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都是英雄汉,不怕艰苦不怕难,打日本,保家……”,“铁西瓜呀铁西瓜,圆圆肚子威力大。庄头路口埋设好,专等鬼子来踩它。铁西瓜呀铁西瓜,敌人碰着就开花。丢了枪支直叫妈,咱们民兵笑哈哈。”(解放战争时将“鬼子”改为“蒋军”)这些激起我们深情回忆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全民皆兵,全民抗战,充满血与火的激情岁月,想起无数抗日民兵英雄。
“兵民乃胜利之本。”刘舜卿对毛泽东此话深信不已。他视兵民为抗战的主体,决胜的保障。他认为民兵是中国抗日的创举,是八路军的特别军种他常念叨:“民兵,民兵,既兵亦民,既民亦兵。军民一家的实体表现。”刘舜卿大力抓民兵组织建设,使莱芜民兵在抗战中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一支神武之师,在莱芜战场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无数的民兵英雄中,李念林李光墨、刘俊林等堪称佼佼者。他们是杰出的代表,光荣的榜样,堪称“民兵之星’
李念林在泰山区武委会主任李凤鸣、王凤麟等帮助下,发明了石壳滚雷吊雷、连环雷等13种,经常带领民兵巧妙布雷,伏击日伪军,炸得敌伪胆战心惊。1943年3月,他首使地雷,就将“扫荡”之敌炸死炸伤10余人。美国合众社就此报道称:“地雷英雄李念林是一位标准的山东游击队员”,“他是个生来的地雷天才”。刘舜卿非常欣赏李念林,称他为“地雷大王”“民兵标杆”,对他积极培养和大加宣传。《泰山时报》462期以头版头条刊登其事迹并发社论,号召向其学习《大众日报》1944年5月11日以“李念林爆炸得好”为题,予以报道。同月,省暨鲁中武委会表彰民兵英雄时,被授予“爆炸英雄”称号。刘舜卿让他推广制造技术,传授爆破经验。他曾亲自牵线让李念林与李光墨直接交流研制和使用地雷、石雷的经验。李念林先后举办爆炸训练班20余期,并应邀到淄川、章丘、历城、泰安等地教授造雷、埋雷技术,使地雷战成为莱芜战场、泰山区的群众战。1945年6月,日伪疯狂抢粮我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配合,六天作战52次。6月9日,日伪400余由口镇出动,李念林率民兵20余人,在敌人必经路段布雷六处,炸死日伪军11人,伤20余。8月,在山东军区第一次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李念林又获“民兵英雄称号。他威名赫赫,日伪惧恨,3次对其家掳掠烧砸,父母和两个孩子被折致死,本人两次负伤,毫不动摇。抗战期间,他参战300多次,、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枪械180多支、子弹1万多发,割敌电话线2500多米。他立功16次,受奖23次,多次出席华东等地英模大会,应邀到延安做报告。《新华日报》曾多次报道他的事迹。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队支前、参战,支援几次大战役,负伤后坚持完成战斗任务。解放初,刘舜卿点名他参加了莱芜和宁阳的剿匪。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
刘俊林是刘白杨村人。他性格侠义,疾恶如仇,立誓“精忠报国”。日寇铁蹄践踏莱芜,烧杀掳掠。刘俊林恨之入骨,咬牙切齿,常向鬼子驻地撒石灰、扔石头、设障碍、从山上推下巨石。有次险些被抓住,由共产党员刘超一、刘峰及时施救,才脱险。刘俊林从而认识到共产党一心为民、一心救国、一心抗日。从此积极参与发动群众抗日。
1940年7月24日,日伪军500余人,对茶业口一带扫荡。刘俊林组织群众转移,还用鞭炮吸引,牵着敌人兜圈子,有力地保护了群众,得到军分区廖容标司令员的称赞。
刘俊林担任民兵联防队长,组织有方,指挥有术。泰山地委驻扎刘白杨村时,他负责为地委和《泰山时报》站岗放哨。吉山血战中,他率民兵奋勇阻击援敌。1941年9月,泰山军分区第二战地医院隐蔽在刘白杨村,鬼子多次来拉网式搜查。刘俊林每次都带领群众挖山洞,抬担架,搬物资,抢先把医院安全转移。9月22日,150多名鬼子突袭刘白杨村,搜查八路军伤员未果恼羞成怒,肆意杀人放火。幸亏刘俊林提前联合茶业几村民兵,袭扰造势把敌吓跑,避免了村民的更大灾难。1943年10月底,200多名鬼子又扫荡茶业口、刘白杨村一带。刘俊林带民兵引着鬼子满山跑,晚上不断袭扰,又放枪,又吹号,弄得鬼子神魂颠倒,到处触雷,缩回据点。刘舜卿对其事迹多有所闻,几次见面都大加夸奖。刘俊林更加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1944年4月6日拂晓,穷途末路的日寇,想垂死挣扎,强化对茶业区的封锁和扫荡,试图加固他们的伪化统治。日寇连续扫荡四天,又增兵400多人,加大扫荡规模,妄图消灭泰山地委、淄川县委和茶业区机关、部队。这次敌袭发现已迟,刘俊林一边组织掩护群众转移,一边与敌人激烈战斗。为牵制敌人,他带两名队员边打边撤。在凤凰山凭地势阳击,下茶业村民兵李文富赶来增援,打死了十多个鬼子。
李文富告诉刘俊林,群众转移后,马上撤离。这时被刘俊林牵制的敌人转向八路军队伍突围方向包抄,妄图夹击。刘俊林立即带领李文富等,赶在敌人前面埋地雷、设伏击,炸得鬼子无路可走,减慢了进击。这时有民兵传令刘俊林:“马上撤离。”刘俊林则提出继续吸引敌人,让他们自己打起来,“看场狗咬狗的好戏。”果然鬼子相互打起来。鬼子发现上当,又朝我部队追去刘俊林便大声喊道“快开火!把小鬼子调回来!”五位民兵一起开火,使敌人掉头涌过来。五人边打边退,把敌人引向火龙台方向,为主力部队安全撤离争取到时间。鬼子见是民兵,又去追赶八路军部队。刘俊林喊话叫阵:“小鬼子,你刘俊林爷爷在此!害怕了吧!”鬼子回身叫嚣:“攻山,抓活的!”围攻上来。刘俊林五人登上火龙台,说:“和鬼子算总账的时候到了!让小鬼子尝尝我们民兵的厉害!”他们爬上山顶,登上了抗日精神的最高境界,走到了革命征程的最后一步。火龙台山高势险,峭壁如削,山顶是民兵训练处,藏有部分手榴弹和石雷。刘俊林力图凭险击敌,每人分给八颗手榴弹四个石雷他用刚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机枪把守路口,李文富和小尚、两位小刘各守一面鬼子用四肢往上爬。“打!”刘俊林一声令下,火力、怒火一齐喷发,鬼子被打下去。敌人反复进攻,屡被打退。民兵子弹打光,手榴弹、石雷用尽,就用石头砸。敌人放火烧山,顶峰被大火弥漫,勇士们在烟熏火燎中,一起将最后的石雷滚向敌群,又炸死10多个鬼子。敌人用炮直轰山顶,山崖炸塌,三名小战士被炸成重伤。刘俊林说:“我们要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不做鬼子俘虏。”大家激情呼应。
敌人又爬上来,小尚抱着石雷猛力向敌群滚去,与两个鬼子一起滚下悬崖壮烈牺牲。两位小刘互相搀着,拉响了手榴弹冲向敌群与其同归于尽。刘俊林站在火龙台制高点大喊:“小鬼子,爷爷杀了你们二十多个豺狼够本了,你们的末日就快要到了。”声震苍宇,青山撼动。他把枪扔下悬崖,随之与李文富同时跳下。李文富被一棵树挂碰,身体被弹到了崖壁凹处,隐藏起来躲过了敌人。事后,王庄的村民从山崖上将李文富救下来。刘俊林则魂归青山,命献祖国。敌人在崖下找到刘俊林的尸体,连刺20多刀。日寇的狼心兽性,昭然若揭。
刘舜卿与刘俊林见面不多,听说多,对英雄故事印象颇深。他知刘俊林跳崖牺牲后,一位正直、勇敢、机警、干练的小伙子形象显现眼前。特别是刘俊林缠着《泰山时报》编辑方正学文化,及他对统战不理解表现出的强烈情绪,鲜明地浮现在刘舜卿的脑海,越想越可亲。尤其难忘的是他拉着村长找刘县长评理,问为什么团结地主,难道农民受地主的剥削还不够吗?刘舜卿耐心地诱导他说,是地主坏、还是日本鬼子坏啊?现在是不是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鬼子啊。刘舜卿看着他稚嫩的脸上挂着“耿耿不歪”的神态,从心里喜欢。现在壮烈牺牲了,何等的痛惜。他长叹一声:“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啊!”噙着泪花,题写了一副挽联:“抗日御辱民兵魂,披肝沥胆写汗青。”他让方正写篇报道,自己写信给兼任专署专员的廖容标司令员,建议给予刘俊林以永久性纪念。1944年4月11日的《大众日报》以《共产党员誓死不当俘虏,民兵刘俊林坠崖殉国》为题,对跳崖五壮士做了报道。泰山军分区和莱芜县委决定将火龙台改名“俊林山”,并在烈士牺牲的石壁上题刻“刘俊林烈士殉难处”-
李光墨是仓上村的民兵队长,1922年生,幼年给人扛活。单身一人,生活拮据。这些他都顾不上,整个身心扑在抗日事业上。用区委书记边春光(后任国家新闻出版局长)的一句评语说:“他与抗日结缘了,心里装的只有抗日。”他是仓上村的保卫者,群众抗日的主心骨。他用行动把全村人团结得像一个拳头,全村没有一个亲日分子。他是仓上、羊里、陈家庄等村联合抗日行动的带头人,是位真正的“民兵人”。那时武器奇缺、粗劣,民兵手里的枪”、“老套筒”,被敌伪蔑称为“烧火棍”。李光墨则谐称自都是旧的“汉阳造”己的枪是“打狗棍”。他带领民兵开山劈石自制石雷,把盐硝、木炭、硫磺碾细,按比例混合一起,造成土制炸药,装进凿出空洞的石头里,就成了石雷以补地雷之不足。他在制造和掩埋上采用不同方法,造出“拉雷”、“踏雷”“担子雷”“鸳鸯雷”“连环雷”等多种多样,被他统称为“土飞机”,意思是把鬼子炸上天。
抗日是李光墨的主要行动,保护群众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全村的安危是他心中的头等大事。他经常提醒村民保持敌情观念,不忘1941年仓上惨案的血海深仇,提高抗日意识,团结战斗,不再受日寇的任意宰割。一有敌情他首先指挥村民疏散转移,组织群众坚壁物资,把行动困难的老弱,安置在预先造好的隐蔽处。然后带领民兵布设地雷,不仅村头路口,一些田埂、地沿也埋。他还真真假假地做上标记,迷惑敌人,使敌人不断上当,望而生畏他自己则率民兵隐蔽四周,察看形势,适时袭击。几次敌人绕村犹疑徘徊“不战而屈其兵”。更多的时候,敌人冲进村,在挨没有进村。刘舜卿夸他是门逐户、翻箱倒柜地搜查、劫掠时,村外传来密集的枪声。鬼子以为八路军来围袭,冲出去见是民兵袭扰,且已跑远,非常泄气,悻然撤回巢穴。
李光墨的这些战术是从刘舜卿那里学来的,加上他的灵活发挥。吕明亭流浪十年,在仓上村居住最长。李光墨对吕明亭及孩子的安全和照顾非常尽心。他多次去见刘舜卿,说说家属情况,请教些斗争问题。他开玩笑说:“刘县长是俺仓上人。俺替他看着老婆孩子。”有时说:“俺村有事,直接向刘县长请示报告。”刘舜卿听到这些话嘿嘿一笑。
刘舜卿对李光墨说,民兵是自卫性武装,不脱产就是保持与乡土乡亲的联系。民兵的任务不在于消灭多少鬼子,而是鬼子来了尽量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少受损失。要学会打巧仗,尽量把战斗引到村外打,少殃及群众。李光墨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每次回来心里都是满载而归,像取到了真经。
由于李光墨等一批坚强的抗日志士顽强斗争,仓上村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堡垒村,党的许多重要机关都在此长期居住。一些抗日干部及家属先后在此住过。区中队几度在仓上村驻扎休整。直到1949年,县区党政机关从没有间断来住。
李光墨在斗争中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民兵英雄,1943年光荣入党。1944年3月脱产抗日,历任羊里区、寨里区职工会副会长、会长、区中队长等职1946年,他在古城村帮助动员31名青年参军,该村被誉为“动参”模范村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他带领民兵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看押俘虏,捕捉散兵。当时,国民党溃兵四散逃窜,莱芜民兵群起捕抓,群众称为“捉蝗李光墨在龙角村附近孤身路遇国民党军小股散兵,他机警地埋伏在一电”座石灰窑里,待敌人走近时突然跳出,喝令投降,缴获步枪12支。他一人先后捕捉敌兵40余人。一次,带领民兵收缴国民党散兵的枪支时,突遇大股溃军,李光墨与古城村民兵队长郑星三与敌拼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在乱枪中倒在血泊里。一颗忠魂献给了祖国的天地。刘舜卿得悉不幸消息,哀绪和惋惜直袭心头。他对负责打扫战场的莱芜县负责人崔莅堂、赵玉琇等人说又一位英雄倒下了。我们要永远纪念他,发扬他的战斗精神。”后来,莱芜县政府报请专署同意,将龙角乡命名为“光墨乡”。在“文革”那颠倒是非的岁月里,“光墨乡”被改名,至今未拨乱反正。
纪念烈士,尊敬英雄,是一个有尊严的民族的社会规则和高尚境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是我们的正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