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支队青年挺进大队的建立和成长

Admin 发表于2015-12-24 00:02:50
    1939年2月,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旅直一部转战到曹县境内,在曹县县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击溃了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常委李文斋的地主武装,打开了曹东南抗日救亡活动的局面。为了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中共曹县县委于1939年8月,在曹东南白庄一带,建立了冀鲁豫支队青年挺进大队(简称“青挺”),地委机关报以醒目的标题在头版报道了“青挺”成立的消息。
  “青挺”是一支由我党领导下的几支小武装组建而成的,其中有:袁树棋领导的保安团教导队(党领导下的灰色武装);海燕领导的菏、定、巨、成、金5县边区动委会的青年队,七区高世贵、孙亮亭同志领导的常备队,曹县三区张性甫领导的警备中队,总计400多人,300多支枪。大队是团的建制,其领导成员的分工是:郑美臣任大队长,王开吉任政委,海燕任政治处主任,李荣村任参议长,陈光明任后勤处处长,叶丹任组织股长,惠民任宣传股长,王新华任宣传队长。大队辖三个中队:一中队队长张性甫,二中队队长高世贵,三中队队长袁树棋。
  由于全体干部战士都是年青人,故名“青年挺进大队”。担任大队长的郑美臣,在全队中年龄最大,也只有23岁。其他干部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战士多数是十七、八岁,个别战士只有十五、六岁。他们都是出身在苦大仇深的农民家庭里,打日本、保家乡的共同愿望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所以,经过短暂的训练,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守纪律、听指挥,既会打仗又会做群众工作的革命战士,当地的群众亲切地称呼“青挺”是“娃娃兵”。
  是年秋,“青挺”在从白庄到高老家转移的路上,同国民党顽军七路“常团”(团长常春早,该团由土匪改编,自称为“老虎团”)遭遇,我先头部队的尖兵向“常团”发问:“你们是哪一部分?’敌傲慢地回答:“七路老虎团”。并反问:“你们是哪一部分?”我尖兵厉声回答:“八路——铁军。”敌人一听是八路,吓得撒腿就跑,扔掉了车马辎重,一窝蜂地溃逃了。这次遭遇战,我无放一枪一炮,就缴获敌人骡马6匹,胶轮大车2辆,皮棉5000余斤,俘虏敌人7名。战士们高兴地说:“真该谢谢常春早,给咱们送穿的又送骑的。”当常春早得知他的车、马、棉都成了“青挺”的战利品时,气得嗷嗷直叫,咬牙切齿地说:“这些娃娃兵,胆敢在老虎屁股上放炮!”
  “青挺”的全体指战员,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又都会做群众工作。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驻防休整,每到一地,宣传工作队,文艺演出队立即深入到群众中去,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做宣传鼓动工作,启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增强他们团结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还帮助群众担水、磨面、扫院子,深受人民的拥护。一帮帮青年相约报名参军,父送子、妻送夫当兵的场面感人泪下。据不完全统计,仅七、八、九3个区,就有1500多名青年报名入伍。
  后来,“青挺”的番号几经改变。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败退到曹东南后,“青挺”向西北转移,在濮阳找到鲁西南地委。1940年4月在这里改编为地委独立营,陈丽泉任营长,任耀庭任教导员,马风云任副营长。3个中队分别改编为一、二、三连。5月初随地委回到刘岗,收编了董玉修(外号董二扁食)的武装力量,和独立营合编为地委独立团,张耀汉任团长,陈耀先任政委,郭心斋任政治处主任。辖两个营:以独立营为一营,曹全才任营长,任耀庭任教导员,二营营长董玉修。之后,虽然董玉修叛变了,但独立团的力量却不断壮大,又依次改编为军分区十七团、十三团。解放战争时期升编为十一纵三十二旅十四团,后编为十七军五十师一四八团。番号虽然不断变化,但“青挺”从未打散零编,总是以它为基础进行整编。
  在战斗岁月里,“青挺”为党的革命事业立了许多战功。抗日战争中,参加了保卫和扩大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数次战斗;解放战争中,和兄弟部队一起血战鲁西南,并跟随邓大军越过陇海路向大别山挺进。而后,又渡过长江,向西南进军;1950年,马不卸鞍,又加入抗美援朝的队列,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朝鲜人民的革命斗争。
注:本文根据离休干部郑美臣和高世贵提供的材料,由陈根翠、郭守社整理。               

浏览:137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