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民(《新河报》/2015年6月5日)

恩厚如水 发表于2025-04-22 20:26:50

孙毅民,原名孙景彦,曾用名孙国英,1914年1月25 日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1929 年,小学毕业后到涿鹿县万发昌布店当学徒。3年的学徒生活使他泡尝了人世间的痛苦与辛酸,他十分向往光明。1932年学徒期满,他不顾家里的劝阻,弃商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3 年,考取冀县乡村师范学校,更名孙国英。

在乡师读书期间,孙毅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蒋介石实行的不抵抗政策和对人民实行独裁专制深恶痛绝。他曾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豺狼兰道,猛虎横行,睁眼细看,热血沸腾。加快磨刀,马上扫平。救出难胞,共过新生。1933 年下半年,由乡师教师王旭东介绍,孙毅民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乡师训育处主任王惠风,写出一本吹棒蒋介石的小册子。在蒋介石 50 岁生日时,他上窜下跳,积极鼓吹蒋介石的反动主张。对此,进步师生极为反感。孙毅民当即找来一张大纸,写下:“你只知道中国有个蒋介石,蒋介石可不知道中国人有个王惠风!”派人贴到王惠风的门上,弄得王惠风威风扫地。

王旭东不幸被捕后,孙毅民四处奔走,设法进行营救。他还积极组织募捐,为王旭东集资 200 元。这种举动,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革命同志的安危,孙毅民把自己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了。

冀枣工委书记李力对乡师党组织特别关怀与信任。孙毅民根据李力的安排和其他同志一起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团结进步学生进行斗争。孙毅民作为乡师代表,经常与冀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秘密抗日组织进行联系,配合行动,对推动学生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5 年底,孙毅民乡师毕业来到位于冀县西部边缘的道遥村小学教书。在这里,他积极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抗日爱国宣传工作。1936 年6月,他和吕士杰、张聘卿等人在宁晋、冀县、束鹿交界地带组织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先锋队,发动、组织盐民与国民党进行英勇斗争。

七七事变以后,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政策,致使大片国土迅速沦丧。孙毅民看到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悲愤交加,决心参加抗日武装斗争,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积极请求下,1937年12月,李力派他到南宫苏村参加东进纵队在政治部任民运干事。不久,南官西区战委会成立,他任战委会组织部长,党组织负责人。1938年3月南宫县战委会成立,孙毅民调任县战委会组织部长。同年6月,中共南宫县委成立,调任县委民运部长,不久又兼任县战委会主任。

孙毅民革命热情高,干劲大,作风泼辣扎实,没有知识分子架子,在他的领导下,战委会工作井井有条,成绩显著。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很快建立起来,各阶层抗日人士紧密团结,群众性抗日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这为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38 年11月,孙毅民任冀南军区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0年春,新七旅建立并兼管四分区,孙毅民任新七旅政治部副主任兼四分区武装科长,1941年1月重建分区时,又任分区政治部主任,并任四地委委员。

地方工作与部队工作差异很大。孙毅民改做部队政治工作后,他勤学好问非常注意总结经验,又善于联系群众和倾听同志们的意见,很快就熟悉并掌握了军队政治工作方法,成为部队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孙毅民非常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瓦解敌军。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四分区争取伪军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1941 年四分区抓到一批伪军俘虏。当时;干部战士对这些疯狂破坏抗日根据地的伪军痛恨异常,纷纷要求把他们杀掉。孙毅民针对这种思想情绪,及时耐心地做工作,讲党的俘虏政策及其重大意义,从而扭转了部分干部战士的错误思想克服了偏激情绪,优待俘虏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除个别罪大恶极的伪军官得到应有的惩处外,大部分俘虏经教育后释放回家,还有一部分参加了抗日队伍。另外,有些愿意为抗日工作的,就把他们放回日伪军中去,成了抗日武装的耳目。

这批俘虏释放回去后,在伪军中产生了很大震动,他们想不到八路军对俘虏会这样宽大。获释的俘虏们再也不为伪军卖命了,他们打仗的时候没有一个冲锋陷阵的,平时一有机会就向八路军通风报信,“扫荡”的时候更是暗中保护八路军。

孙毅民正确执行八路军的敌军政策,对伪顽政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认识到,八路军才是真正为国为民、团结抗日的,这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巩固起很大作用。

在部队内部,孙毅民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经常到分区部队和各县大队调查研究,并及时解决问题。一次,他在三十六团发现连长孙鸿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打仗时好骂人,有时还要打战士;二是打完仗什么也不管了,连队生活一片混乱。于是,孙毅民便找连长谈话,首先肯定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等优点,同时也很严肃地指出他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孙鸿全不服气,经过耐心地说服帮助,终于心服口服了,并在支部大会和军人大会上做了检查,受到大家谅解与欢迎。原来,团领导认为孙鸿全这个连长的问题不好办,没有想到孙毅民一周内就把问题解决了,后来,这个连队成了军区的模范连队,连长孙鸿全也被提升为副营长。由于政治工作做得好,四分区部队军政素质提高很快,经常打胜仗,受到冀南军区的表扬。

孙毅民在制订作战方案与指挥作战方面,也是很有见地的。1941年春,根据地逐渐缩小,斗争日趋艰难。军区交给四分区打通临西至邱北、企芝通道的任务迟迟不见成效,分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面对艰难复杂的局势,孙毅民指出:“过去我们将一个营放在邢济路北,一个营放在临西,这样力量太分散。临西是与一、三区和敌占区交界的交通要道,这里是关键,不打开这里就会影响整个任务的完成,我们应该集中力量于临西。分区路北地方拟可请示军区另派一个团来搞。”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认为他的意见是切实可行的,并得到分区批准。按照这个方案,经过一个月的战斗,临西的局面打开了,整个形势也发生了明显好转。

孙毅民时时严以律己,处处宽以待人。他变换那么多工作岗位,从来没有同哪个同志合不来,他同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很密切,他领导的政治部成了司、政、供、卫的团结核心。大家几天看不到他就会问:“我们的孙主任到哪儿去了

孙毅民与战士同甘共苦,战士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战士们穿什么他就穿什么,从来不搞特殊。他的那身军装从冬穿到夏,又从夏穿到冬,脏了洗,破了补,一穿就是好多年。他坚持官兵一致,行军路上同大家一起步行,宿营时同战士轮流做饭,喂马,从不例外。为了给群众省下一把柴禾,他带头喝生水。部队转移时,他亲自检查纪律,对违犯群众纪律的现象从不姑息,认真处理。由于军纪严明,四分区的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妥当地百姓的欢迎。

1942 年4月 29 日,日军出动几万兵力,对冀南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孙毅民在指挥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1942年10 月,经冀南行署批准,在临西一带成立宏毅县,以纪念孙毅民、杨宏明两位烈士。(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史料研究室)

浏览: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Chief
    Chief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