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莱芜党组织配合八路军进行反顽斗争,取得胜利。5月刘莱夫再回莱芜任县委书记,刘子正、陈明达、刘军、徐干晨、苏克强任委员刘舜卿则“名落孙山,榜上无名”,沦为“闲子”。7月下旬,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通过共产党员张友渔(任石友三部政治部部长)提议,由国民党六十九军石友三召开山东军政人员会议。国民党地方军政官员张里元、厉文礼、秦启荣、沈鸿烈等和中共方面的“四支队”政委郭洪涛、司令员廖容标、政治部主任孙陶林及马保三等与会。会议达成团结抗日、不搞摩擦的协议。石友三部6月入莱后,排斥顽固派沈鸿烈、秦启荣等,与我党持合作态度。经我党争取,以六十九军政治部名义任命梁竹航为莱芜县长。为显郑重,“四支队授命莱芜县委和驻莱办事处,召集莱芜各界抗日人士3百余人,选举产生了莱芜县行政委员会,由7人组成。这是莱芜抗日民主政权的开端。我党特别重视,派刘舜卿打进县政府任文书,借以掌握情况,扩大统战,发展党组织逐步加以控制。但是,这使刘舜卿招致毁誉参半,有的赞他“为了革命,不惜低就”,有的诋毁他投靠国民党势力。
刘舜卿是由孙启明和刘莱夫推荐、经县委研究、上级批准的,是本着未来建立共产党政权的目标物色的。刘舜卿为人谦和,善于团结,熟人很广口碑很好,是团结莱芜各界抗日的聚合力,被视为当时于部中的最佳人选刘莱夫找他谈话时,除讲了这一岗位的重要性、交代了任务外,还特意诱惑性地说:“你将来就是我们党在莱芜的县太爷。”刘舜卿不计职微位卑,坚决服从工作需要,愉快地接受了分配。
为了站稳脚跟,刘舜卿工作兢兢业业,艰苦地多方面开辟工作。当时情况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犬牙交错,他在纷繁矛盾中,紧抓发展革命势力这根主线。梁竹航思想进步,早在1937年10月即结识李澄之、范明枢、刘民生等爱国民主人士,参加过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组建过抗日武装。刘卿以“忠实、诚信、勤勉”的作风,待人对事谦而不卑,正而不亢,广泛联络了一批中上层人士和抗日进步分子,博得梁竹航的高度信任,使其对共产党的抗日活动从容许、同情到支持,最后信任共产党。
刘舜卿对梁竹航严持“长属定位”、歉尊礼待,不多言语。梁有问话,他才竭尽所能,结合党的意向,说个透彻。当梁问及全国战局时,刘舜卿说武汉失守表明,全国几个大城市均已沦陷。这满足了日寇急于占领我大面积国土的贪婪欲望,也缠住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使其无力进行速战速胜的进攻连重庆、延安两大抗日中心也无能攻袭。抗战已进人持久、艰难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开始走向坟墓。全国应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坚强拼搏。但蒋介石则担心共产党趁势羽翼丰满、隐患难除,不断支使顽固派制造摩擦。共产党也不得不反摩擦。这导致双方虚耗精力和战力,使国民痛、日寇快。当今中国没有一股力量能单独打败日本侵略者。只有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战线的旗帜下,团结联合全国人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协同配合抗日才有胜利指望。若双方各怀私利、保存实力,企图战后夺取江山,抗日必旷日持久,以败告终。当前之要是排除破坏抗战的顽固势力。在刘舜卿的建议和推动下,梁竹航首先针对不思抗日、专搞摩擦、欺压百姓、民愤极大的顽固派秦启荣部展开斗争。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武装--县保安大自兼大队长。后在“四支队”的帮助下,将秦部赶出了莱芜城队,刘舜卿是个待人平易、不露锋芒的人。他为表示尊重,总是把我党的决定和意图作为个人的想法和建议,策略地转达给梁竹航。梁对刘舜卿的委婉谦和态度也报之以友善,对他在重大问题上的态度和意见,意识到是中共的立场和主张,加以重视和信任。刘舜卿经常与县委的刘莱夫及八路军驻莱办事处的孙启明、亓象岑和刘子正等人沟通联系,运用我党统战工作的经验协助梁竹航广泛联络他在莱芜的许多思想进步、抗战坚决、与其志同道合的同学,使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协助,很快站住脚,打开局面梁竹航坚持抗战、进步,支持、拥护中共提出的统战政策,广泛发动民众,实行政治民主,积极支持共产党在莱芜的抗战主张,得到群众拥护。刘舜卿向梁竹航反映,莱芜之地向来封建闭塞,若政府体现民主性,会带来社会新风,展现新型县长形象。梁竹航以社会各界代表商讨选举的形式,改造了部分旧区、乡政权,对于团结、动员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对巩固和发展莱芜抗战基础起到一定作用。刘舜卿熟知莱芜的情况,在莱芜的上层人士和知识阶层中熟人很多,被梁竹航称为莱芜的活地图、活字典。这成为梁竹航对刘舜卿信赖倚重的最大资质,做事、用人都先征求他的意见。刘舜卿进言莱芜应建立宪政委员会,促进宪政改革,保障政府为民执政,并举荐孙启明负责筹办。梁竹航欣然接纳,宪政委员会于8月选举产生,孙启明当了副主任兼供给处主任,后任主任兼民政科科长。
刘舜卿本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建议梁竹航要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峰看问题,在“中华民族”上取最大公约数。抗不抗日是进步与落后、反动的分水岭,只要是抗日的就争取和团结,“抗日一家亲”。刘舜卿与梁竹航谈话中几乎绝口不提共产党,以免他感到以势压人。这恰恰使梁竹航易于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并作为共产党的诤言来重视。殊不知,许多话都是刘舜卿根据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理解说的,掺杂着自己的发挥,只不过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刘舜卿建议,发动群众是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日的关键,要建立民众团体,作为县政府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的“把手”。梁竹航立即同意。7月,莱芜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成立,张川(国民党员)任主任。区、乡村“动委会”相继建立健全,成为我党领导下公开的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形式”“青救团”和“职救会”等救亡团体继而在乡村组织抗敌自卫团、“妇救会’这些团体实际上都是我党直接领导的,只是通过刘舜卿具体努力,利用梁竹航的名义。梁竹航县政府逐步持联共立场,“四支队”驻莱办事处改称八路军驻莱办事处,与莱芜县委共同进驻莱城西关,似与梁的县政府并驾齐驱。这使党的抗日活动公开化、合法化,党组织也得到较快的发展1938年8月中旬,梁竹航县政府举办青年训练班,由梁竹航兼主任,杨希文(爱国人士)任教育长,苏克强(共产党人)任政治部主任。训练班以爱国抗日为宗旨,到10月中旬结束。梁竹航邀请有名望的人士讲座,并让刘舜卿去授课,讲解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深刻意义。刘舜卿借机宣讲我党的抗日大义,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从根本、长远上增长抗日必胜的信心。刘舜卿强调,抗日战争是用血泪对中华民族的“淬火”我们的民族将会更坚强。抗战对我们造成巨大损坏,但也是“凤凰涅槃”,我们的民族会飞得更高。学员受到政治思想的洗礼。六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张友渔对训练班给予大力支持。我党指示刘舜卿在受训青年中大力进行组织发展,使其成为我党培养骨干、发展抗战力量的重要场所。颜庄、口镇鲁西、雪野、汶南、苗山、辛庄、寨里、水北和城区等,都有十至数十名抗日青年参加了训练班,计学员近四百名,90%以上的青年都成了我们的积极分子和骨干。这对开展莱芜的抗日工作起了重要作用,部分党员进而成为领导抗战的优秀才俊。至年底,全县发展党员近千名,各区大都建立起区委梁竹航重视建立抗日武装,先后组建三个独立营。1938年10月18日,魏春舫、边贯一等在鲁西镇成立“莱芜第1独立营”,魏、边分任营长、政委翌年2月与莱芜第2独立营合编为泰山特委1大队1中队。1938年冬,莱芜县第3独立营成立,张跃辉任营长,秦化龙任教导员。1938年11月,莱芜县林马庄寨主耿在田招募士兵400余,自发组建独立营,耿在田任营长。次年2月,与4区青年中队合编为“四支队”1大队第4中队。后编入“四支队”特务大队。这些武装都是在梁竹航县政府摩下组建,后成为我党的抗日力量。1938年12月12日,日军重占莱城,以图巩固后方,回师华北。石友三部撤离鲁中,梁竹航县政府垮台。莱芜县委与八路军驻莱办事处移至口镇以西以“动委会”“青救团”名义活动。刘舜卿“归队”
纵观梁竹航政府时期,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在莱芜的最佳体现。莱芜抗日势力和我党的力量均有所发展,为此后我党在莱芜独立领导抗日战争打下了基础。刘舜卿在梁竹航政府的工作,是我党统战政策的胜利,也是党在莱芜做政权工作的成功尝试,被刘舜卿概括为“用别人的手,做自己的事”。新中国成立后任粮食部司长的梁竹航回顾说:“那时,共产党是我的主心骨,刘舜卿是我的'拄把棍’。”刘舜卿的艰苦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党内外表扬和两次物质奖励。
梁竹航任莱芜县长的经历,使他的思想更接近共产党。此后,他在鲁南任过民众“总动委会”武装部长,国民抗敌协会副主任,国民抗敌自卫军司令,省参议员、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民政处长。1947年1月,梁任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加入共产党,刘舜卿是他抗日革命立场的有力证明人。1948年8月,梁任济南战役支前委员会秘书长。不久任华东支前委员会秘书长。他在支前中与时任泰山区专员兼支前司令刘舜卿,有多重工作交集和良好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