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法回忆录前言与后记

静心居士 发表于2024-08-22 23:41:13

为了难忘的记忆

撰文/苗得雨

    在我最近忙自己书稿的空余中,读到乡友卢兆法的这部作品,我异常高兴,又深受感动。

    兆法是一个老兵,他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从小没有进过学堂,他凭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用了整整九年的光阴,完成了这部自传体回忆录。回忆录中重现的场景和人物,再次近距离的引领着我们回望那些业已飘远的烟云岁月,再次触摸到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它是一个普通士兵的简约自述,同时隐含着我们伟大祖国昨天的历史。

    虽说这部回忆录在写作上,某些章节层次显得不甚分明,语言叙述上有时也把握不够准确,如对某些事件的述说上前后有些重复,有些繁简不分,但瑕不掩瑜,我觉得,依然是一部写得不错的作品,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上过一天学堂的这位老同志,是在行军打仗休息的间隙通过自学认识了文字,他没能读到多少世界名著之类的作品,以惠泽心翕,让自己手中的文笔变得丰润、雄厚。但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文章少了刻意雕琢的痕迹,他语言上的简洁、质朴以及叙述上的直抒胸臆,使那一串串抽象的字符仿佛具有了灵性,化成了一股股春水在阅者的心里潺潺流动,洗涮和盘馨着阅者的心。作者在描写要饭、放牛和三妹妹被迫送人的篇章时,写得沉稳、冷静又情真意切,让人完全忽略了文字的存在,看见的是逃荒要饭凄凉哀愁的一家人,怎样在生存的边缘上苦苦挣扎的情景。而这些,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底层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有关重大战役事件的宏观驾驭上作者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从一名年轻的团部通迅员的视角,向我们真实地描述和记录了那个年代那些战斗在前线的普通革命军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艰苦又充满激扬的军旅生涯,他们面对严寒、饥饿、战争、死亡时的超乎寻常的忍耐力、承受力,以及对人生的别样解读,令人心气回旋,感慨万千。如果抛开这部文稿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一面来讲,我坚信,在文字的表达上,这部文稿中的“心态表述”力也足以让现在那些所谓的写作者汗颜。现在的一些写作者笔触下垒起的文字方块只是一堵堵毫无生机的砖墙,他们进行着的只是一些虚情假意的自我渲示,让人读不到多少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和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人们喜欢卢兆法笔下的生活原汁原味。

    卢兆法写作这部回忆录的真实本意不是为了发出这些“文学的声音”。它源于一个四十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的某次战斗间隙中,他与战友“四个人,八只大手,紧紧握在一起”的一次简短谈话:“如果我们中还有哪个同志活着回到祖国,一定要把我们所走过的路和经过的事如实地写下来,当个故事留给后人,作为一个纪念。”一个简简单单的承诺和约定,就这样成了卢兆法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多少年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不散,成了他难以消除的一块“心病”。为了完成这个难以忘却的承诺和约定,我的这位沂南老乡,在离休之后不久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回忆录的写作之中。战争,使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作,又使他重新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的长途跋涉。为了写好这部自传体式的革命回忆录,他先后两下莱阳,四去烟台,奔走在淄博和南京等地,走访遍了大江南北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多次向并肩作战过现如今还健在的老战友、老首长们收集汇对有关资料,他要尽量做到使回忆录更加客观真实,少出差错。

    这部回忆录整整消耗掉了卢兆法九个春秋,在他73岁高龄时顺利完成初稿,他的执著精神令人感动。这部书写作的真正意义,已经超越写作目的本身。

    值得让人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劳顿、奔波,这部书稿终于在几位朋友的鼎力帮助下顺利编辑出版了,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阅读和了解到一个老兵所经历的沧桑岁月,解读到一个普通老兵因为曾参入了影响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战役而产生的来自内心的豪迈、激动与幸福。也终于让一个普通老兵圆满地完成了那个“握手的约定”,完成了对那个烽火年代的一次庄严的敬礼,完成了对那些困苦岁月里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深追忆。

    蔡家村,原名蔡家驼沟头,是“七驼八拐十二哨”中的一个村,那是我姥娘家。我小时候有好些时光在那里度过。我那时力气大,常有些比我大的伙伴,被我一推而倒。那当中可有一位是兆法?就在村前那条欢快的小河滩上。今天似在他的作品里找到我们的影子。不管对老年还是青年,当年留存的记忆都是宝贵的。

  特此,是为序。

    2004年8月15日


写在后面的话

    “走过的路”这份片断式的回忆,是在好几位老首长、老战友和老同志及许多有关人员的支持帮助指导下,经过九年时间,克服许多困难情况下写成的。

    多少年来,在我心里一直这样想着,这是我的最大愿望和我应尽的责任。

    其实,我从二十岁起,就下定了这个决心:一旦我能活下来,我就要把我们过去的经历,所走过的路,认真负责、真实地、力所能及的写下来,作为一个见证,留给社会,交给后人,但是又因多年来工作的关系,没能有这个时间,直到1990年离休后在家才有时间。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准备。我想:做起来,困难是有的,但我一点也不怕,我若不这样做,我就对不起我们曾经一起在轰轰烈烈战火纷飞年代里一起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千千万万在枪林弹雨中,在敌人的刑场上、监狱里以及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谋利益的人,尤其是我们山东沂蒙山的人民。虽然我没有文化,更提不上什么水平,但硬凭着我强烈地责任感和决心,使我克服许多困难,坚持九年时间才写成这份粗略的“走过的路”这些片断。

  在写的过程中,我去掉了一切顾虑。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只求“真实”两字。

    但是,确实因为文化等各方面的水平有限,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材料也不多,加上时间又很长了,对很多人物事情、地点和时间记不准等等原因,难免会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差错。为了材料进一步的真实准确,我衷心希望和要求各位首长、领导和同志们,以及知情者,给予诚恳的批评和纠正,我诚心地表示谢意。

卢兆法

浏览:1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阿雨
    阿雨
  • 赵明山
    赵明山
  • 静心居士
    静心居士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