我们有指战员奋勇杀敌的决心谁敢向我们挑战谁就遭受我们顽强的反击
谁敢向我们进攻
谁就一定在我们的面前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