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赢之光——刘舜卿传(四十七)文教铺路

明德 发表于2024-10-30 18:36:57

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教育。刘舜卿走了一辈子革命路做了一辈子政治事,骨子里则是个文化信仰者,认为建立长治久安的国家从根本上应“以教育为本,文化拓路”。这与他自幼受孔孟之道熏染,从事教育的生涯有关。

保护文化遗产是刘舜卿的挂心事。泰山是座文化山,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之一。管理好泰山文物是新政权的重要职责。1948年8月刘舜卿就积极主张泰山专署成立了泰山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统管泰山古迹名胜为防止新旧政权交替时期发生人为破坏,刚到泰安不久,刘舜卿就抽空到泰山的红门、经石峪及岱庙实地察看,指示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域的政府双重管理。他强调,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政府要替人民把回到人民手里的文化古迹管护好,一草一本不准损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泰山会有一天为泰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深资源。他要求把岱庙大殿的壁画用玻璃罩起来,用栅栏把塑像围起来。有人问他为何维护这些泥菩萨,他说:“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表现,是国家的无价之宝,也是世界之宝。这些璀璨文明的古迹,是我们民族进步的足迹。古迹是不能复制的。”他还说,泰山是将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潜能资产。保护泰山就是保饭碗。在刘舜卿的积极推动下,1949年11月30日泰山专署发出《关于保护古迹名胜及征集古代文物的通知》,要求各地征集的文物送交泰山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1951年3月21日泰安专署又发出保护文物的通知,要求土改期间没收的地主、恶霸、战犯的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等,一律登记造册、呈送专署。刘舜卿对保护文化遗迹如此重视,既出于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是遵从陈毅的话。1946年陈毅赴临沂途经泰安游览王母池时,曾指示泰安县政府对王母池的真神像安装玻璃隔扇予以保护。后来,刘舜卿陪陈毅再登泰山时,陈毅感慨地吟起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夸赞泰山专区重视对泰山和文物的保护。刘舜卿也谈了对泰山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说:保护好是更好地利用好,发挥它的资源优势。表现了两人的泰山情结之深。

封山育林是对泰山最好的维护和发展。早在1948年2月,刘舜卿就让泰山专署针对社会上出现乱砍滥伐失主山林的现象,发出《关于森林树株保护的通告》。1951年3月19日泰安专署发出封山造林指示,全区机关、部队、学校等植树造林6500亩。封山育林有效地保护了泰山的美姿风貌。刘舜卿对“莱芜梆子”情有独钟,积极加以扶持,并拨款增置行头、送其进北京参加地方戏曲调演。他在审看节目时,对艺名“白菜帮子”“蒜臼子”“魔旦子”等几位老艺人嘱咐:“去北京为莱芜争光。以后要培养新人,排练新节目,使莱芜梆子成为祖国艺园的一株鲜花,不再仅仅是莱芜人喜欢的土特产。”他对一起审看节目的王汉卿、刘众前等人介绍了“莱芜梆子”发展渊源和群众喜爱的程度。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发源于泰沂山区,流行于鲁中大地。据传,民间流传的京韵唱腔吸收“秦腔”韵味,与子腔融合、衍变,衍生成独立剧种“莱芜梆子”。它在莱芜一枝独秀,是莱芜人最大的文化享受。莱芜梆子剧团在抗战中被迫解散,艺人流亡,刘舜卿曾请他们参加了抗日文艺团体,用梆子曲调宣传抗战和土改政策

莱芜梆子进京汇演回来后,在泰安连演几场,使其风靡一时。刘舜卿向刘众前(曾任莱东县委宣传部长、地委宣传部长,后任泰安地委书记,副省长)提出,要着力扶植。1954年,组建专业剧团,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舜卿的努力使泰安地区的古代文明又焕发出灿烂的新光。战争岁月,生灵涂炭,人民饥寒交迫,教育遭到破坏,除抗日文化影响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脑海里是一片荒漠。这使刘舜卿有种危机感。他深谙,一个民族的兴起与发达,最需要的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教育是建国之基,千秋大计。他履自己的职责,大力恢复发展教育,想用优秀民族文化重塑青少年的灵魂。他求才若渴,积极延揽人才,特向地委举荐刘德轩出任泰安师范学校校长。刘德轩是刘舜卿在莱芜县立师范教师培训班的同学,1932年人党,坐过敌牢,经受过生死考验。1935年敌人抓共产党时刘舜卿曾到刘德轩家通报敌情,正逢“捕共队”,得到其妻毕先寅(党员)的掩护。刘舜卿对刘德轩颇为了解,深知其德。

当时,泰安师范是这个地区的最高学府。刘舜卿任命刘德轩为校长,每年让他担任泰安地区招生委员会主任,就是让他成为泰安地区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为革命、建设培养好人才。刘舜卿在通知刘德轩的任命时说:“你我是同学、同志、同乡。彼此的信任毋庸置疑。现在决定你担任师范校长,一个权力不大、责任不小的差事。凭你对教育的感情、经验,此职非你莫属。”刘舜卿说,战乱多年,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是一片废墟。建设新中国需要大批人才,教育成为前提条件。师范是“种子学校”,是培养教育人的人,是培育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基地。他引述蔡元培的“人才为大学之根本兴化致治,必俟得人”。提出培养人才本身需要人才,要不拘一格选拔师资只要学有所长,不管“在党非党”。学府不是政府,要看教出的人有用没用教会学生有知有能有德,就是好教师。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教学主旨是教书育人,以书为体,以德为魂。要求学生是品学兼优,才智为用,人格为宗。教学内容是古今相宜,以今为主。总体上是融会贯通,文脉承上启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核心价值不能丢,政治教育不可缺,核心思想是爱国,也要懂爱人。刘舜卿说:“我们虽然办的是基础教育,但应如古人云'入门须正,立意要高’。传统教育精神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新中国的学生一定要热爱新社会、拥护新政权。”最后鼓励说:“将来你桃李满天下,也是功德无量。”刘舜卿没容刘德轩表态就定了。刘德轩要求他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刘舜卿爽快应诺说:“讲点励志的话可以,其他讲不出名堂。

刘舜卿提名孙备五任泰安中学校长,并提示他说,泰山地区是人杰地灵之地,人才辈出之乡。中学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不仅培养智力,更要注重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打好学生一生的发展基础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建国栋梁。1953年泰安二中成立,刘舜卿建议张庆夫任校长。刘舜卿对教育过问得如此具体,是因他认为,国家的财富以人才为首。

刘舜卿不忘为新中国的建立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烈士们的子女。他说:“烈士们人去魂消,子女无托。我们要承担起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责任。”他提出成立烈士子弟小学,收容教育烈士遗孤,点将专区妇联主任戴彬的丈夫、老革命徐竹任校长,当面嘱托说:“让烈士英灵安息,让革命后继有人。”他特别嘱咐,把泰安城出身的抗日老人范铭枢的孙子吸收入学,以示共产党的胸襟。刘舜卿见到社会的流浪儿,恻隐在心。听说外国教会办的《泰安育婴堂》的孩子生活悲惨,便利用休息时间去视察,当场感慨地说:“这些没娘没爷的孩子很可怜,他们都是穷人的骨肉,我们要接管过来!”随即把育婴堂改名教养院,派刘学兰推荐的泰安军分区文工队因公致残的周文英去任院长,把流落街头的孤儿尽量收拢进来教养。1951年9月15日,刘舜卿率有省民政厅干部参加的团组,到泰山教养院举行正式接办仪式,宣布苏一庭任院长,原院长周文英、副院长张锡珂任副院长,其他旧人员留用。1951年4月25日,刘舜卿审定周文英赴京参加内务部召开的“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构会议”,6月14日又参加了华东局的同类会议。教养院在政府的管理下日益正规,情况大有改善。抗美援朝时多名适龄孩子自愿报名参加了志愿军赴朝作战。刘舜卿所尽的不仅是职责,更是道义。

刘舜卿的老同学李半残是著名画家,在去济南高就时,被刘舜卿留在泰安任教。李半残接受了慰留,无怨无悔地默默教画一生,桃李芬芳,溢满华夏。李半残(粹笃)1924年入莱芜中学,与刘舜卿同窗,相处甚得。刘舜卿辍学后,还互有看望。1928年他入济南爱美艺术师范,直接受教于画家瞿园初(瞿秋白之父)。1930年回莱中任教,与刘舜卿多有来往。后入北平艺专山水画系,受到系主任陈半丁、教授齐白石、于非、徐衍分等名家真传抗战时投笔从戎,在前线遭敌机炸伤,落下残疾,更名“半残”

李半残曾在鲁中大众画报社、鲁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等任美术编辑、舞美设计。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斗争的连环画、壁画、年画等。1949年创刊《山东画报》,选调李半残作美术编辑。他赴任路过泰安时看望专员刘舜卿两人亲切畅聊之后,刘舜卿说:“你去从事美术专业,可谓如鱼得水,可'名声遐迩’。你艺术造诣深,德艺双馨,更适合教画育人。为人师表也是一幸。前途名利,社会公益,何取何舍、何去何从?”李半残看着刘舜卿的真挚表情,断然表示:“听老同学的!”就这样,李半残到泰安一中任教,直到1965年退休当时,教职员实行供给制。李半残享受大灶待遇,饭菜很差,津贴很少,实行工薪制后每月才84元。生活拮据没有影响李半残的工作情绪,始终无怨无悔,积极努力。刘舜卿为之欣慰,几次对校长孙备五关照说,李半残是艺术专才,要在政治上多加关怀,并主动对他的历史做了证明。1950年李半残入党后,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创作了大量画作,有力地配合了政府各项工作和政治运动。1957年孙备五调曲阜师院任院长,要调李半残去任美术教授,他想到老同学刘舜卿留他是在泰安服务明确谢绝,并向刘舜卿传话,在泰安工作到底。刘舜卿致函泰安地委代理书记曹礼琴,照顾李半残的工作生活需要,李半残未提任何要求。

李半残的艺术造诣盛名远播,潘天寿、黑伯龙等不少名家、教授来泰安与他切磋、求教。他高超的笔法技艺,上追徐渭、寿平、八大山人,下承齐白石、陈半丁、于非闇诸家,造型别致,构图妥帖,笔墨精准,给人以受诗词歌赋的声色感。他德艺高尚,人格闪烁,作画凭灵感,不讲任何条件兖州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后,他为祝捷大会画的毛泽东、朱德巨幅画像,都是自制炭笔精心绘制。1950年2月,山东省政府在泰安为参议长范明枢举行追悼大会和移灵安葬仪式,急缺遗像,刘舜卿说,找李半残。李半残淡泊名利,只讲奉献。他声名高扬、资望远播,慕名求教、求画者络绎不绝。他一视同仁,以诚相待,从不牟利。

1969年刘舜卿与世长辞。李半残闻讯,两泪眶而出:“太年轻了。他是多么想把泰安地区建设好啊!”当即挥笔写下:“泰山青青,东海茫茫。壮哉舜卿,山高水长!”


浏览:3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鲁小楠
    鲁小楠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