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六十载 赤诚一片心 -记洪流同志战斗的一生

羿琉 发表于2025-02-28 09:39:52

                               

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在自色恐怖下投身革命

 

  洪流,原名同寿,江苏省丹阳县城柴家巷人,1917年1月出生于一个日渐破落的地主家庭,5岁丧父,同母亲和姐姐三人相依为命,过着勉强可以维持的生活。由于母亲是封建家庭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把希望寄托于他,因此从小读书便好学上进,品学兼优,立志长大做事报答母亲。姐姐是小学教员,大革命时期曾任丹阳县党部妇女部长,常给他讲述一些革命道理。读初中期间,经教员乔剑秋指导,洪流较系统地阅读了一些进步的文艺和社会科学书籍,初步萌生了共产主义信仰和参加革命实践的愿望。“一二九”学生运动冲击到江南后,平津学联执委倪天铎回到丹阳组织进步青年成立励志读书会,洪流任该会组织股长。

  1936年夏,洪流进入南京市立师范学校高师班读书,9月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南京学联,并经倪天铎介绍认识了中央大学学生、共产党员朱家瑜。在学联领导下,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救亡宣传;11月,南京学联领导开展“援绥(绥远抗战)运动”提倡素食(节约)援绥,声势很大。由于他表现积极,过于突出,“七七”事变时,曾被统治学校的复兴社威胁利诱,未成,反动当局以不守校规为由将他开除。回到丹阳后,洪流以励志读书会为核心,组织丹阳青年救国服务团,任组织股长,在群众中宣传抗日,参加慰问伤兵。“八一三”上海抗战,丹阳青年救国服务团即派彭炎去上海联系,经上海市委同意,洪流同任迈、倪天铎等同志到上海,市委何国瑞叫他们4人写了自传,准备去陕北,因战争路断未成,便回丹阳同青年服务团30余人,随难民于1938年1月流亡到江西省南昌。倪天铎与中共东南局接上关系,恢复了党籍,于1月20日介绍洪流入党。入党后即参加江西青年服务团,在景德镇进行革命活动。由于国民党企图瓦解他们,便调该团去武昌干训团受训,并秘密进行思想调查。为防敌破坏,支部决定撤出。1938年7至10月,他奉命先后到豫东魏凤楼(中共党员)部和皖北王丹岑部工作,担任连指导员,后由于形势紧张,经组织同意撤出。原准备到竹沟再回江西,途经西华,经王其梅(中共豫东特委委员、西华县委书记)指示,遂于11月19日到鹿邑县刘大庄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入伍。

以身作则,带领部队屡建功绩

 

洪流入伍后,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一大队二中队俱乐部主任,游支一团二营五连指导员,二营副政委兼四连指导员,二营副政委,一团总支书记。1940年3月任六支队(游支改的番号)第四总队十三团政治处主任。他热情很高,积极上进,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二营的五连、四连成员多为杞县和永城黄继昌的游杂武装编成,成分复杂,思想混乱,后又吸收一批农民战士,不愿受严格纪律约束,怕过紧张艰苦的生活,因而逃亡现象严重。洪流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一面加强教育,提高部队认识;一面抓紧党员骨干,开展个别谈心和思想互助。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巩固部队上取得了成绩,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远离领导单独活动的情况下,多次完成战斗任务。同时,在地方工作上也取得了成绩。1939年支队召开“五一”运动会,二营在团里获得优胜;1940年总队召开“八一”运动会,十三团夺得列宁奖旗。

1941年12月,洪流任新四军四师十一旅政治部组织科长,1945年8月起任十一旅三十三团政委、十二旅三十四团政委。豫皖苏军区成立后,任军区独立旅三十四团政委,1947年11月任军区六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任组织科长以后,由于工作范围扩大,接触实际问题较多,因此任务繁重,工作很忙。特别是旅政治部没有主任,一个时期也没有政委,基本上是由他负责全旅的思想政治工作。1943年7月参加淮北区党委整风,接着旅召开民主大会,1944年5月又去淮北区党委第8期轮训队学习,提高了认识,检查了作风,改进了工作方法。进入解放战争以后,部队面临两个转变:一是从对外反侵略,面对民族敌人,转变为全国自卫(解放)战争,面对阶级斗争;一是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的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豫皖苏军区成立后(1946年12月),军区首先狠抓了这两个转变。独立旅旅、团及全区各级武装也同样抓了这两个转变。部队越打越勇,越战越强,灵活机动地打击十倍于我的强敌,终于迎来了全军的大反攻,彻底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局面。在此期间,作为三十四团政委的洪流,紧紧依靠党委的集体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各级干部及党员骨干,带领部队克服困难,勇敢作战。根据上级的指示在全团开展杀敌立功运动,调动部队的战斗热情,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都能圆满完成。

 

善于摸索总结经验,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很有建树

 

随着革命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9年2月十八军在鹿邑县吴台庙成立,洪流被调任五十三师政治部副主任。当时,部队刚刚组建,机关干部不齐,进军时间紧迫,准备工作繁重。特别是部队成员多为豫皖苏子弟,不愿离开家乡,思想问题较多。他根据以往的政治工作经验,一方面积极建议党委尽快充实机关干部,一方面组织机关干部讨论部队当前思想情况,研究机关如何围绕部队即将出动打过长江去的情况进行工作。统一了认识,亲自带领机关干部下到连队,同连队干部一起分析情况,找出问题,帮助连队搞好对干部、战士的思想教育,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部队渡江前的思想政策还包括进入了新区的政策纪律教育和实际问题,均逐步解决。

渡江以后,部队执行战略追击,继马金岭战斗之后,相继执行了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及进军大西南。在进行战役和进军西南期间,部队天天爬大山,走泥路,越新区,日行近百里。基层干部普遍反映没有时间做政治思想工作,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洪流在行军途中,看到有的连队支委会成员一面行军,一面开会;有的党小组成员走在一起,在行进中检查党员模范作用和汇报群众思想情况;有的连队在到宿营地前,召集班排干部开会汇报当天情况,以便晚上进行军人大会或班务会讲评等情况。他便召集机关干部在调查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响亮提出“把政治思想工作搬到路上”的口号,并派机关干部下连推广,效果很好。从此,行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有时间了,办法多了,工作也活跃了,许多问题都在路上进行传达、布置、讨论、贯彻,战士及时了解上级指示精神,领导及时了解战士思想情况,上下情况沟通了,解决问题及时了,部队情绪也更高涨了。特别是11月1日部队从邵阳出发向西南进军,穿贵州、经云南、直插川南,合围成都,山路陡,雨水多,行程远,供应差,连续行军近两个月,生活艰苦,部队疲劳。由于在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开展了行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发动骨干进行思想、体力双互助,充分发挥文工队在途中的宣传鼓动作用,部队情绪高,劲头大,高呼“打到西南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为全歼集成都地区的国民党军做出了贡献。

成都战役结束后,五十三师奉命回师川南,驻防泸州地区1950年1月7日到达隆昌,突接命令移师夹江待命,2月初正式传达了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当时部队尤其是一部分干部认为从豫皖苏到大西南,十分辛苦,现在大陆已基本解放,很想在天府之国的川南安家,对执行进藏任务毫无准备。许多同志对能否转好思想弯子顾虑重重。对于如何做好进藏思想动员和各项准备工作,师党委根据军党委的指示,在夹江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活动分子动员大会,军政委谭冠三作了动员报告。接着,各级党委、支部都广泛深入的进行动员教育,认真细致地解决各种思想问题。洪流当时身体不好,但对执行进藏任务信心十足。在师党委的领导下,他认真学习上级指示,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明确认识到进军西藏,保卫边疆,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极其光荣的任务;西藏贫穷落后是历史上民族压迫政策造成的,是三大领主坚持封建的农奴制度的结果;只要发扬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光荣传统,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务;毛主席已下命令,藏族同胞在等待我们,全国人民和全军部队在看着我们,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艰苦就是光荣,顽强就是胜利”,要以此为行动口号,动员部队挺起腰干,勇踏征途。接着,他把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亲自带领下到部队,召开干部会议,做动员报告,介绍西藏的情况,讲明进藏的意义,组织部队反复讨论,摆情况,找困难,想办法,表决心,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大家自觉增大负重量进行爬山、快步行军等适应性体力锻炼,磨拳擦掌,待命进军。

正当部队一面动员,一面准备的时候,川西匪患猖獗,土匪经常袭击我征粮队、工作队和基层政权,杀害地方干部和积极分子破坏公路,炸毁桥梁,甚至袭扰部队,包围县城,尤以成都至雅安段最甚,严重影响了进藏准备工作。3月2日,五十三师奉命执行剿匪任务,从夹江进入名山地区。根据上级指示和防区匪情,师党委做了周密部署。洪流及时进行政治动员,讲清剿匪意义,认真贯彻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动群众,提出不怕跑路,不怕扑空,彻底消灭土匪,保护地方政权;消除进军后患,巩固进军基地。由于部队思想统一,任务明确,行动积极,在2至7月的半年时间内,全师作战70余次,歼匪4500余人,缴获各类武器7700多件,电台6部,弹药8.6万余发,基本上消除了防区匪患,为部队进军扫清了道路。

1951年3月,部队进至甘孜担负修建机场的任务,师机关奉命组成修建指挥部,指挥师和兄弟部队1.3万多人分布在四个工区进行施工。甘孜地区高寒、缺氧、风沙大,部队刚到高原,高山反应严重,病号增多。加之没有先进工具,大挖大填,工程量大,全凭铁锹十字镐和双肩两只手。这时师的政委、副政委已先后调走,他身为政治部主任深感政治思想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便紧紧依靠修建党委领导,发挥政治机关这个思想战线指挥部的作用,创办《建修报》,开通有线广播,坚持读报制度,大力表扬好人好事。组织工作组深入工地,调查部队思想情况,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及时总结推广先进施工经验。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劳动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进展。机关工作人员组成施工连开赴工地,各级干部以身作则边干边指挥。担土的压肿了双肩,装土的手上磨满了血泡,在河里搬石头的腿上挂满了冰珠,手指头脱皮露肉,拉磙子的一面奋力前进一面打着瞌睡。灌浆等紧张阶段,中午和晚上在工地吃饭,顶着月亮加班。就这样,从4月11日开工到11月20日基本竣工,用工222万个工日,实现了通航,迎来了从内地飞到高原的第一架飞机。师党委年终评比鉴定,洪流由于在进藏动员和修建机场中政治思想工作成绩显著,被荣记二等功一次。1951年12月,部队挺进雀儿山一线,担负康藏公路马(尼干戈)昌(都)段修路任务。时值冬季,天寒地冻。部队全凭吃大苦、出大力,使用铁锹、撮箕、钢钎、大锤和黑色炸药,挖冻土、炸岩石,劳动强度很大。一些工段任务重,时间紧,部队不得不早上工,晚收开赴工地,各级干部以身作则边干边指挥。担土的压肿了双肩,装土的手上磨满了血泡,在河里搬石头的腿上挂满了冰珠,手指头脱皮露肉,拉磙子的一面奋力前进一面打着瞌睡。灌浆等紧张阶段,中午和晚上在工地吃饭,顶着月亮加班。就这样,从4月11日开工到11月20日基本竣工,用工222万个工日,实现了通航,迎来了从内地飞到高原的第一架飞机。师党委年终评比鉴定,洪流由于在进藏动员和修建机场中政治思想工作成绩显著,被荣记二等功一次。

1951年12月,部队挺进雀儿山一线,担负康藏公路马(尼干戈)昌(都)段修路任务。时值冬季,天寒地冻。部队全凭吃大苦、出大力,使用铁锹、撮箕、钢钎、大锤和黑色炸药,挖冻土、炸岩石,劳动强度很大。一些工段任务重,时间紧,部队不得不早上工,晚收型、“月牙”型等挖土法,“集团式爆破法”飞燕式排土法”“自来水打眼法”等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经总结推广,工效普遍有了提高,对部队鼓舞很大。特别是在矮拉、达玛拉、甲皮拉等高山险峻路段施工中,寒风刺骨,雨雪无常,战士吃糌粑、野菜,缺油少盐,里边一身汗,外面一身泥,生活紧张艰苦,但情绪饱满高涨。连队普遍做到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定期出墙报,节日有活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更是对战士影响极大,有的干部向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改线建议,节省了大量劳力;有的干部带头上工程险处,战士便紧紧跟上;一五七团团长柴洪泉经常深入工地搞技术革新,身背“百宝箱”必要的工具和器材),搞出多项技术革新,光荣记功,在施工全线传为佳话。

部队进入昌(都)拉(萨)段修路,地势渐低,气候稍好。可是然乌沟崖陡谷狭,战士只能腰拴绳子悬空打炮眼;白浪丁江水湍急,常把刚修好的路基瞬间冲毁;迫龙地段天天下雨,流沙难治;通麦易贡地区地震频繁,山石乱滚。这些地段山高坡陡,工地狭窄,有岩石,有流沙,有森林,有沼泽,加之毒蛇、蚂蝗、草蚤子经常袭扰,给施工和生活带来很多困难,也引起许多新的思想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已升任五十三师政委的洪流一面在工区组织巡展毛主席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锦旗;一面在《战旗》报上发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号召,极大的激发了部队的劳动热情,鼓舞了部队战天斗地的坚强意志,想出种种战胜困难的办法,迅速把公路推向前进,终在1954年底实现了巴河桥东西会师,全长2255公里的被周总理称为“工程艰险,意义重大”的康藏公路全线修通。在3年时间内,五十三师修路460多公里,修桥80多座,修涵洞510多个,超额完成标准工效143%。5次评功,全师评出特等功1名,一等功190多人次,二等功1600多人次,三等功 1.54万多人次。

在修路期间,洪流重视学习,肯用脑子,认真执行上级指示,密切联系广大群众,善于围绕部队中心工作,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响亮口号,总结推广经验,有力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他是个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很有建树。

 

胸襟开阔,对党的事业一片赤诚

 

1955年10月,洪流调任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7年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他遭到错误处理和不公正对待,直到1979年7月19日才得到了彻底纠正,时间长达22年。在此期间,他党性很强,胸襟开阔,顾全大局,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做出了显著成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政工干部的优良品质,受到广泛好评。

1958年10月,修建西藏第一座纳金水电站开工,洪流奉命参加工程指挥。他和指挥长扶廷修互相配合,团结工程技术人员,带领部队和民工群众,奋战一年半,把一座装机容量为7500千瓦的水电站在东郊建成发电,为拉萨市解决了照明问题,结束了点蜡烛和酥油灯的历史。

1960年4月,军区成立生产部,洪流被调任部长。到职以后他响应党的“开发边疆,建设西藏”的号召,积极组织农场工人、转业官兵和藏族农工,奋战在各个开垦工地,用简单工具搬石头·挖草皮,刨树根,填沙地,当年开荒5万余亩,相继组建了野马岗、达拉、拉孜、浪卡子、林芝、桑耶、米林、雪巴和易贡等9个农场,使西藏军垦事业初具规模。为了发展工业生产,他亲赴内地,调查研究、跑遍成都、上海、西安、格尔木等地,引进并建成了西藏第一座毛纺厂、皮革厂、农具所等第一批现代工业,改变了西藏地区从无现代工业生产的落后面貌。1960年7月,成立了基建大队(后改为工程团),以军工为主,技工指导,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在荒山野岭、乱石河滩、荆棘丛中和沼泽地上,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修起了办公室、宿舍、厂房、食堂和仓库,逐步改善了生产面貌和生活条件,进一步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藏族群众发展工农业生产树立了榜样,为在西藏高寒地区进行农业科学试验提供了基地,也解决了部队部分主食、饲料和蔬菜供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960年夏,国家急需硼砂,洪流奉命到申扎县杜加里硼矿场任党委第一书记,执行开采硼沙任务。硼矿场地处藏北高原,海拔4600多米,终年风沙飞舞,气候异常,冬季常在零下30多度,周围荒无人烟。采硼工人住帐篷,吃干菜,睡地铺,喝咸水,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都极为困难。洪流带病上任,常常是带着药瓶子,深入工地,现场指挥,一心扑在生产上,日以继夜地想着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他遇事与党委成员商量,想方设法解决工人饮水问题,处处关心各级干部,耐心做工人的思想工作,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干部和工人的积极性,产量直线上升,超额15%完成了当年5个月生产硼沙10万吨的任务。

洪流在采硼场工作两年,一直和广大工人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还常把自己的食品和香烟送给其他同志,,因而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他带领工人1万余人,完成了任务,上交利润近6000万元,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1962年夏,印度侵略军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占我大片领土,并首先开枪,制造流血事件。我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战前,要修急造公路,修简易仓库,运输物资,运送部队,时间很紧,任务繁重。10月,洪流调任军区后勤部政委他根据作战地区战线长,纵深远,战场分散,地形复杂,东西两地长达500公里,参战部队逐步增多的情况,在军区党委的领导下,紧急动员和组织后勤机关、部队全体同志全力以赴,日以继夜,认真做好战区的各项后勤工作,对取得作战胜利,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1967年5月,洪流任西藏自治区军管会委员,他不顾身体不好,日夜坚持工作,积劳成疾,得了急性肝萎缩病,不得不急回内地治疗。病愈后于1972年9月调成都军区后勤部,先后任第二政委、政委。1983年8月,经军委批准按副兵团职离休。离休后,被选为干休所第一届党委书记。他像过去一样,深入调查研究,团结党委成员,尽心尽力的以传、帮、带方式帮助工作人员,加强干休所的全面建设,使干休所被成都军区评为先进单位。后来在长期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他始终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同病魔进行顽强的斗争,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1998年2月28日,洪流以81岁的高龄走完了自己的革命征程,无怨无悔的安然逝去。送别的战友,无不饱含悲痛和崇敬之情,同他依依惜别。

洪流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浏览:5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羿琉
    羿琉
  • lf0707lf
    lf0707lf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