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鲁(1916-1972)原名孙学孔,曾用名孙晋鲁。男,汉族,山东省平原县城南关人。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忠诚开拓者。
1927年,孙景鲁入平原县高等小学读书。1929年入读平原县立中学染织科。同年因母亲病故辍学。1930年到北平精业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国立北平大学西语系。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立北平大学某党小组组长、中共北平特委交通员。1934年在河南郑州、汝南等地从事中共党组织地下工作。1935年往返于北平、郑州、汝南等地发动各地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
瀚墨伸正义
1937年冬季,孙景鲁由北京辗转回到山东开展抗日斗争,任鲁西工作队队长。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任一二九师宣传科长。1939年1月10日,在中共中央主办的《冀南通讯》上发表了《对冀南地理环境和粉碎敌人进攻情况的介绍》。之后,他以《冀南通讯》为主要阵地,发表了大量对晋冀鲁豫地区抗日斗争和土地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情况介绍类文章。1940年,孙景鲁作词,由康夫同志配曲,为筹建不久的冀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创作了《冀南银行行歌》,成为红色金融发展史重要遗产。1941年任冀南行署干校教务主任、冀南五地委前线报社社长。1943年在冀鲁豫边区参加整风学习。1944年2月7日,在《新华日报》(太行版)上发表了《下温村群众演剧的几点经验》。1945年带领工作组进入邯郸郊区领导土改运动。
1947年8月1日,在《冀南建设》上发表了《从失败经验中发展起来的邱县李省庄的生产互助》和《从李省庄的纺织互助来谈合作社的方向问题》等文章。1948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秘书。
丹心献农机
1949年北平解放后,孙景鲁以党代表的身份接管了原国民党第一修械所和药械厂,将其改建为华北农业机械制造总厂,并担任首任厂长(该厂现为北京内燃机集团总公司)。期间,他创建了北京农业机械专科学校。该校是新中国最早的农机学科专业学校(位于北京市东郊九龙山),聘请清华大学副校长、农业机械专家刘仙洲、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宝善等专家为顾问,广揽优秀师资,为新中国农机事业培养了第一代专业人才,并为首家农机学科高等学府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建立做了师资和学科基础储备。该校注重教学、科研和实践并进,组织该校师生研制生产推广了北京红犁、铁制双轮双铧犁和马拉播种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具,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机具研发经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起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和人才基础。1950年4月,孙景鲁调任农业部器械局副局长、农政司副司长。同年,他署名撰写的《稳步地开展农具工作》被收入《中国经济论文选》(第四辑)。1951年,孙景鲁主持全国新式农具推广工作和示范教育,并撰写了《伟大的技术革命的萌芽》一文。1954年,国家农业部向全国推广双轮双铧犁和新式畜力农具,发挥新式农机具“省工出活”“深耕增产”的优越性。农机技术下乡的历史实践,不仅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社会变迁,而且对农民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都发生了持续的历史影响和作用。1956年2月,孙景鲁主持成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备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同年,调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为中国农业工程大学,现与中国农业大学合并)党委书记,并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任。1959年孙景鲁被错误地以“右倾”为由遭受批判,下放贵州省农村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揪回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2年因病逝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83年,中共中央为孙景鲁彻底平反,恢复级别待遇(副部级)。
孙景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环境中,政治坚定,工作积极负责。根据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并能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发挥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孙景鲁全身心致力于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先后领导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主持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农业机械专业学校;参与并领导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机械学科高等学府;参与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机械研究机构;主持筹建了新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学会;参与了囯家农业机械工业部(第八机械工业部)的筹建工作。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人民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作为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忠诚开拓者,为这一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张勇 系中共平原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