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为《汪懋华: 呕心为农,尽忠报国》,来源为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
汪懋华: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1956年毕业于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2年获前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专长于智能化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晴耕雨读终有成
汪院士上小学起学习非常用功,学习成绩优秀,还经常利用下午放学后和晚上在家帮助母亲做帽子和上街卖帽子。1944年小学毕业后,汪院士考上了兴宁第一中学。可是,原来在城里办的中学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搬到离城10多里外的农村去了。上中学后,汪院士只能住在学校,每周回家一次,并从家里带足大米、咸菜或萝卜干等。尽管条件异常艰苦,汪院士和同学们发扬客家人崇文重教、刻苦读书的精神。初中一年级的同桌同学王佛松,大学毕业后也被选派留苏,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被人们传为“一桌两院士”的佳话……高中毕业的时候,全国已经解放。兴宁家乡刚解放时,汪院士在学校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被选为兴宁一中团总支委员,总支书记由老师担任。1951年,汪院士高中毕业,因县里没有考大学的考场,县学联就派他带领45名同学前往广州参加大学入学统考,最终45个考生基本都考上了大学。希望种子撒农大1951年9月初,经过一波三折后,汪院士终于如愿踏进了中国最高的农业高等学府—北京农业大学的大门。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气候也不适应,汪院士都一一加以克服。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靠政府的全额助学金念完大学的!大一开学后,只学习了一个学期多的基础课,1952年3月中旬至10月中旬,就开始了为期半年到学校卢沟桥实习农场参加北方旱作农业全过程的农耕实习。为便于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在农场成立了青年团总支部,汪院士担任团总支唯一的学生委员。同年农业部决定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分离出来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0月15日在北京双桥农场原机耕学校基地举行了成立大会,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张省三兼任学院代院长,并在成立大会上致开幕词。后来学院将10月15日定为自己的校庆日, 1953年1月,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指派张珍、董葆苹和汪院士率领37位同学从北京到湛江的赤坎广东省农垦总局报到,参加天然橡胶基地垦荒工作。后又经有关部门决定,由汪院士作为领队带领11位学生去海南岛垦荒,留在雷州半岛的26人分成两部分,三分之二的人下到各拖拉机站,剩下的人留在总局机务处帮助领导写材料或到各处检查工作。11位同学到达海南岛后,又进行了分配。汪院士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分在澄迈县福山镇第十拖拉机站,到站后,每个人又被单独分到各拖拉机作业队参加机械化垦荒。垦荒工作一天24小时进行着,人歌拖拉机不停。在校时,就听说这里全部使用苏联进口拖拉机,有苏联专家指导,觉得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几个同学约定每个星期天走10多里路到拖拉机站去当面请教苏联专家,既能学习专业技术,又能学习俄文。因为机械设备都是苏制的,使用说明书全是俄文。垦荒过程中,学院领导很少过问,都由各地农垦分局管理。下到拖拉机队天天能开拖拉机练习技能,留在农垦局机关的同学学不到专业技术,觉得荒废了时间,提出让三个领队回北京去找院长反映。汪院士在海南岛不方便,就让两位领队作为代表回北京向孙景鲁副院长汇报。孙副院长听说后大吃一惊:啊?我们的孩子一部分在那里是这种情况?这样不行,让他们回来。这年6月就把他们全部调回北京继续学习了。大学二年级即将过去,可大二的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没有学完,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决定从参加广东农垦实习锻炼后回来的51级学生重新上二年级,与52年级入学的学生一起学习。1953年9月新学期开始,这个专业的二年级有6个班,每班30人左右,约180名学生。让汪院士欣慰的是,以前农耕实习的苦没有白吃:一是学习兴趣浓了,二是理解力强了。汪院士爱学习、敢吃苦,一直是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团委会委员、宣传部长,学生干部的历练使他在思想方法、工作方式、组织能力方面也有极大的进步。1956年1月,学校党组织批准了汪院士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夏天,经过5年苦读苦学,汪院士被学校选拔去苏联留学。为了掌握更多知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汪院士拼了……
客家母亲了不起
1932年11月11日,汪院士出生在有“粤东明珠”之称的广东省兴宁市。祖父曾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打工,几年后又回到老家从事制作帽子的手工生意,自产自销。后在城里开了个小铺子专卖帽子,攒取生活费。祖父先后生了两个儿子,父亲(次子)名叫汪铿,一直在上学。上学期间处于战乱时期,常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学潮运动,思想进步,后来进入广州新闻界,抗日战争时期,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勇气,成为一名战地记者,经常出没于抗日前线……母亲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到了祖父母家做童养媳。从没上过学,在家里踏踏实实地伺候老人、抚养儿女。父亲离家在外闯荡期间又找了对象,是新闻界的女同事,在广州附近居住。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女儿,本来在大城市里生活费用就高,父亲感到经济负担沉重,想照顾母亲和汪院士兄妹已力不从心了。可怜母亲,家里上有老,祖父(由伯父母家抚养)、祖母半瘫痪,下有小,两个孩子要抚养,还要瞻养祖母,父亲又没钱寄回来。母亲是天下最善良的女人,祖母生活不能自理,每天早上起床后先把祖母抱到厅里的椅子上坐,夜里上床下床都是由身材矮小的母亲抱上抱下,吃喝拉撤等全由母亲照顾。受母亲的熏陶,汪懋华从小也很懂事,对母亲很孝顺,一家人相依为命。母亲虽没有文化,但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把祖母养老送终,把汪院士兄妹抚养长大,兄妹俩也很长母亲的志气,均先后考上了重点大学并成为大学教授。俗话说,善有善报,老母亲于2015年在广州近100岁安详离世。
呕心沥血为家国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城镇居民的肉蛋奶供应不足,为满足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农业部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全国推广和应用机械化、自动化养禽、养畜技术,汪院士也是这项供给保障工作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并与一家家禽饲养企业进行合作,从大型孵化机温度的自动检测入手,通过反复实验比对,最后采用自适应控制和模糊控制的办法,一举打破该领域的世界纪录……1988年,汪院士的团队(博士研究生)研制出了第一台微电脑孵化机控制器,然后又以此为基础研究出了二级分布式孵化厅控制系统。该课题在1993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了北京市的科技进步奖。对这项成果国家予以高度关注,北京西山孵化设备厂抢得先机,很快把这一成果引进过去。该产品在1993年获得了国家星火科技进步奖,1995年又获得了国家新产品奖。在90年代初期,汪院士把主要研究方向定位在“农业生物图像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精细农业”技术两个领域。1995年,汪院士的团队运用图像处理理论研究了苹果的品质检测与分级技术;1996年,又用“小波算子”给图像处理算法升了级,用在奶牛的体形评估上面。1995年,汪院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由科技部组织起草2001-2010年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成立了包括汪院士在内的26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汪院士根据国际农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趋势,带领团队将学科发展方向定位在支持“精细农业”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新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前沿合作伙伴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实践及应用。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融合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