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云同志革命历程

一军二师五团 发表于2025-04-12 11:39:37

王步云,男,汉族,生于1926年9月,籍贯山西省代县雁门关镇西瓦窑头村。自幼家境贫寒,12岁时就在山阴县岱岳镇当店员,日军侵占代县后,陆续在阳明堡、陡沟梁、太和岭口等地设立了36处据点,王步云的老家也被日本人占领,三叔也在抗日行动中被日本人刺死,山河破碎,每一个牺牲都值得铭记,每一段历史都警示吾辈当自强,王步云彼时虽年少力弱,却心怀报国之志,立志要将日本人赶出中国,为万千牺牲的中国人报仇。1942年,店掌柜和少东家加入了一贯道,每天和日本人厮混在一起,王步云一气之下和掌柜儿子打架后从山阴回到代县。

1943 年初,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步入穷途末路。为适应局部反攻和大反攻的需要,代县县委根据北岳二地委整党要求和斗争形势,于下半年确立了“扩大解放区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的思想,并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继续组织各级党的组织开展整党整风。同时,按照二地委“代县以发展为主,发展中巩固”的指示,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同时发动全县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此时,代县军民坚持生产运动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原则,为防止敌人袭扰,采取白天用旗哨晚上用火哨的预警方式,武装保卫生产。回到代县后王步云也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加入了当地游击队,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白天割电线,晚上埋地雷,在野外露宿成了家常便饭。

1943年5月,山阴、代县两县委遵照上级在“新的内外形势下,展开以动摇瓦解伪军、伪组织、敌探奸细的政治攻势,逼退一些碉堡是完全可能的”指示,领导两县军民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展开夏季攻势。卫我家园,奋勇当先。其中,晋察冀军区2分区主力部队4团在对敌武装斗争中,前赴后继,广泛发动群众。1943年5月下旬,准备奇袭阳明堡日伪据点。于是提前进行了缜密的侦察工作,对敌人兵力部署、粮食物资的贮放位置,以及汉奸、密谍的住处了如指掌。5月31月深夜11点,2分区政治部主任汪力之带领4团2连兵分两路,深夜11点开始行动,一路攻打东门,一路攻打西门。河北区队曾美队长带领1个中队配合,警戒崞、代援敌。山阴县大队负责捕捉汉奸。三区区小队100余人和民兵500余人承担抢运物资。当4团发令枪响,攻打东门的战士们率先从堡东南破墙进入堡内,当场俘获东门守军6人。打开东门后,民兵乘机一举涌入堡内。然后一部攻打日军驻地,烧毁汽车1辆,日军遁逃。后又占领其仓库,掩护自卫队搬运各种物资。一部攻打伪警备队驻地,毙伤伪军20余名。不大功夫,西门日伪守军在另一路军民的内外夹攻下,防守很快被突破,伪军6人见势不妙缴械投降。于是,西门很快也被打开。此时,四团大队人马全部进入堡内,分头捉拿汉奸、抢运物资。此战,毙伤日伪军 20 余人、俘伪军 12 人,缴获步枪 30余支、子弹6000余发,活捉1名维持会长,烧毁汽车1辆,捣毁日军兵站、伪合作社和亲日当铺“仁义当”各1处,夺得粮食30000余斤、棉布 100余匹、棉被25床、衣服500余件、白洋48块、金银首饰重108两、自行车1辆。后将衣物等物资运到九龙、官院一带,分发给群众。7月5日夜,4团3连在县敌工部派遣的内线协助下,一枪未发,里应外合攻克峨口据点。俘伪军40余人,缴步枪40余支、子弹2000余发,焚毁碉堡1座。7月10日晚上11时,4团3连战士在团政委肖文玖率领下,冒雨神速赶到潜伏地段。12时,在敌据点内线、地下工作人员赵富根配合下,以强大的火力打击和政治攻势迫使伪军百余人全部投降,缴获枪100余支、子弹5000余发,击毙日军4人。此战,虽未拔除据点,但给敌人以沉重重打击。

由于王步云在抗日游击战中的出色表现,在周有在和张忠的介绍下于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王步云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刚入伍时,王步云在晋绥野战军独三旅九团警卫连当战士,旅长杨嘉瑞,政委孟昭亮,九团前身是陕北独立师编成的警备第6团,战斗力较强,这时候的团部为:团长胡定发,政治委员白炳勋,参谋长罗天泽,政治处主任杨镇高。1947年3月,王步云入伍后经过5个月的训练后,由警卫连调入炮兵连,随晋绥野战军三旅九团参加雁北战役,随部队转战南北的日子里,王步云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右玉战役中,他冒着枪林弹雨救下了一名受伤的战友,背着他跑了三里地,直到安全地带。

1947年3月23日,傅作义军发起雁北战役,101师、骑4师等部从大同出动,发起进攻,雁北战役主要部队中,除了101师、骑4师有战斗力,其他都是没什么战斗力的部队。

面对傅作义军进攻,当时在这一地区解放军兵力不少,有主力独3旅、骑兵旅、各个军分区部队5军分区,11军分区等,左云独立营、怀仁支队、山阴独立营、朔县独立营总人数10000多,但是雁北解放军部队右倾悲观,退却逃跑,害怕敌人,不执行命令,闻风而逃等现象十分严重。如:左云独立营,分区命令其当左云失守后,到三区坚持斗争,敌占左云后,27日该营无命令跑回分区来。怀仁支队,分区再三指示,要其维持怀仁城秩序,但敌人还未到就弃城逃跑,逃进边远山区。2团1营在大同九区坚持游击战争,左云敌进攻怀仁,该营误以为敌是专找他们,连夜逃跑,跑了七八十里,逃到分区机关后面。地方上武工队干部,也同样存在着惧敌退却、悲观失望情绪,招致了重大损失。3月25日12时,骑4师先头从左、101师1个团向右占领左云,3月26日上午8时骑4师与101师1个团从左云出发占领右玉,于车命风而逃,骑4师、101师向东进攻怀仁,当晚骑4师占领怀仁,一师赶到怀仁城。

至此傅作义军轻松的占领全部雁北,完成了战略进攻,但是35军军长鲁英麟、101师长郭景云、骑4师师长刘春方觉得遗憾,太不过瘾,因为对方闻风而逃,只消灭对方部分兵力和地方武装,没有能够消灭其主力部队。三人一合计,计上心来,决定引诱晋绥军区部队出来决战,他们将计就计,虚晃一枪,掉头撤退,闪出空挡。傅作义军将领知己知彼,熟悉解放军战略战术,利用解放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引蛇出洞,诱敌上钩。为了隐蔽主力,故意将番号改为地方部队,101师改为察哈尔保安大队,骑4师改代号为骑兵大队,撤退到口泉一带隐蔽集结,等待时机,杀一个回马枪。左云交新2旅防守,怀仁城交38师1个团守,右玉交101师补训师2个团守。傅作义军每个正规师都设有补训师,人数2000余人,都是招募的新兵,用以补充这个师,排以上军官从原来师抽调,用以培训新兵,武器也有原来部队拨出。武器一般简陋陈旧,以步枪为主,辅以机枪和部份小炮,给新兵练习用。同时也让他们参加战斗,在实战中锻炼,战斗任务多为守备,清剿解放军地方部队。这种兵源补充制,效率很高,士兵一加入主力部队就能够战斗,主力虽经大战,人员减少,立刻可以从补训师中补充,不影响战斗力。35军101、31、32师都有自己补训师,但补训师战斗力一般弱。

解放军战略战术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弱敌,雁北失守后,形势困难,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正无法向上级交代,当侦察到敌主力101师,骑4师都撤走,只留地方部队和补训师守卫地方时,大喜过望,觉得机会来临,于是向全体指战员宣布:“原来我们大踏步后退,是为了大踏步前进”。决定集中主力进攻右玉,派出多支侦察队进行侦察,11分区于4月5日于右玉城南捕捉敌之谍报7名,称:4月3日敌一部退出右玉,骑兵一部也退出,现城内仅有补训101师1个团600余及30多名骑兵。4月8日11军区部队再次捕捉谍报2名,证实第一次情报。根据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原则,解放军集中晋绥军区独3旅全部;即特务团、27团、9团附11军分区第4团,共4个团5000余人,泰山压顶一般扑向右玉。

因此,经晋绥军区批准,决定以独3旅及11军分区4团发起右玉战斗,消灭右玉守军,命令各部队于7日晚集结威远堡一带,决定战斗部署如下:

1、以3旅27团附山炮一门,由城东北进攻,先以1个营攻城外,据占风神台,1个营进攻东门及东北角城墙,1个营为预备队。

2、3旅9团进攻西北角。

3、3旅特务团3营与分区4团攻击南城门。

4、特务团2个营占领魏家山。

5、5分区分直与2团及骑兵大队,位于左云、右玉公路之间阻击左云增援部队。

6、11分区分直与7团1营,阻击凉城增援之敌。

由于兵力充足,这个战斗计划就是以3个团向3个方向猛攻。各攻城部队于4月8日24时为准,同时开始猛攻,只要一处突破缺口,其他处只留少数牵制部队,其余均从一缺口突入城内,扩张战果,独3旅代旅长兴中担任攻城总指挥。

守军实际是补训101师2个团及师部特务连共1200余人,与解放军侦察判断相差不远。武器极其陈旧、简陋,以步枪为主,有少量轻机枪,12门训练用的60小炮,人数、武器处于绝对劣势。但是问题在于当时傅作义军守城将领为百战名将,保定军校高材生刘万春和名将李思温。

刘万春入城后,除做了上述大量工作,已在城外要点风神台修筑碉堡派1个连防守,城中心鼓楼上修筑碉堡,为城内制高点,原被解放军拆除的垆墙已修复,城墙周围已修起碉堡多处。

4月8日下午解放军进攻开始。

27团1个营首攻城外据点风神台碉堡,补训师新兵据守2个小碉堡顽强抵抗,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待攻方部队冲到阵地前,一齐投掷排子手榴弹,这是傅作义军传统战斗方式,对方留下一片尸体,退了下去。随后不久又冲上来,遇上排子手榴弹,丢下一片尸体,又退下去,如此反反复复做拉锯战。战斗激烈进行,守军越来越困难,营长负了伤进城求援,剩下人员顽强抵抗,始终坚守阵地,一直到战争胜利结束。

西北角9团方向也打很不顺利,伤亡很大,9团奉命由右玉西北的北园渡过东毛河,担负攻击城西北角的任务。8日下午,9团从双合屯出发,向攻击位置开进,在中园准备架桥渡河时,听到东面友邻已经打响,当即不顾一切涉水通过,迅速占领右玉城西北高地。团突击队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向右玉城西北角攻击。1营长罗天泽端起机枪射击,掩护突击队登城,中弹阵亡,登城失败。

南门方向,4团与特务团攻南城门也陷入僵局,损失很大。唯一成功的只有27团2营,27团2营以反复爆破将东门炸开,见城门炸开,5连、6连长挥舞手枪,大声喊着;给我冲,冲进城去。晋绥士兵们多为根据地强抓、强征来的,对土改政策反感,在战场上又屡战屡败,军心动摇,士气丧失,不愿做炮灰,在连长威逼下,冲进城门后,即遇到对方拼死阻击,部队损失很大,更没有信心,一部分占据城墙、城门洞和两侧勉强应战,不再前进。有些想方设法躲起来保命,如17岁的士兵赵二坦,长得胖而结实,是右玉东底村人,被抓当了兵没几天,还不会打枪,被编在独3旅27团2营6连当兵,发给他一支枪,让他冲锋打仗,连长在他们身后拿枪叫他们往右玉城里冲,他抱着枪躲开连长,一气在城左的一个土坎下挖了一个洞,然后钻在里面不动,也没有打一枪,太阳出来了,他就把枪缴了。

独3旅旅长兴中战前犹满怀信心,认为此战必胜,以4个团5000多人吞食只有几杆破枪的1000新兵岂不是手到擒来。但是战斗之不顺利、伤亡之大实在出乎旅长兴中意料之外,尴尬的一筹莫展,他万万没有想到傅作义军一群新兵会如此勇敢、顽强,几个方向强攻都没有得手。正在此时,传来东门被突破的消息,他立刻兴高采烈起来,马上命令:9团、4团、特务团都从东门突破的口子进城,扩大战果,展开巷战。

第9团、第4团各一部奉命赶到后,即向城内发起冲击,他们进城后发觉守军是补训101师2个团1200余人,不是原先侦察的600余人。第2营到达东门后,营长黄广福率领第4、第6连突入城内,展开激烈巷战,逐屋由东向西发展,抢占了鼓楼制高点。而特务团集中在东门外尚未进城。入城部队在巷战中进展缓慢,傅作义军在城内百姓全力支援下,沉着顽强,凭借地利人和,一街一巷、一房一屋顽强的反复争夺,誓死不退,大大震撼了独3旅。解放军进入城内部队有;第9团突入2个连,第4团突入2个连,连同已突入城内27团2营3个连总共7个连700多人。700多人相对于某一方向少数守军来说,人数占绝对优势。但是缺少统一指挥,曾下令27团2营长蔡营长入城统一指挥入城部队7个连,蔡胆小怕死,躲在东门指挥,不敢进城。城内营级干部只有第9团第2营长黄广福,指挥自己2个连,因此入城部队各自为战,乱打一气,缺乏协调。在对方有组织的坚决抵抗下陷入停顿状态,伤亡很大,无法扩展战果。

此时杀虎口方向发现火光两堆(原规定以火光表示有敌增援,战后了解第11军分区未放火光,事后一直没有查明),旅长兴中以为对方援军赶到。

对方有援兵的信号,和城内傅作义军新兵出乎意料的坚决抵抗,大大动摇了指挥官旅长兴中原来的决心,他考虑:敌有增援;城外重要据点风神台一直攻不下;城内敌有两个团。这样的形势,打还是不打,前后犹豫了五次,40多分钟的徘徊不定,拿不定主意。快到天亮的时候,兴中怕了,仓促决定撤退,命令第27团第2营掩护城内部队撤退。接到撤退命令,第27团第2营非但不掩护,争先恐后逃命,跳城墙,钻城洞,结果撤退成了无组织的溃退,也不通知友军。

天亮后,经验丰富的守将刘万春已看清形势,突入部队被封堵在在东门一带狭小地区,施展不开,且已是强弩之末之势。是反击的大好时机,于是立刻下令东北、东南守军向东门夹击,封锁解放军退路,夺回东门。当第11军分区第4团第3连刚撤到东门,东门和城门楼已被守军夺回,城门也被堵塞,守军架起1挺机枪,封锁住出口。致使第9团2个连,第4团一部被包围在城内。

突入城内的3个多连被包围后,营长黄广福看形势危险,组织敢死队几次冒死突围,都被猛烈火力打了回去,反而死伤累累,东门狭小地区躺满了尸体,战后在这一地区清点,仅东门地区就有100多具尸体。到处都是伤兵在呻吟哭喊,军心大乱,部队走投无路,已无心恋战,但是营教导员逼迫营长黄广福自杀,命令他共产党员不能被敌人俘虏,黄广福不得不自杀,剩下的部队,经傅作义军喊话后,201人全部投降。4月9日下午,战斗全部结束。

令晋绥野战军没有想到的是城内傅作义军虽然是一群新兵,但是在刘万春这支老虎率领下,一点也不逊色,打得很英勇,比晋绥主力独3旅战斗力还强,令晋绥野战军吃足了苦头,羊肉没吃到,牙齿都蹦掉。鲁英麟、郭景云也没有想到晋绥野战军如此不经打,胆小怯战,他们刚带领主力从隐蔽地出动增援,对方已经吓跑了,4月10晨,鲁英麟率一0一师、骑4师赶到右玉,战斗已经结束,独3旅也已撤走。鲁英麟心有不甘,命令骑4师发挥骑兵优势,迅速追击,扩大战果。刘春方接受命令后,10日晚在右玉宿营,11日凌晨迅猛发起追击。

右玉战斗失利后,独3旅一度士气低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战史记载),退到西南威远堡、张千户一带宿营,将损失不大的特务团第1营住在突出的六里庄作前哨。11日凌晨,循踪赶来的骑4师冲进了正在沉睡的六里庄,庄内一片大乱,步兵见了骑兵,就象羊见了老虎,几无招架之力。只得仓皇撤退,骑4师迅猛的追了上去,在辽阔的平原上,2000多骑兵挥舞战刀,猛砍猛杀,往来冲突,只见到人头滚滚,残肢断臂飞舞,横尸遍野,第1营几百人葬身沙场,几乎全军覆没。等到威远堡独3旅主力赶到时,骑4师瞅准空挡又是一阵冲杀,扬长而去。第3军战史记载:“由于部队缺乏对骑兵作战经验,以致在六里庄、威远堡战斗中再次受挫。”

第3旅在右玉战斗、六里庄、威远堡战斗中损失惨重,伤亡过半,达2000人以上,丧失战斗力,无法再战,不得不退到晋中整补养伤去了。  晋中吴村战役是王步云永生难忘的一战。那天夜里,他们潜伏在村外的玉米地里,等待总攻的信号。月光如水,洒在战士们坚毅的脸上。王步云摸了摸怀里的玉坠,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嘱托:"要活着。"

1946年9月,王震率359旅南下支队从中原突围,历尽艰险,回到了陕甘宁边区。贺龙十分高兴,立即致电王震表示慰问。此时,他正在为开拓晋西南动脑筋。晋西南是阎锡山的老地盘,开拓这个地区,不仅可以拱卫陕甘宁边区,而且对巩固太岳和晋绥解放区都有重要意义。王震回来,打开了他的思路。9月5日,他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建议359旅南下支队进驻吕梁地区,开拓晋西南。军委立即表示同意。

10月初,王震率部到达离石,被任命为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迅速为359旅补充兵员,派出张仲瀚等人去渤海组建教导旅,调独4旅和359旅组建野战纵队。

待到国民党军占领了张家口,贺龙更深切地感到,今后的仗将越打越大。晋绥主力部队目前分为两个野战军的状况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贺龙和李井泉商量之后,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撤销晋北和晋绥野战军,将晋绥野战部队组成3个纵队:

358旅、独1旅组成第1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委;

359旅、独4旅组成第二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委,彭绍辉任副司令员,罗贵波任副政委;

独2旅、独3旅、独5旅组成第三纵队,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委,贺炳炎任副司令员。

这7个旅都是120师的老部队,是贺龙的老部下。

1947年7月3日下午,吕梁军区第3纵队独3旅各团向孝义镇开进,晚12时战斗打响。阎军戒备疏忽。独3旅各团互相配合,协同前进,将阎军分割围歼,次日7时结束战斗。独3旅特务团以第1营、第2营攻夺马村,第3营攻夺马东村。第2营第7连攻击中,连长和31名战士英勇牺牲,但战士们仍顽强战斗,连续攻击,马村被第1营、第2营攻占。第3营也攻入马东村,将阎军1个连全歼。

这次战斗,共击毙阎军375名,生俘阎军1627名,缴获各类枪械1018支、火炮42门、掷弹筒18个、枪榴弹发射筒16个、电台一部、电话机四部、各种子弹52543发、各种炮弹301发、手榴弹1106枚、骡马9匹。

7月末,贺龙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又将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主力调给西北野战军,仅留下该纵队的独3旅在晋西北。

贺龙主要是全力经营联防军区的地方兵团建设。贺龙的办法是:在部队,紧缩机关、充实连队;在老区,主要是动员失散兵员归队;在新区,动员群众参军,组织游击队,千方百计扩大地方兵团。他向毛泽东报告说:这样做,“一方面可作野战军的补充兵团,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渐升级为野战兵团”。这种办法很见成效,1947年一年里,就动员了3万人参加野战军,50000人参加地方军。在陕甘宁和晋西北这样人口稀少,连年征战的地方,动员出这么多人是很不容易的。在兵员动员、扩大地方兵团的基础上,根据战争的发展,到1948年底,在陕甘宁和晋绥地区的野战部队扩大到了7个纵队另2个旅。到了1949年6月,西北野战军指挥下的部队,已从小河会议时人员不充实的3个纵队2个旅,发展成按三三制编制的18个师、6个军、2个个兵团一共22万人的大军了。

由于贺龙和晋绥军区领导十分重视地方部队的建设,及时使游击队、地方兵团逐步升级为野战部队,晋绥地区的野战机动兵力逐渐增加,连同独3旅和警2旅,增至起7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1948年,这些野战兵团和部分地方兵团,先后雾次分别参加由晋察冀、晋冀鲁豫军区组织的进攻战役,即:3月份的绥东察南战役,3至5月份的临汾战役,6月份的晋中战役,9月份的绥远战役以及10月份以后的太原战役,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947年9月,晋绥野战军独立第3旅奉命由晋中南下运城,参加运城攻坚打援战斗。独三旅配属八纵、太岳军区,参加第二次围攻运城的战斗。9月中旬,9团随独3旅担负了自运城城西向城内攻击的任务。

第二次围攻运城前,守城敌军,计有蒋军36师123旅之369团,17师84旅之250团,炮11团第2连(有榴弹炮4门),国防部汽车6团(有汽车120辆),阎军保安第5团、保安第11团以及其它杂顽武装等共10000余人。敌人的城防工事较强,外围以高碉、低碉、野战工事,组成交叉火网,以十二三米高的砖石结构的坚固城墙,深宽各8米的护城外壕,加上城墙上、城墙中、城墙外筑有大量明暗火力点,构成护城火力网。故敌人把运城的设防称之为现代化城防工事。

10月8日,遵照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首长的指示,我指挥第八纵队之23、24旅、独3旅、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基干团等部队,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运城。开始了第2次攻打运城的作战。主要目的是通过攻打运城,锻炼部队的攻坚能力,为尔后继续攻克临汾、太原等具有坚固设防的城市积累作战经验。运城战役打响时,王步云已经是一名老兵了。他带领全班战士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子弹擦过耳边,他仿佛能听见死神在低语。但他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身后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百姓。

经紧张的战前动员和准备,9团奉命开始扫清城西敌外围据点。为减少伤亡,各营、连白天观察目标及周围地形,研究具体打法,夜里进行土工作业,逐步接近敌前沿阵地。攻击发起后,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用铡刀砍断铁丝网,将跳板搭上外壕,以突然迅猛的战术手段,一举突破敌前沿阵地。爆破组以单兵连续爆破的方法,迅速炸毁了敌城西、城南及城西王大村西北等敌主要碉堡,受到王新亭司令员的赞扬。

在9团等肃清敌城西及城西南外围据点的同时,兄弟部队也相继肃清了城东、城北外围据点。11月中旬,正当攻城部队准备总攻时,运城前线指挥部接到晋冀鲁豫军区转来的蒋、胡集团将派重兵增援运城的情报。据此,运城前线指挥部决定放弃总攻,留少数部队继续围困运城之敌,8纵的23旅和24旅两个旅、2纵的359旅和独4旅两个旅以及独3旅全部撤回,打击增援运城之敌。

9团接到打援命令后,于11月18日撤出阵地,经1夜急行军,于19日上午到达平陆县县城附近之黑窝、阳朝会一线。当日下午,9团在独3旅编成内向已渡黄河正向中条山南麓急进的敌先头部队猛烈开火,杀伤敌600余人。该敌在轻、重火器掩护下,向中条山顶连续发动数次冲锋,均被击退。敌调集重炮,向中条山顶猛烈轰击,复以大股步兵向山顶冲击。此时,9团已达到阻敌支援运城的目的,且大量杀伤了敌人,遂主动撤出战斗。

第3次攻打运城于12月16日晚开始行动,攻打运城的各部队,各以1个团的兵力秘密伸进距运城半日行程之地区隐蔽集结。具体战斗行动计划是:第2纵队2个旅,由运城西关至马家窑段攻击突破;第8纵队两个旅,独3旅两个团,由老北门攻击突破。

17日,天慢慢黑下来了,担负攻击任务的各部队,向运城城郊开进。先头各团,以突然袭击手段向敌攻击。但是,外围攻击战是曲折复杂的,并不顺利。独3旅9团一部攻打公路上的方形碉堡(守敌1个排),攻占后没有进行仔细搜索,隐藏到地下交通壕里的敌人,趁我7团接防修改工事之机,又从交通壕里钻出来打手榴弹,加上城上敌人火力支援,我阵地上的部队弹药又打光了,后边运不上来,这时天也亮了,阵地难以坚守,遂撤出战斗。23旅第69团3连爆炸面粉公司,24旅第72团攻打两个集团碉堡,也均未成功。

19日夜,23旅69团3连攻占面粉公司的敌人阵地,守敌1个班投降。24旅71团5、6两个连攻击火车站附近的第16号碉,因冲锋部队距我火力阵地太远,封锁不住敌人,攻击受挫。

20日夜,23旅68团一部攻占火车站水塔,2纵队359旅一部攻占敌马家窑集团阵地。

22日晚,独3旅7团2营攻击纪念塔以北方形碉堡,8纵队24旅71团5、6连再攻第16号碉堡,两处阵地同时攻占,总攻开始后,王步云带领全班战士冲进敌方阵地,子弹呼啸而过,手榴弹在耳边炸响。他们与敌人展开巷战,每一座房屋都是战场。本次战斗全歼守敌369团2个排、250团2个排另1个班,还有1个机枪班,俘敌100余人,缴重机枪3挺,轻机枪12挺,手提式冲锋枪2支,步枪数十支,这两处阵地被我军攻占后,为我军接近敌人城垣和攻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23日,独3旅攻占纪念塔,8纵队23、24旅爆炸护城碉,2纵独4旅攻占运城西关。至此,运城的西、北两面的登城障碍全部被我军扫除。运城战役结束后,9团于1947年底至1948年3月初,在晋南地区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7月21日,全团奉命北上进至太原城郊,参加太原战役。

解放太原

太原,位于晋中平原北部,南平北丘,西濒汾河,东依罕山,城墙高大,易守难攻。市内人口约40万人,是正太路同蒲路之枢纽。守敌为阎锡山集团6个正规军17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后勤机关及特种兵,共19万余人。守敌经多年经营,城内外筑有各类钢筋水泥堡5000余座,构成纵深约15公里的环形防御体系,防御重点在城南、城北。

为迅速消灭太原守敌,中央军委指示华北军区,由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任总指挥,指挥所属第8、13、15纵队以及华北军区炮1旅、晋绥军区第7纵队、晋中军区部队等部10万人,攻歼太原之敌。  

西北野战军组建第7纵队,司令员彭绍辉,独立第3旅被调出第3纵队,与独立第10旅、独立第12旅共同组成第7纵队,根据彭绍辉将军日记记载,1948年7月9日,彭绍辉将军传达军团任务,独三旅旅长的态度很坏,放下耳机听筒,连电话都不愿意听。(节选自《彭绍辉日记》(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919-991页。)

兵团前委于8月29日确定了“要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敌人,然后一举攻下太原,全歼敌人”的战役指导方针,并决心首先夺取太原外围阵地。

独三旅9团奉命于10月5日拂晓,随旅渡汾河插入太原南部小店镇以北的红寺、小马村地区,截俘小店镇之敌500余人,缴获小炮10门、轻机枪8挺。6日,阎军第30师连续向第9团坚守的太原城南大、小吴村阵地反扑,被该团击退。

12日,独3旅奉命由大、小吴村出发,经榆次北、寿阳,于15日到达太原东山上阳寨,作为主攻部队进攻牛驼寨之敌。

太原东山是城东的天然屏障,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0公里,主峰罕山高500米,可俯瞰全市,山上筑有永备工事。牛驼寨系东山的战略要点之一,寨四周有日军修筑的钢筋水泥工事。15日,我军向东山发起全面攻击,经2日激战,友邻7纵于17日晚攻占牛驼寨。18日,又攻占东山全部要点,切断了太原与东山的联系。鉴于东山的重要地位,敌不惜代价,以重兵在炮火支援下,以牛驼寨为主要目标,实施连续反击。我守备部队在打退敌多次反击后,伤亡严重,于21日撤出牛驼寨等地。

24日,9团奉命配属各种火炮11门,从牛驼寨左侧向该寨主碉堡庙碉攻击,得手后,继续向炮碉攻击,同时派一部兵力向陈家峪警戒,与友邻一起夺回牛驼寨等要点。九团决心以1营主攻,2营为二梯队,3营为预备队。26日16时,牛驼寨战斗打响。担任主攻的1营,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敌发起猛烈攻击。突击队1连之爆破班,连续爆破炸开敌铁丝网等障碍物,为部队开辟了通路,一连迅速攻占瓮窑沟南碉堡,控制了南北山高地。在向庙碉攻击时,遭敌飞雷及密集火力杀伤,伤亡较重,  王步云作为班长,带领战士们冲锋攻坚,敌人的炮火像雨点般倾泻而下,战壕里到处都是伤员,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王步云跃出战壕。子弹呼啸而过,他感觉左臂一阵剧痛,随即是刺骨的寒意。但他顾不上这些,继续向前冲去。碉堡里的机枪手露出惊恐的眼神,王步云举起爆破筒,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轰!"爆破筒的巨响中,碉堡化为废墟。王步云倒在血泊中,看着天空渐渐泛白。他想起了成叶,想起了雁门关外的母亲,想起了三叔倒在血泊中的样子。鲜血从伤口涌出,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杨家瑞旅长发出了暂停攻击的命令,经过短暂修整,27日,九团再次向牛驼寨发起攻击,仍未克。31日,九团又奉命配属各种火炮9门,由牛驼寨敌阵地东南地区向庙碉发起攻击。4时30分,战斗打响。1、2营在华北军区炮2旅猛烈火力掩护下,迅速发起攻击,向寨顶冲击时,遭敌第4号集团碉堡火力拦阻,突击队第5连连续4次爆破,均未成功。副连长亲率爆破班再对敌堡实施连续爆破,终于将敌集团碉堡炸毁。后续部队攻上寨顶,歼敌110余人。牛驼寨被占后,敌于当天在密集炮火及空军配合下,连续进行反扑,敌我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反复争夺,到11月12日,9团终于牢牢控制了牛驼寨阵地。

11月17日,9团奉命攻打太原城东石柱沟之敌。团以3营担任主攻。14时,3营营长赵厚指挥全营迅速突破了敌前沿阵地,尔后分2路向敌纵深发展。经激烈战斗,歼敌大部,攻占石柱沟全部阵地。缴获小炮9门及其它物资。当2、3营交接阵地时,遭敌猛烈反扑,2、3营共同反击,巩固了阵地,又歼敌200余人。战后,3营9连获“石柱沟战斗英雄连”称号。独三旅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是7纵队减员对多的一支,详见下表:

image002.jpg

1949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晋绥军区第3纵队改称,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军长许光达,副政治委员朱明(后朱明任政治委员),参谋长李文清,政治部主任江勇为,供给部部长刘华香。独立第2旅改称第7师,唐金龙任师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独立第3旅改称第8师,杨嘉瑞任师长,孟昭亮任政治委员;独立第5旅改称第9师,朱声达任师长,王赤军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1万余人。

晋绥野战军独立第3旅第9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第8师第24团。4月20日,攻城部队经过充分准备,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10路向太原守敌发起攻击,至22日,摧毁了敌城外全部据点,直通太原城下。24日,向太原城内守敌发起总攻。8师24团奉命从小东门以南缺口突入城内,指战员们勇猛冲杀,迅速占领了市内92医院,并包围了日军之留守处,俘虏日军30余人。此时,攻城部队全部突入市内。经激战,于4月24日10时解放了太原城,共歼敌12万余人。

贺龙讲话说过:

“我们八路军一去,这些顽军都不去了,所以人民拥护我们。开会号召参加八路军,大家举手就跟着我们走了。杨旅长在神池义井学兵团一下扩充了一千七八百人。过不多久,我一二零师就由过黄河时的八千多人,扩充到几万人。一九四八年底,师主力去冀中,留下一万多人坚持斗争,这时人民是很拥护我们的。”

郭克让回忆:

原1野第3军第8师,就是由杨嘉瑞师长一手带出的一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抗日战争中,时任晋绥根据地吕梁军分区(又称晋绥3分区)司令员的杨嘉瑞,直接指挥了吕梁山区军民的对敌斗争。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就是作家马烽、西戎取材于当地人民群众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日寇投降后为应对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危机,吕梁军分区根据上级指示将所辖独立营和县大队,以贺龙身边的警卫团为骨干合编为晋绥军区独立第3旅,简称独3旅。

荣膺旅长的杨嘉瑞率领这支新组建的部队出雁门关一路北上。在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的部署下,展开了一场与国民党当局争夺战略要地的斗争。在清水河、凉城、卓资山等地,面对汹汹来犯的优势之敌,旅长杨嘉瑞多次手提驳壳枪亲临弹火纷飞的第一线指挥作战。绥包战役的一次激烈战斗中,要不是被警卫员拦腰抱住他,他就要和突击队的战士们一道冲了上去。

1949年4月24日,太原前线发起了攻城战斗。此时的独3旅已改番号为第1野战军第3军第8师。师长杨嘉瑞指挥部队一举突破钢骨水泥碉堡密布的仓库区防线,冲进了太原城。打下了太原,第八师在杨嘉瑞师长的率领下西渡黄河,王步云怀里的玉坠依然温热,就像母亲和三叔的期望,永远陪伴着他,走向新的征程,王步云也带着家乡父老的殷切希望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汇入了解放大西北的滚滚铁流......

二、解放西北主要战役

1949年6月中旬,第8师由山西太原到陕西省泾阳地区归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编入第2兵团先后参加了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歼灭国民党蒲城守军和富平自卫团;在乾县、礼泉地区抗击国民党军第82军向西安的反扑。

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会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第6军及第18兵团,将国民党军第18兵团部及3个军大部聚歼于渭河以北午井、罗局镇地区。

7月下旬~8月初,在陇东追击战中,攻占陇县,解放庄浪等城镇。

8月下旬参加兰州战役,配合第4军攻占狗娃山国民党军阵地,尔后攻入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切断了国民党守军之退路,歼其8000余人。9月1日向甘肃河西走廊进军。军长黄新廷率快速部队,于9月25日进占老君庙油矿(今玉门油田),使中国当时唯一的石油矿区免遭破坏。

9月下旬,第3军奉命停止西进,驻扎河西张掖、武威、酒泉地区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在此期间,对拨归第3军建制的国民党军骑兵团、独立团、驼兵团等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工作。

1952年6月与第1军合并,第3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第7、第9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第9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师师部,第8师与第1军第2师合编,第8师师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驱逐师师部。

第3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广大地区,参加大的战役、战斗30余次,涌现出了张怀春、张八、李建元、王曲喜、李珍等战斗英雄和“勇猛机智、大量歼敌第四连”等英雄个人和连队。

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1948年10月,在解放太原“牛驼寨战斗”中,王步云作为晋绥军三旅九团炮兵连班长与战友并肩作战,奋勇抗击敌军。此战惨烈异常,王步云在战斗中不幸被弹片击中左臂,导致骨骼重伤,肌肉收缩功能受损,行动受限。战后,王步云经评定为“叁等伤残”,并被授予《革命伤残军人证》(证号:26609)。

image004.jpg

1949年3月独立第三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第八师,王步云被任命为第二十四团炮兵连司务长,1949年6月中旬,第8师由山西太原到陕西省泾阳地区归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编入第2兵团先后参加了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歼灭国民党蒲城守军和富平自卫团;在乾县、礼泉地区抗击国民党军第82军向西安的反扑。

7月中旬王步云作为第三军的一员参加扶眉战役,会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第6军及第18兵团,将国民党军第18兵团部及3个军大部聚歼于渭河以北午井、罗局镇地区。7月下旬~8月初,第三军在陇东追击战中,攻占陇县,解放庄浪等城镇。

8月下旬王步云参加兰州战役,第三军主要任务是配合第4军攻占狗娃山国民党军阵地,尔后攻入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切断了国民党守军之退路,歼其8000余人。9月1日向甘肃河西走廊进军。军长黄新廷率快速部队,于9月25日进占老君庙油矿(今玉门油田),使中国当时唯一的石油矿区免遭破坏。

9月下旬,第3军奉命停止西进,驻扎河西张掖、武威、酒泉地区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在此期间,对拨归第3军建制的国民党军骑兵团、独立团、驼兵团等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工作。

1952年3军与第1军合并,第3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第7、第9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第9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师师部,第8师与第1军第2师合编,第8师师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驱逐师师部。一军与三军合并后,王步云任一军二师二十四团炮兵连指导员,经过四个多月的紧急训练,195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以志愿军一军入朝参战,隶属于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王步云入朝时任命为一军二师五团战防连政指。

第一军入朝后,正值志愿军发动夏季反击战,旨在通过军事行动配合停战谈判。第一军主要在西线战场活动,负责对美军和南朝鲜军队的防御阵地进行反击。第一军在夏季反击战中表现出色,善于利用夜间作战和近战优势,多次成功突破敌军防线。

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第一军虽未直接参与金城战役的主攻,但在侧翼牵制敌军,支援第20兵团的作战行动。通过积极的战术行动,第一军有效分散了敌军的注意力,为金城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停战谈判期间,第一军承担了防御任务,巩固阵地,防止敌军反扑。第一军在防御作战中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挫败了敌军的多次试探性进攻。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第一军继续驻守朝鲜,参与战后重建和防御任务。1953年10月王步云在朝鲜荣立三等功一次,1955年10月王步云被授予上尉军衔,任一军二师五团后勤处政协,1956年5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

image006.jpg

image008.jpg

image010.jpg

1958年10月,根据中朝双方协议,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第1军是最后一批回国的部队之一,回国后王步云随军在河南商丘驻防,1960年5月王步云被任命为五团炮兵营政治教导员,由于家庭情况的特殊,生育一子在朝鲜得病致残,寻医未果,王步云于1963年2月申请转业,分配至山西省代县商业局任教导员,1976年任县工会副主席,1981年任县人大常委,1983年任县工会教导员,1989年离休,1994年因病在山西代县去世,享年68岁。

image012.jpg



谁在收藏
浏览:3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Chief
    Chief
  • 一军二师五团
    一军二师五团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